分享

向黄:杂谈印章与书画、鉴赏、收藏

 雍婴 2015-04-14
 
 
 (朱熹琴拓       题跋者:易均室、向黄)

印章   书画  鉴赏  收藏

---------杂谈印章与书画、鉴赏、收藏

作者:向黄

【题记】盛世收藏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史记·管晏列传》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就是讲,在衣食住行解决以 后,从物质到精神的过渡就是必然的,晓礼节、知荣辱延伸就是琴棋书画了。这些陶冶情操的艺术活动就会占据人们的精神生活,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对社 会风气及其稳定,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这些艺术的物化形式,如古琴有唐琴九霄环佩的历代佳话,古有苏轼听琴、藏琴而作词《减字木兰花·琴》流传。到了现代的成都,则有裴氏夫妇双雷斋焚唐琴 故事令人唏嘘不已。对于爱好围棋的人们来讲,收藏棋谱则是很重要的艺术活动,如元版《坐隐斋先生棋谱》的出现就引起棋界极大地关注。而成都作为中国现代棋 艺的摇篮,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被四川学者林思进称之为“国手第一”的邓元鏸,作为建立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棋类组织“成都围棋俱乐部”的组织者,他出版 的我国第一部定期围棋刊物《弈学月刊》成了棋界的最爱收藏。除了以上两类以外,书画的鉴赏、收藏则是最大宗的、最为世人注意的两大项目。

        一涉及到收藏,就是鉴赏。只有在鉴赏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收藏。鉴赏鉴赏,鉴别真伪,赏析雅俗,正所谓精鉴细收。当然,收藏的目的一般来讲就是赏玩、增值, 最高境界就是保存、整理、研究,体现为对自身文化品位的提升,对藏品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对艺术整体形态的传承、发展,对当代艺术的创作走向起着 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艺术史观来看,甚至还会改变当代艺术的创作思维。因此,精鉴细收历代名家经典作品或现当代艺术中富有创意与深意的精品,就成为当下收藏 家们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下面就从书画与印章这个角度,就以下几个问题来谈谈。

 

一、书画上加盖印章起自何时?

       在画上钤盖印章,据说南朝梁时已出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其作品有《游春苑》白麻纸图、《鹿图》、《师利像》、《鹇鹤陂泽 图》、《芙蓉蘸鼎图》,并有“题”、“印”传于后。这件事情说明了,从收藏作品一开始,收藏者就有一种在画上面留下痕迹的要求或者讲叫欲望。

  其后,随着收藏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后,人们对于印章的要求开始有一定的审美意识。比如,唐太平公主武氏家“三藐母驮”印,魏王李泰“万言方寸”印,以及 “周昉”、“邺侯图书刻章”等,印章样式及其印面篆刻形式都呈现为与画面相匹配的水平,为印章进入文人书画艺术之中开了先河。到了北宋米芾、元朝赵孟頫等 等这些在艺术各方面有着深厚的实践与修养、对艺术品鉴赏有着丰富体验的书画大家,他们自制印面,请制作的工匠铸造或镌刻印章,并钤于书画作品,增加了作品 的艺术性。又比如元末大画家王冕用花乳石刻印章钤在他的画上,印材的突破,使得文人自己也可以镌刻印章,并且体现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创造力。钤盖在书画作品 上面的印章水平无论是书画家自己的作品,还是收藏的作品,都朝着越来越好、越来越具有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在客观上,使得这些印章渐渐成为鉴赏的重要的 依据。

       现在,就大家熟悉的王羲之书写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例。最初,东晋人士并没有在作品上面钤盖印章的习惯或意识。这件剧迹一直流传,到了唐代,为酷爱 王羲之的超级粉丝、大皇帝唐太宗所得。他得到这件作品以后,作为一种恩赐赏给对朝廷有贡献的王公大臣,以增加朝廷的凝聚力。于是,或是邀请大臣如褚遂良、 虞世南临写,或是请影写大师如冯承素之流以硬黄纸影写响拓。他们临写或影写的《兰亭序》,仍然以下真迹一等的墨迹形式赏赐出来,传之后世。这中间,冯承素 的影本,到了唐中宗李显神龙年时,就钤盖上了“神龙”印章。“神龙”一印,在流传装裱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就只留下了半边。就这半边的印章来看,无疑 是当时最优秀的篆书家与镌刻工匠的合作手笔。这样,也就成为鉴定不管是墨迹本,还是刻本的最重要的原始鉴定依据,即最初的本子是什么!

       印章成为鉴定的依据,从唐宋起,就是这样慢慢形成了。

 

二、古人为什么在书画上加盖多个印章?

       这个要分成两个阶段来看。

       唐宋时期的作品,凡是经过兵、乱、火、水、虫等或人祸、或天灾洗礼留存下来的,一般来讲,代代传承者,无不在上面钤盖自己的收藏印章,表达自己能够享受这 天赐的艺术珍品,并希望后来者也要珍爱之。这样,印章自然就越来越多。比如唐代大书家颜真卿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钤盖的众多印章,里面既有赫赫的 帝王大印“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等;也有谙熟书画的艺术实践者如元代大家赵孟頫所钤的“赵氏子昂”朱文印、鲜于枢的“鲜于”“枢”二朱文印等; 更多的是,爱好书画、深于收藏的历代诸收藏家的印鉴。真可谓累累印章、流传有绪啊!

       到了明清以来,除了继续保持对前代丹青、法书作品的收藏习惯因循守制以外,因为印稿创作(即通常意义上面的“篆”写),到印章镌刻(即通常意义上的刀 “刻”)完成,渐渐成为是书画家们要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艺。这种种积累,就形成的一位书画家,应当是具备诗书画印四格,即所谓的融会贯通、专事一门的书画 家。这些艺术家们,我们是耳熟能详,比如文徵明、金农、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等等。他们对于印章的使用呈现出当时的艺术审美观念。这审美观念, 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明人在一幅画中,还是比较严守前代规矩,所用印章除了姓名章有字有号、有朱有白以外,也开始使用闲章,闲章的内容多 半是表达归隐田园式文人闲情逸致。自明初开始,文人画家在绘画作品上的钤印,除了姓名字号印章,各种形式、各种文字内容的闲章逐渐增加,如王绂的“游戏翰 墨”、姚绶的“紫霞碧月翁”鼎形印。明中期,文徵明有“停云馆”印,唐寅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南京解元”、“六如居士”印,亦为斋馆印或闲章。印章 逐渐在画面上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明朝末年文彭倡导文人自刻石质印章。在文彭、何震等人的努力下,逐渐形成篆刻流派崛起的新时期。他们创造出多 种形式的印章艺术,应用于绘画作品,使之与绘画艺术相映生辉,从而为以后的诗、书、画、印四美俱全的东方造型艺术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道路。

       有清一代,画家钤盖的印章,除姓名、字号、室名外,大多有别号印和闲文印,以此表达本人的心迹与意趣。如汪士慎的“尚留一目著花梢”,他善画梅,笔致清 劲,花密枝繁,且有萧疏冷峻的风致,画家晚年一目失明,依旧作画,并且自刻一印“尚留一目著花梢”。此印说的是“眇一目”,但它透露出的决不是消极与自 卑,而是坚定和自信,同时也略带一种内心的苦涩。郑燮的“二十年前旧板桥”印反映了他不愿随波逐流的人格;“俗吏”印是他对官吏生涯的自嘲;其“青藤门下 牛马走”一印则表现出他对明代文人徐渭的敬仰之情。高凤翰的“丁巳残人”印则道出他心中的悲愤。此人在江苏做一小官,无端被革职,投入大牢。高凤翰抗辩于 公庭,经过三十年方冤情大白,虽被释放出狱,却愤郁难平,转年突然得了痹病,致使右臂残疾,从此,他就以左手代替右手作画,表现出顽强的毅力。他将“丁巳 残人”印钤于他的画上,体现出作品的深层意义。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美术的变革,篆刻艺术与绘画艺术进一步交融结合,印章在绘画作品中更加增添了装饰作用和新的美学意义,成为中国画整体的一个不可分 割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绘画大家,他们使用印章神似高手弈棋,随意摆布,匠心独运,实可谓妙思奇想,巧夺天工。

  吴昌硕是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典范。他有两句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道。”他刻印,刀来源于书,章法来源于诗画。而他那“高河泻长空”的印章艺术又为他的书画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齐白石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能于诗、书、画、印并形成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家。对于艺事,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他一生用过许多印,自称是“三百石印富翁”。

       潘天寿非常讲究绘画的题跋和用印,并有独到的经验。他对每幅作品上钤印的位置、大小、内容、朱白、风格等,都精心加以设计,因而使印章在整幅中收到协调平衡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于鉴赏来讲,印章作为鉴别的手段,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面的、当时人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印鉴”。从清人汪秀峰辑拓时人所镌刻的《飞鸿堂印谱》来看,明清之际,钤盖印章于书画作品上面已然时尚了。收藏印的钤盖更为普遍,一幅传世的绘画名作,有的多至几十方鉴藏印。

  

 

三、如何鉴别收藏、鉴赏者的印章?这两者是否是鉴别书画真伪的关键?

       从历代经典书画作品的流传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作品中的收藏章是指收藏者对书画艺术品的占有的记号;鉴赏章是鉴赏者在鉴赏书画作品之后留下的鉴赏记录。在这一过程中,随时间钤盖在上面的印章都成为鉴别的重要依据。

    应该这样讲,书画上面钤盖的印章作为鉴别真伪的关键,在信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在文化不是那么普及的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因为对于大多数的人们来讲, 几乎就是奢侈品,是一种梦想。一是无法受到相关的艺术教育;二是,即使受到了一定的教育,要所获得的资料太少,都无法想象珍品的样子是什么,更就不可能进 行鉴别。那时候,印鉴就是非常重要的鉴别手段。而现在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随着教育的普及与科技的发达,过去时代的“印鉴”这一手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看到了更多的历代法书、名画作品,人们的鉴赏 水品已经不完全需要印鉴来完成。另一方面,印章的仿品与实物的效果越来越靠近,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生种种鉴赏事件来看,实际依靠印鉴的作用几乎只是 一个参考数据而已。历代最有名的艺术经典作品,肯定早已成定论。并且,经过历史的冲洗,包括最晚到民国以来的最重要作家的最重要作品,应当是绝大多数有著 录、有图录、有影像等等多种手段的记载。一般来讲,印鉴的作用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当然,“印鉴”在今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当代的其它作品,在没有其它旁证的情况下,通过大量的实际作品、正式可靠的作品出版物,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 好,用笔、用墨、、用色、用印的习惯经常对作者印章的比对、熟悉,并且形成一种印象,能够做到“一眼就定”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炼眼,有一双经过千锤百炼 的“眼睛”当然有利于收藏、鉴赏。

 


(汉砖拓片   题跋者:向黄)

四、书画用印的忌讳?

       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书画作品如果没有钤盖印章,便失去了完整性,影响了艺术性。清人 盛大士说:“图章必期精雅,印色务取鲜洁,画非借是增重,而一有不精,俱足为白璧之瑕。历观名家书画中,图印皆分外出色,彼之传世久远,因不在是,而终不 肯稍留遗憾者,亦可见古人之用矣。”(《溪山卧游录》)郑绩也说:“画成题款矣,盖用图章,岂不讲究哉?”(《梦幻居画学简明》)足可见书画名家对用印的 重视。

       从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诗书画印四科俱备的书画评品标准,一直在影响书画家的创作。一件严格意义上的书画作品,上面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可忽略的。对于书画作品 钤盖印章的要求也是很有讲究的。细说起来,要根据每一件的具体作品来进行分析,这就非常繁杂琐碎了。下面就基本的书画用印的钤盖原则讲一讲。

     1、一致性原则。一般来讲,属于笔墨酣畅、写意一派的,要使用写意的印章。比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的作品,一定是写意至少是兼工带写的印 章。属于笔墨清秀、工笔一类的,要用元朱文这种工稳风格的印章。比如,张大千、溥心畬、谢稚柳等的作品。这样看起来,画风、书风与印风协调、舒服、安逸。

     2、平衡性原则。印章大小、色彩要服从书法落款、画面的平衡。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这是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符合古 来形成的审美习惯。印章钤盖的印泥有很多种,一般的来讲,无外大红、朱红、朱磦、洋红等色的,也有蓝色、黑色、褐色等印色的。前面的几种是主要的用色,后 面的印色,一般是在特殊情况下面使用的。

      3、补充性原则。就书画作品本身来讲,印章的作用在于补充画面,为整个画面服务。整得好的时候,还有一点画龙点睛的意思在里面,当然这就需要有比较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绘画钤印是我国绘画特有的艺术形式。印章钤在画上可以起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使绘画作品的章法和内涵更臻完善。故而中国画用印一定要进行艺术 性的安排,因地制宜,并遵循一定的法度,如若钤盖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佛头着粪”。

                                                                              癸巳孟夏十五,灯下写于佩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