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纯家政领域仍待深挖 国内家政服务市场总规模目前已突破1万亿元,且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足以成长几家上市公司及百亿美元级的公司。将临时保洁作为切入点打开家政市场是可行的,但是只做临时保洁远远不够。拿云家政的订单来看,临时保洁只占1/3,其他长期类的工种占到2/3,长期工种的高客单价、高信任度等特点,使长期订单的家政人员能真正实现“进家门”,用户家庭待挖掘的潜在价值还很大。 这时候,不妨从短期到长期,将不同工种打包做成套餐式组合,让用户对于平台的依赖性随之增强。比如,请月嫂的家庭会发现月嫂只能照顾宝宝和产妇,家务还需要请保姆做,但是保姆会提出希望做六休一,因此还需要一个一周来一次的钟点工。 纵观家政市场,专注于家政领域的家政O2O企业越来越少,各位玩家渐渐开始涉猎其他服务领域,比如商超配送、干洗、货运等。其实,网订家政远未到网购商品的程度,纯家政领域仍旧有待深挖,很多目标用户、潜在用户的需求正等着被激活。 2、两大难题 随着家政O2O市场渐渐成熟,各家对于模式的选择也趋于明朗,整个市场基本分为以阿姨帮、e家洁为代表的C2C模式,管家帮、阿姨来了为代表的经纪人模式和以云家政为代表的平台模式。必须很客观的说,现阶段还没有哪一家玩的特别出色,或哪一种模式已被验证是正确的。 家政O2O目前面临两大难题:1、如何控制线下服务质量;2、如何规模化发展。 关于前者,鉴于阿姨是流动性极强、个体差异化又极大的群体,对于线下服务掌控力的缺失是每个模式都存在的问题。这点上,形成基于LBS和SNS的点评体系是个有效的路径。 即同一个小区的用户可以看到邻居点评过的阿姨,也可以在朋友圈共享阿姨信息,两者均能帮助用户更好的选择合适的阿姨。久而久之,阿姨的点评成了她们的标签,阿姨为了自己的口碑而干活,对于自我要求也会随之提升。因此真正能掌控服务质量的不是O2O企业,而是用户。 关于后者,尤其58到家来势汹汹,不少人会好奇其他几家垂直领域的企业会如何应对。个人看来,积极与行业实体合作、理顺利益关系是个不错的应对策略,因为家政门店的作用不容小觑。 它起到了两重功能:第一是线下服务功能。家政门店是家政员招募、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平台,也是热饭、干活中途歇脚点,更是办理保险、培训,甚至面试、签合同的场所。而这些功能是很有价值而且无法被互联网取代的功能。第二是信息中介对接功能。在第一重功能的基础上,家政门店方可掌握对家政员的资料及信息,然后撮合与用户信息对接。 3、家政O2O的“物流”之路 正如上面所说,现阶段家政O2O还没有哪一家玩的特别出色,因此如何拉开差距,形成差异化优势,成为2015年各家都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个人认为寻求基于服务品质的壁垒是条不归路,本地生活服务的属性不同于商品,商品有统一的标准,也能直接感知优劣,但服务却无法做到绝对的标准化,更难做到品质的差异化。以河狸家与考拉秀为例,同为上门美甲服务,光从指甲油质量为切入点打品牌很难成功,因为用户根本无法判断也无法验证哪家甲油更好,事实上,多数用户也并不关心。用户更在意的可能是响应速度、性价比、上门人员的服务态度、或其他增值服务。 因此,寻求基于服务品质的壁垒来占领市场主导地位绝不是明智的选择,毕竟当我们说到海底捞,都不会认真去赞赏它的食物有多美味。 回想当初电商行业竞争,不得不佩服强哥战略眼光之狠毒。所谓电,一般人理解是线上流量+用户体验,所谓商是产品+价格,当初大部分的电商类企业都聚焦于此电商二字。强哥在电商二字上略有优势,但埋头三年,聚焦物流,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物流成了电商行业标配,要么建物流,要么出局。 家政行业的物流之路在哪里?这当中智能硬件在家政领域的应用很有可能会与电商的物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在母婴服务和老人看护服务领域。快速帮助用户找到合适的家政是解决用户初级需求,在此基础上,如何让用户放心使用家政变成了中/高级需求。考虑到市场需求,尝试把智能摄像头、血压测量仪、空气净化控制器等内嵌入家政APP,有可能会在竞争中形成优势。 4、 家政O2O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好阿姨难寻
误区二:家政O2O可以直接复制打车模式
误区三:家政O2O需要标准化
来源O2O商学院 |
|
来自: 昵称2192131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