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明对的字,为啥越看越陌生

 庸庸学馆 2015-04-14

明明对的字,为啥越看越陌生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或者不断重复写某个字,就会开始觉得,一定有什么地方出问题了,这个字越看越不对劲,越写越不认识……
   在学术界,这种现象叫“语义饱和”。心理学上认为,人的大脑神经如果短时间内接收到太多重复的刺激,就会引起神经活动的抑制,造成对常用字突然不认识的现象。等于说,神经“疲倦”了,老看一样的东西,它烦了,撂挑子不玩了。
   这种情况不但会发生在认字上,我们的听觉、嗅觉等都会产生类似的神经疲倦现象,有时也能导致感官抑制。比如,香水闻着闻着就闻不到了。
   不过,如果这种现象超出了正常范围,也会成为一种病,比如你看着看着你身边的人,会觉得越来越不像认识的人。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把亲人识别为“冒名顶替”者等现象,很可能和这种“饱和”现象有相同的生理学原因,或者说,这些症状是一种长期的、病态化的“饱和”。
   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由偏旁部首多部分组成。当人眼对一个字盯了一段时间后,大脑会不由自主地就仅仅注意字的某一部分,从而使这个字丧失了整体感,继而对这个字的读音和意义的记忆也会变得模糊。
   以色列海法大学心理系教授鲁斯·季姆奇(RuthKimchi)在研究中发现,在少元素的图案里,我们会先对单个元素进行认知,对整体的认知会相对迟缓;而在多元素组成的图案里,整体轮廓会相对更易辨认也最先被人们认知,随后才开始认知局部元素。另外,在复杂结构的图形里,整体轮廓和局部元素间的组织关系是同时被感知的,但如果注视的时间超过了690毫秒,整体图案的感知要更迟缓些。
   上面的理论对于刚好有很分明的整体感和部分感的汉字来说似乎贴合,但不要忘了,“语义饱和”现象也同样适用于英文。
   抛开字体行迹上整体和部分的概念,这种饱和阻断现象发生在从字形到语义的联接过程中,神经活动被抑制后形成联想阻断。因此,人先会对字音感到困惑,然后失去对字意的联想能力。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心理系大卫·胡博(DavidE.Huber)博士的团队设计了三个实验,来证明饱和现象不存在于单纯的图像识别意义上,也不存在于纯语义思维活动上,而是存在于从我们看到这个字的视觉信号后再转化为对应语义的这个过程中。
   第一个试验中,被试者会看到许多具体的水果名字并不断重复,例如香蕉、苹果、梨等等,然后让他们进行同类别组对,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被试者辨认困难的情况,也就是说当“水果”这个概念重复出现在大脑中的时候,不会产生饱和现象。
   第二个试验中,被试者要进行单词配对,单词需要完全一模一样才能配成对。比如说第一个出现的是“水果”,接下来如果也出现“水果”,就是吻合的,如果是任何其他词语,比如“水呆”,都是不吻合的,当然这个过程中同样的词会重复十次以上。这里被试者也没有出现判断延时的状况,所以视觉层面上的重复也不能导致语义饱和。
   第三个试验,被试者总会看到“水果”这个单词,再给他看“苹果”“香蕉”“轮胎”,让他们把属于水果的跟“水果”进行配对。当“水果”这个单词重复出现时,被试者的判断很快就变慢了。这里似乎能说明当大脑在把外表形象转化成意义的时候 “语义饱和”就发生了。(张小羁/文 据《壹读》2015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