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教学讲座一之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亭溪秋实 2015-04-15

1、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

本文介绍了有效教学的十二个基本原理,回答了课程、教学和评估的基本问题,同时也包括了支持有效教学的有关课堂组织和班级管理等问题。无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些教学原理带有普遍适用性,期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几条基本假设:第一、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是万能的;所谓最优化教学肯定是各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第二、不管哪一个学习科目和学习领域,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是随着学习能力及其它方面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第三、教学应该落在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域,学生单靠其自身的力量尚不能独立地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却能应对自如。

⑴原理一:建立支持性的课堂气氛。洋溢着关爱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它意味着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彼此的相互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为创造和谐一致的、支持性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备和蔼可亲、热情开朗、与人为善、情绪稳定、真诚可信和认真负责的品质,即将学生作为一个学习主体来对待,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严格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处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⑵原理二:学习的机会。如果教学实践能够充分利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的机制能致力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那么,就能提高学习的成效。学习机会原理所考虑的是如何将课程学习时间都尽量用在与课程有关的学习活动中。有效的教师总是尽可能的把讲课用的时间花费在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上。他们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时间利用观念强,按时上下课,课堂中衔接转换时间节省,要求学生学习时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对教学活动的安排和作业的布置也是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最佳的挑战性,有助于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集中注意力。

有效教学讲座一之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⑶原理三:课程一致性。课程的所有方面都应该有机的整合为一体,以此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从而形成内在协调一致的教育方案。课程本身并不是目??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承担角色和发挥个人潜能打好基础。课程目标体现在各种学习的结果上,如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基本素养,这些都是社会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围绕上述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促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体现学科内容之间内在一致、结构清晰、联系紧密和便于应用的特点。

⑷原理四:建立学习定向。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初步的结构来帮助学生明确与其学习结果和提示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得他们做好学习准备,达到建立学习定向的作用。导入的具体方式有:说明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出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告知学习活动所要求的反应类型等等。在导入新课前,教师通过焕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明确学习的价值或应用前景,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或要求还可以是:关注具体的学习目标、概略介绍要点或主要步骤、预先检测将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实现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等。

⑸原理五:连贯一致的内容。研究表明,围绕着基本观点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学生理解和保持的效果好,便于应用。教师应该清楚的讲解,突出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在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说明和给予示范时,有效的教师表现出很高的教学热情,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排序,最大限度地体现其明确和一致的特点。教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采取小步循序渐进,运用节奏、手势和其他口头交流的技巧来帮助学生理解;尽力避免笼统含糊的语言和东拉西扯的讲解;教??相关的问题和作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明教材内容和在新的情境中如何加以应用等。

⑹原理六:深入细致的对话讨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围绕着基本观点的对话讨论之中。教师可运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处理和思考内容,清理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观点的启示,对所学的东西作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运用所学的东西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或其他高层次的迁移。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先后序列,以系统有序的方式来展开内容,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并在对话讨论中彼此分享各种认识。通常,课堂对话讨论最初可能是问答式的,逐渐会转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观点,提出不同见解。

⑺原理七:练习与应用活动。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机会联系和应用正在学习的东西,并且得到如何作出改进的反馈。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练习是在已经初步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和巩固,达到流畅自如,而不是仅仅依靠尝试错误的方式来学习。要让练习取得成效,不仅应该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同时也要及时得到反馈。反馈应该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者肯定的赞赏,帮助学生依据目标明确其进步程度,了解并纠正自己的缺陷和错误。

⑻原理八:支持学生参与学习。教师所提供的一切帮助都应该成为学生富有成效的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教师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充分多样、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热忱,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挑战性,使得学生经历一种意义学习的体验,而不是仅仅无休止的重复。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精心选择内容、课堂呈现和监控调节。教师在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中提供指导和反馈,结束时要组织全班进行反思总结。教师还应该评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当学业表现不够理想时,教师就要提供补救教学和相应练习,使之能够达标。大多数情况下,作业只有经过老师的讲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⑼原理九:学习策略指导。教师应该示范和指导各种学习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学习技能和具体学科学习技能只有作为学习的策略由教师具体加以指导,并且促成学生自我调节的意识,这样才会真正的掌握并取得实效。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帮助他们既知道什么是命题性知识(做什么的知识),又知道程序性知识(如何去做)和条件性知识(什么时候和为什么做)。策略教学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尤为必要,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学科领域的策略外,教师还应该示范和指导学生一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如“复诵策略”(通过重复加深记忆)、“精细加工策略”(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内容并且将他们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组织策略”(梳理内容、理清结构和加深记忆)、“理解监控策略”(努力运用适当的策略帮助理解,确保其达成学习目标,必要时加以调整)和“情感调节策略”(维持注意力、专心致志,尽量减)。

⑽原理十:合作学习。学生两人配对学习或小组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彼此加深理解知识,互相帮助掌握技能,促进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收益多多。合作学习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具体任务的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策略,也可以开发认知和元认知的潜能。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要想发挥积极的作用,应该事先得到指导和帮助。如,教师应向学生示范如何认真倾听、分享体会、吸收别人的意见以及建设性的处理分歧等。

⑾原理十一:聚焦学习目标的评估。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估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业的进展情况。有效的教师运用评估来评价学生的学业的进步以及如何改进教学,并不全是为了给学生平等打分,他要兼顾各种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目标,同时还要关注高层次的思维技能以及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将评估看成是一项连续不断的工作,同时也是单元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评价的结果教师要仔细分析,看看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是否有错误的地方需要纠正,课程目标、教学材料和教学计划等方面是否需要做出调整,以及评估本身是否还需要完善的地方。

⑿原理十二:成就期望。优良的学校常常体现出强有力的教学领导,追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同时也包括教师对学生有能力取得好成绩持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学生取得优良成绩往往同教师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分不开。这些教师坚信:学生是有能力学习的,教师也有责任和能力教好。教师对学生学习效能所抱有的期望,一方面会对教师自身所作的努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的期待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持有并贯彻积极的期望。这种期望代表了教师对学生发展持有基本信念,相信他们能够学得好,并且也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加以贯彻落实这种信念。在进行个别辅导和提供反馈时,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而不是只盯着如何同别人去做比较,或者看某个学生在标准化测试常模中的位置。教学评价不能只是用来平等分级,更重要的是起到诊断学习困难和提供针对性反馈的作用。

有效教学讲座一之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2、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21、有效教学的理念。

⑴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⑵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②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③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⑶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ⅰ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ⅱ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③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⑷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22、教学准备策略。

⑴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⑵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③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④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⑶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①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益。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请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我们知道,对教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

②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再者,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使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③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23、教学实施策略。

⑴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米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

⑵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

⑶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

24、教学评价策略。

⑴教学评价策略的意义。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①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②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③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⑤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

⑵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⑶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以下这些技术问题。

①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

②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

③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

④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⑤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

⑥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

⑦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有效教学讲座一之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3、课堂有效教学的原理与原则及规则

3.1、课堂有效教学的原理.

⑴情意原理。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⑵序进原理。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⑶活动原理。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⑷反馈原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地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3.2、课堂有效教学的原则.(原作者:禾言)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减负增效提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走“有效教学”之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以为应切实把握好这样几条原则:

⑴是“三个不讲”原则。首先是指“学生已会的不讲”,对于这一点有些人似乎不以为然,学生已会的当然不讲了。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确有不少教师对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仍然在喋喋不休地重复着;其次,“不讲也会的不讲”,如果说第一种现象是少数,那么这第二种现象就不在少数了。明明学生能够自学的不让自学,明明学生能够学懂的不把时间让给他们自己学。总以为只有自己讲过了才放心,只有自己把学生讲懂了,学生才能真正懂了。再次,“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教者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现象绝大部分是教师讲的内容要么枯燥无味,要么就是让人费解,不是故作高深就是扯得太偏,讲了半天学生如坠烟海,不着边际。

⑵是“三个必讲”原则。这就是“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其中“思路方法必讲”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如果是从学会是为了会学这一点出发,教会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⑶是“三个到位”的原则。这就是“讲练到位、点评到位、纠错到位”,在这三个到位中,要真正做到“纠错到位”实在不容易,并不是老师不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是需要老师下较大的气力,花较大的工夫,需要老师常抓不懈,需要老师从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这是对老师教学耐心、教育毅力的严峻考验。如果说不能做到“纠错到位”,原因就在于耐心不足、毅力不强、爱心不够。

⑷只要我们能真正坚持把握好这几条原则。确保做到位,也就能确保每一节课都是高质量、高标准的课,有效教学的要求也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3.3、课堂有效教学的规则。(原作者:峰峰春光中学    2007-10-12

⑴教学目标鲜明合理,渗透人文思想和新课程理念。①目标条理、具体,切合学生实际;②内容贯穿人文思想,体现新课程理念;③过程内化三维目标,有效教学意识环环闪现。

⑵教学内容难易适量,挖掘学科思想和注重实践。①内容正确,容量适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②设计合理,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培养能力;③整合课程资源,挖掘学科思想,鼓励合作探究,开展社会实践。

⑶教学方法科学新颖,强化学为主体和媒体手段。①适度把握讲练时间,多给学生留出思考研讨的时空间;②围绕学法,选择教法,引导学生,学习得法;③有效使用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演示实验。

⑷教学能力博学技高,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经验。①理论宽厚,知识广博,言行垂范;②语言生动精练,教态亲切自然,板书规范美观;③驾驭课堂自如,师生关系民主,教学风格明显。

⑸教学效果丰实高效,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和发展。①练习适量,教法得当,作业体现开放;②课程有生成,课堂呈生态,目标有效实现;③知、情、意结合,师生互动和谐,生生思维能力都有发展。

4、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41、听诊解剖——探寻低效课堂的本因。

⑴教学目标不适宜。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花样多多,但学生的发展依然甚微。究其原因,是在课堂中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和“去目标” 现象,造成了游走式教学。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⑵教学方式单一。少数教师喜欢唱独角戏,学生被动静听,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普遍存在依赖性、无序性、浅露性和缓慢性的特点。而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让“学大于教”,使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

⑶学生主动学习时间被挤占。研讨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使用时间的差异造成的。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动作等现象。

42、对症下药——促进有效教学的良方。

⑴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要准确。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教师要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学为中心的主体观,树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观,树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

⑵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教学环节要注意“三结合”。首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新教材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是“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新教材更加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向注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化,向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向转化。教师必须注意落实这一转化,才能完成新课程试验规定的任务。第三是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与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选择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⑶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探索欲望。师生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是否有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欲望,都是新课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注意用形象的、有启发性的语言赏识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欲望;注意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结果,让学生获得探索的成功与喜悦;注意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背景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欲望和热情;明确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积极探索欲望的源泉,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等。

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创新激情,同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教师从转变教学方式入手,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学习快乐,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热情,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⑸课堂激励评价机制有效性。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

1、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

本文介绍了有效教学的十二个基本原理,回答了课程、教学和评估的基本问题,同时也包括了支持有效教学的有关课堂组织和班级管理等问题。无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些教学原理带有普遍适用性,期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几条基本假设:第一、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是万能的;所谓最优化教学肯定是各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第二、不管哪一个学习科目和学习领域,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是随着学习能力及其它方面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第三、教学应该落在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域,学生单靠其自身的力量尚不能独立地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却能应对自如。

⑴原理一:建立支持性的课堂气氛。洋溢着关爱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它意味着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彼此的相互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为创造和谐一致的、支持性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备和蔼可亲、热情开朗、与人为善、情绪稳定、真诚可信和认真负责的品质,即将学生作为一个学习主体来对待,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严格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处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⑵原理二:学习的机会。如果教学实践能够充分利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的机制能致力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那么,就能提高学习的成效。学习机会原理所考虑的是如何将课程学习时间都尽量用在与课程有关的学习活动中。有效的教师总是尽可能的把讲课用的时间花费在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上。他们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时间利用观念强,按时上下课,课堂中衔接转换时间节省,要求学生学习时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对教学活动的安排和作业的布置也是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最佳的挑战性,有助于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集中注意力。

有效教学讲座一之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⑶原理三:课程一致性。课程的所有方面都应该有机的整合为一体,以此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从而形成内在协调一致的教育方案。课程本身并不是目??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承担角色和发挥个人潜能打好基础。课程目标体现在各种学习的结果上,如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基本素养,这些都是社会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围绕上述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促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体现学科内容之间内在一致、结构清晰、联系紧密和便于应用的特点。

⑷原理四:建立学习定向。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初步的结构来帮助学生明确与其学习结果和提示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得他们做好学习准备,达到建立学习定向的作用。导入的具体方式有:说明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出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告知学习活动所要求的反应类型等等。在导入新课前,教师通过焕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明确学习的价值或应用前景,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或要求还可以是:关注具体的学习目标、概略介绍要点或主要步骤、预先检测将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实现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等。

⑸原理五:连贯一致的内容。研究表明,围绕着基本观点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学生理解和保持的效果好,便于应用。教师应该清楚的讲解,突出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在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说明和给予示范时,有效的教师表现出很高的教学热情,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排序,最大限度地体现其明确和一致的特点。教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采取小步循序渐进,运用节奏、手势和其他口头交流的技巧来帮助学生理解;尽力避免笼统含糊的语言和东拉西扯的讲解;教??相关的问题和作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明教材内容和在新的情境中如何加以应用等。

⑹原理六:深入细致的对话讨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围绕着基本观点的对话讨论之中。教师可运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处理和思考内容,清理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观点的启示,对所学的东西作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运用所学的东西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或其他高层次的迁移。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先后序列,以系统有序的方式来展开内容,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并在对话讨论中彼此分享各种认识。通常,课堂对话讨论最初可能是问答式的,逐渐会转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观点,提出不同见解。

⑺原理七:练习与应用活动。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机会联系和应用正在学习的东西,并且得到如何作出改进的反馈。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练习是在已经初步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和巩固,达到流畅自如,而不是仅仅依靠尝试错误的方式来学习。要让练习取得成效,不仅应该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同时也要及时得到反馈。反馈应该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者肯定的赞赏,帮助学生依据目标明确其进步程度,了解并纠正自己的缺陷和错误。

⑻原理八:支持学生参与学习。教师所提供的一切帮助都应该成为学生富有成效的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教师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充分多样、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热忱,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挑战性,使得学生经历一种意义学习的体验,而不是仅仅无休止的重复。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精心选择内容、课堂呈现和监控调节。教师在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中提供指导和反馈,结束时要组织全班进行反思总结。教师还应该评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当学业表现不够理想时,教师就要提供补救教学和相应练习,使之能够达标。大多数情况下,作业只有经过老师的讲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⑼原理九:学习策略指导。教师应该示范和指导各种学习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学习技能和具体学科学习技能只有作为学习的策略由教师具体加以指导,并且促成学生自我调节的意识,这样才会真正的掌握并取得实效。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帮助他们既知道什么是命题性知识(做什么的知识),又知道程序性知识(如何去做)和条件性知识(什么时候和为什么做)。策略教学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尤为必要,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学科领域的策略外,教师还应该示范和指导学生一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如“复诵策略”(通过重复加深记忆)、“精细加工策略”(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内容并且将他们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组织策略”(梳理内容、理清结构和加深记忆)、“理解监控策略”(努力运用适当的策略帮助理解,确保其达成学习目标,必要时加以调整)和“情感调节策略”(维持注意力、专心致志,尽量减)。

⑽原理十:合作学习。学生两人配对学习或小组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彼此加深理解知识,互相帮助掌握技能,促进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收益多多。合作学习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具体任务的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策略,也可以开发认知和元认知的潜能。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要想发挥积极的作用,应该事先得到指导和帮助。如,教师应向学生示范如何认真倾听、分享体会、吸收别人的意见以及建设性的处理分歧等。

⑾原理十一:聚焦学习目标的评估。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估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业的进展情况。有效的教师运用评估来评价学生的学业的进步以及如何改进教学,并不全是为了给学生平等打分,他要兼顾各种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目标,同时还要关注高层次的思维技能以及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将评估看成是一项连续不断的工作,同时也是单元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评价的结果教师要仔细分析,看看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是否有错误的地方需要纠正,课程目标、教学材料和教学计划等方面是否需要做出调整,以及评估本身是否还需要完善的地方。

⑿原理十二:成就期望。优良的学校常常体现出强有力的教学领导,追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同时也包括教师对学生有能力取得好成绩持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学生取得优良成绩往往同教师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分不开。这些教师坚信:学生是有能力学习的,教师也有责任和能力教好。教师对学生学习效能所抱有的期望,一方面会对教师自身所作的努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的期待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持有并贯彻积极的期望。这种期望代表了教师对学生发展持有基本信念,相信他们能够学得好,并且也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加以贯彻落实这种信念。在进行个别辅导和提供反馈时,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而不是只盯着如何同别人去做比较,或者看某个学生在标准化测试常模中的位置。教学评价不能只是用来平等分级,更重要的是起到诊断学习困难和提供针对性反馈的作用。

有效教学讲座一之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2、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21、有效教学的理念。

⑴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⑵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②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③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⑶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ⅰ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ⅱ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③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⑷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22、教学准备策略。

⑴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⑵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③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④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⑶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①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益。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请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我们知道,对教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

②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再者,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使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③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23、教学实施策略。

⑴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米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

⑵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

⑶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

24、教学评价策略。

⑴教学评价策略的意义。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①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②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③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⑤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

⑵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⑶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以下这些技术问题。

①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

②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

③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

④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⑤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

⑥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

⑦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有效教学讲座一之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3、课堂有效教学的原理与原则及规则

3.1、课堂有效教学的原理.

⑴情意原理。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⑵序进原理。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⑶活动原理。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⑷反馈原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地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3.2、课堂有效教学的原则.(原作者:禾言)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减负增效提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走“有效教学”之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以为应切实把握好这样几条原则:

⑴是“三个不讲”原则。首先是指“学生已会的不讲”,对于这一点有些人似乎不以为然,学生已会的当然不讲了。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确有不少教师对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仍然在喋喋不休地重复着;其次,“不讲也会的不讲”,如果说第一种现象是少数,那么这第二种现象就不在少数了。明明学生能够自学的不让自学,明明学生能够学懂的不把时间让给他们自己学。总以为只有自己讲过了才放心,只有自己把学生讲懂了,学生才能真正懂了。再次,“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教者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现象绝大部分是教师讲的内容要么枯燥无味,要么就是让人费解,不是故作高深就是扯得太偏,讲了半天学生如坠烟海,不着边际。

⑵是“三个必讲”原则。这就是“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其中“思路方法必讲”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如果是从学会是为了会学这一点出发,教会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⑶是“三个到位”的原则。这就是“讲练到位、点评到位、纠错到位”,在这三个到位中,要真正做到“纠错到位”实在不容易,并不是老师不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是需要老师下较大的气力,花较大的工夫,需要老师常抓不懈,需要老师从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这是对老师教学耐心、教育毅力的严峻考验。如果说不能做到“纠错到位”,原因就在于耐心不足、毅力不强、爱心不够。

⑷只要我们能真正坚持把握好这几条原则。确保做到位,也就能确保每一节课都是高质量、高标准的课,有效教学的要求也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3.3、课堂有效教学的规则。(原作者:峰峰春光中学    2007-10-12

⑴教学目标鲜明合理,渗透人文思想和新课程理念。①目标条理、具体,切合学生实际;②内容贯穿人文思想,体现新课程理念;③过程内化三维目标,有效教学意识环环闪现。

⑵教学内容难易适量,挖掘学科思想和注重实践。①内容正确,容量适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②设计合理,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培养能力;③整合课程资源,挖掘学科思想,鼓励合作探究,开展社会实践。

⑶教学方法科学新颖,强化学为主体和媒体手段。①适度把握讲练时间,多给学生留出思考研讨的时空间;②围绕学法,选择教法,引导学生,学习得法;③有效使用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演示实验。

⑷教学能力博学技高,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经验。①理论宽厚,知识广博,言行垂范;②语言生动精练,教态亲切自然,板书规范美观;③驾驭课堂自如,师生关系民主,教学风格明显。

⑸教学效果丰实高效,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和发展。①练习适量,教法得当,作业体现开放;②课程有生成,课堂呈生态,目标有效实现;③知、情、意结合,师生互动和谐,生生思维能力都有发展。

4、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41、听诊解剖——探寻低效课堂的本因。

⑴教学目标不适宜。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花样多多,但学生的发展依然甚微。究其原因,是在课堂中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和“去目标” 现象,造成了游走式教学。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⑵教学方式单一。少数教师喜欢唱独角戏,学生被动静听,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普遍存在依赖性、无序性、浅露性和缓慢性的特点。而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让“学大于教”,使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

⑶学生主动学习时间被挤占。研讨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使用时间的差异造成的。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动作等现象。

42、对症下药——促进有效教学的良方。

⑴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要准确。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教师要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学为中心的主体观,树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观,树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

⑵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教学环节要注意“三结合”。首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新教材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是“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新教材更加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向注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化,向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向转化。教师必须注意落实这一转化,才能完成新课程试验规定的任务。第三是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必须与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选择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⑶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探索欲望。师生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是否有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欲望,都是新课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注意用形象的、有启发性的语言赏识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欲望;注意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结果,让学生获得探索的成功与喜悦;注意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背景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欲望和热情;明确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积极探索欲望的源泉,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等。

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创新激情,同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教师从转变教学方式入手,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学习快乐,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热情,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⑸课堂激励评价机制有效性。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