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包粽子的经历

 热恋的手臂 2015-04-15

一次包粽子的经历                        端午漫话

端午节临近,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话题自然就扯到了和端午节有关的粽子上。

母亲说现在不放心在商场买粽子,媒体上不断曝光,说生产加工粽子的环境如何恶劣,卫生条件堪忧。

还是自己包吧!和去年一样。我提议。

去年,也是在端午前,偶然间看见对面楼房,敞开的厨房里,一位老人正坐在阳台专注地裹着粽子。于是心痒手痒,决定自己也试一试。说干就干,我和母亲去市场购买了碱水,泡了糯米,准备了一叠竹叶,一扎草绳。从商场买回来的竹叶是干的,包粽子之前要用开水煮软,让它恢复柔韧性,这样折的时候才不容易裂缝。

  粽子分碱粽及咸粽。碱粽是用来祭祀的。客家人过端午须准备四份,一份拜土地公,一份拜万善爷,一份拜附近的大庙。咸粽可以视个人口味在糯米里掺杂些别的配料,梅花肉、鸡肉,再加眉豆。豆和米都要浸泡过,肉要先用盐酱油等调味料腌制二到三个小时。裹粽馅料丰富,还可以有多种选择如烧鸭、咸鸭蛋黄、香菇、虾米、绿豆仁、栗子等,用荷叶包裹的粽子,一般是四方的,广东称之为糯米鸡,一年四季都有供应,并不是端午专用。一般来说,孩子喜欢吃咸肉粽。

    准备工作做好了,可以开工了。

    我要包的是四个角的肉粽,又称作角黍粽子外观突出四个棱角。

  取2片粽叶背对背,折成勺状,放入糯米,加上1块梅花肉及猪油(板油),再盖上一层糯米,然後包好绑上棉绳。最后一步是有一定难度的。能不能捆出四面体的形状,关键在这里了。绳一定要扎得紧,煮出来的粽子才不会像米饭一样松散。去年端午节,乡下的大伯与我们一起过。他是学兽医的,练就一手好手艺。包粽子他也不外行。好在有大伯相助,要不然我有点难收场。大伯手把手指导,我很快学会了,并且越做赿地道—符合四面体的要求,美观结实。

母亲、大伯和我三个人动手包,先生、儿子围在一旁助阵,还充当了质检员,负责把关。只听他不停地评判着每一个生产出来的粽子,形状不大标准的,被他提起来,当作四不像或小怪物取笑一番,包的好的不用他说我会急不可等展示粽子的“个人”魅力。

先生一边看一边讲他家乡端午节流传的习俗。他的家乡在广东兴梅地山区,他说:小时候吃粽子可有讲究了,分到一只粽子,不是随便往嘴里送,要找到大角才下口。这样做,日后上山砍柴才免遭野蜂叮咬。这一说法灵不灵验,不得而知!

儿子听他老爸这么一说笑歪了,接过话茬:吃粽子才不是你说的为了防蜂呢!这个节日和屈原有关。儿子把教科书里的知识搬了出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很有治国的才能,品格高尚。但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诌言把他流放了。后来,楚国国都失陷,屈原悲愤投江。当地人们闻迅后一边划着龙船寻找投江的屈原,一边用楝叶包饭抛到江里喂鱼,以保全他尸体不被鱼虾伤害。那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崇敬和怀念屈原,就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子,这才是粽子的由来。

 儿子说得真精彩!我做了一个鼓掌的动作以示赞同。我说,端午节也叫“诗人节”,也是出自这一典故。因为屈原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位诗人。“路漫漫兮而修远,吾将上下兮而求索”两句名句就出自长篇抒情诗《离骚》。

端午节,民间很多地区还盛行在门楣上插艾草、菖蒲。取的是“艾草能招百福,菖蒲能祛邪毒”之意。我小时候听父母说,有一种熏蚊的香,主要成份艾草。艾草还有一个药用的功效,可以暖胃,胃寒的人,可以多吃。这种草,在乡下田间地头可以看见。记得我们曾采来鲜嫩的艾草,当菜吃。如果吃不惯艾草那种特殊的味,可以切碎和着鸡蛋搅拌,再煎来吃。家乡的亲人普遍对艾草存有好感,不知是否与端午节有必然的关系?

买粽子吃,不如动手包粽子,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手,这个过程你将体会到进步的喜悦。最好是全家参与,这时候你会发现包粽子不仅仅是为了解馋了,阵阵粽叶的清香,从厨房里散出,你收获的将是一种满足。

好了,接下来,细细品味自己的劳动果实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