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提质增效,与科技、政策密不可分。但我国一直没有建立起充满活力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农技人员下基层积极性不高,农民渴求农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2007年,由陕西大荔县农民企业家汪战仓组建的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在大荔县科技局支持下,闯出一条由“政府+企业+专家+农户”的市场化农技服务新模式,即“大荔模式”。 2012年3月,光明日报连续报道“大荔模式”,使这个科技惠农的新概念走进人们视线。3年过后,“大荔模式”是否依然受到农户的好评?这种借助市场力量的农技服务新方式是否有生命力?今年3月,记者再次来到大荔县采访。 大荔县同州湖畔。资料照片 新路径:以企业为主线重塑农技推广 春耕季节,正是果树施肥高峰期,陕西大荔县的果农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在许庄镇,50岁的农户孙根存说:“前些年,我们不懂技术,还常买到假农药,白白辛苦了不说,果园效益还上不去。现在就轻松多了,我根据农业专家教的方法来管理果树,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很大提高,去年收益16万多元。” 2014年5月,许庄镇暴发了炭疽菌叶枯病,果农不懂如何防治,一筹莫展。荔民公司农技专家王蕊萍一接到果农的求助电话,就立刻驱车“出诊”,直接在果园看病开方,及时控制了病害。“将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既施展了才华,又能增加收入,真正体现了自身价值。”王蕊萍也感到收获很大。 在大荔县,荔民公司构建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的农资配送网络和科技服务网络,日臻完善。村民可通过村里的连锁店,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农资,还可以享受到强大的农技服务团队的10项免费技术服务。“种地再也不愁了,种什么怎么种,施啥肥用啥药,专家全管了。”冯村镇南堡村59岁的村民李贞花开心地说。 荔民公司将农技服务作为公益事业来干。为调动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公司把农资利润份额中的5%作为技术人员的补助以及各种费用,实行基本工资加计件工资的薪酬发放办法。目前,县级专家团专职专家在企业每月基本工资达到2500元。 荔民公司迅速壮大,2014年销售收入1.4亿元;大荔县的农民更是得到实惠,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3250元飙升到2014年的9120元;农技人员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业务能力和经济收入都有提高;政府科技兴农的目标落到实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大荔模式”使各方受益。 从最新农技的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的反馈,使记者强烈地感受到,这种以企业为主线,创新政府与市场结合,重塑的农技推广新路径,后劲十足。短短3年,“大荔模式”有效地发挥了市场对农技推广的作用,彰显出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 [责任编辑:孙宗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