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自觉

 田王老羊 2015-04-17

当下,许多城市都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作为一个城市共有精神家园的支柱和灵魂。贵港把和为贵、诚为本、干为先作为城市精神,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一座城市在全市人民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城市精神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使城市精神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实践行动,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在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的贵港,培养一大批有文化、道德好、善团结、会干事的现代市民,让每一个无论是常年在外还是天天生活于斯的贵港人,都把弘扬贵港精神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文化自觉。
   
这种文化自觉,是一种共识,是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自觉,不只是外在的引导和推动,不只是贴在墙上和出现在屏幕上的广而告之。它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境界:每当我们想去做一件事,都会常问自己,我的思想、我的行动是不是符合贵港精神,能以贵港精神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和谐、诚信、干劲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那么,怎样才能让弘扬贵港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呢?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打磨融合的过程,一个需要思想与行动长期塑造的过程。就一个新兴城市而言,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认知上下功夫。弘扬贵港精神,认知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广泛运用各种载体、途径和资源,不断扩大贵港精神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才能使贵港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人们所理解、认同和接受,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要抓好新闻宣传,统筹报刊、电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手机等各类媒体资源,聚焦基层、聚焦身边的感动,大力宣传报道体现贵港精神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以独特的群众视角、强烈的生活气息,感动每一位读者和观众的心灵。
   
二是在践行上下功夫。干为先的贵港精神本身包含着实践之意,其本身就要求我们重实践、敢为天下先。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实践,才能使贵港精神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根据时代特征、行业特色、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简便易行的活动载体,把贵港精神有机融入到贵港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中,融入到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使贵港精神通俗化、具体化、大众化,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易践行。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时机和场合,搭建起践行贵港精神的广阔平台和实践渠道,推动贵港精神进农村、进乡镇、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推动贵港精神深入社会,深入生活。
   
三是在引领上下功夫。弘扬贵港精神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贵港精神融入贵港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和全过程,用贵港精神引领社会思潮,引领社会风尚,引领贵港科学发展。要以和为贵的精神指引方向,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力推进三年目标任务行动计划,打造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加快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通过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中心,为增强贵港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要以诚为本的精神引领风尚,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尊老爱幼、诚信互助、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不断提升贵港市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彰显贵港市民的人文关怀,向世人展示贵港人民的文明风采。要用干为先的精神鼓舞干劲,弘扬实干作风,凝聚干事业的斗志,把贵港人民团结到众志成城谋发展的事业上来,实现贵港的跨越式发展,用实实在在的作风来为全市人民服务,实现贵港人建设和谐、富裕、繁荣、美好家园的梦想。

    (稿件来源   贵港日报   作者  梁永成)

今日苏州精神的根在哪里?

2013-06-03 13:54 来源:苏州新闻网 我要评论0

字号:

秋末

2009年,苏州提出以崇文、融和、创新、致远作为苏州城市精神。现在,在一些宣传栏和建筑物上仍可以看到。近日秋末参加一个活动,装资料的袋上也印着这八个字。2013年,苏州又提出以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作为苏州精神。二者怎么理解,有何区别?秋末理解,从8字到16字,从苏州城市精神到苏州精神,并无本质区别,更明确更完整,涵盖面更宽。

每个城市都有精气神。苏州精神有着三种状态,一种是传统的,已经过去的;一种是现在的,今日存在的;一种是追求的,在建设和形成中的。三种状态的苏州精神,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又有区别,在新陈代谢中。苏州精神的根是什么?

值得注意,有位苏州学者在近日苏州日报上提出,苏州精神有两个根,一在苏州传统文化,二在今日改革开放。提出了二根说。苏州精神既来自昨天,又植根于现实,既有老根,又有新枝,新枝亦是根,是新根。秋末以为,这个二根说是符合实际的,是对以前苏州城市精神植根吴文化的一个发展,一个补充,一个完整。一根还是二根,实际上是不是承认改革开放赋以今日苏州精神以新的内容,今日苏州精神是不同于传统苏州精神革新了的新苏州精神。这是研究苏州精神的一个成果。

哪一条根为主?二根说没有说,可能难说,难分伯仲,有的可能传统多一些,有的可能现代多一些,有的是老根发新芽,有的是新根开新花。秋末以为,今日苏州城市精神,不能也不可能离开传统,今天是从昨天来的,但是,今天所倡导的苏州精神,还是以新建为主,是在改革开放基础上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是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为基础为核心的;传统一分为二,有的可直接继承发扬,有的要改造弃粗取精,适合现代需要。2009年,秋末参加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的发扬传统文化共建精神家园的研究活动,写了一篇题为《让弘扬城市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自觉》的文章,到省里参加交流。文中对苏州传统文化的一些标的与苏州城市精神的传承作了一点对应探讨:

研究传统文化,弘扬城市精神,需要长期不离不弃地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之一,要作为一种基础工作,多为城市精神作支撑;之二,对传统文化要作鉴别工作,区分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取精神,得精华。

苏州状元甲天下崇文相关。苏州文化底蕴深厚,苏州人爱读书文化程度高,一个依据,苏州状元甲天下。苏州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与其他许多地区相比,文化程度确是比较高。既在状元问鼎,又在甲天下之多,苏州多产状元,是与民众的文化水平较高与苏州人爱读书相关的,尤其是有由士大夫后备军和乡绅、富商、上中农子弟组成的一个庞大的读书人团队,人数在上万数万之多。没有这个基础,多产状元是不可能的。苏州状元甲天下,既是崇文的一个体现,也是崇文的一个结果。应该说,苏州状元甲天下代表了千年、数百年苏州的主流文化、苏州的上层文化,代表了那时的主流思潮。全社会崇文,读书人多,这是值得肯定的,反映了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但是,需要明确,状元文化不等于民众文化,也不能代表民众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元文化就是学而优则仕,不能全盘肯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民众的文化水平,是分城乡的,农村文化水平明显低于城镇,苏州农村、农民的文化水平,并不比中西部地区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高多少,妇女大都是文盲,男的初小小学文化。我的家乡江阴,我们那个村,就是如此。解放前,江阴民众文化水平,在苏州地区是比较高的一个县,我们那个村一二百户数百人口,文化相当于中学程度的,仅一户一两人。所以,不要高估解放以前苏州地区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村文化程度,不能以几个状元来代表百万农民和市民的文化水平。可以讲,所谓状元文化,还是占人口不多的士大夫文化、乡绅文化,一为学而优则仕,二为吟诗作文,与识几个字为了识数做买卖学手艺有一技之长的市民文化,与粗识文字会算账能书信的农民文化是不大搭界的,不能张冠李戴。苏州士大夫学为致仕,鄙薄农商,也是甲天下。写《项脊轩志》的散文大家归有光说,吴中士人读书求官之风烈于天下,其俗尽然。状元之中,确有学识高超为政有作为的;但状元大多平平,还有等而下之不值一提的,不能把状元作为学识、成就顶尖的代名词。所以,在说苏州有崇文传统的时候,不要把状元甲天下作为资本作为骄傲,不要高估民众的文化水平。

苏州人一团和气融和相关。一团和气反映了苏州的人文精神,反映了苏州的民风民气。和气生财,和气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和为贵的中华优良传统在苏州的传承。苏州人讲话文气,文气里有文明,是值得赞扬的。老子崇水,上善若水,以水为贵。和气源自苏州的水文化,与水相濡以沫而和而谐。一团和气接近和谐,更接近融和一团可作动词解,团而融团而和。一团和气,是俚语,是群众语言,可以为融和直接所用。

以前批判过一团和气,有错也有对,批评不分是非什么都讲一团和气,有道理;把批评指向什么都讲阶级斗争,一团和气掩盖阶级斗争,就扩大化了。一团和气有它适用范围。一团和气与严重的阶级对立不相符,也不是缓和消灭阶级对立的途径和方法;否则,农民起义,共产党领导革命,就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既要一团和气,又要坚持斗争,依法办事,是今天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基本准则。

苏州人精细精致创新相关。可以讲,苏州人的创新精神,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手工上、工艺上和农业上。苏州的手工、工艺和农业是以精细精致见长或为风骨的,苏州人雅是以精致而得以精致而雅。农业精耕细作,堪称园艺农业,既有苏州农民高超的种田技术,又折射出苏州农民崇尚精细的人文风气。苏州工艺门类众多,雕刻、玉石、刺绣,包括园林建筑,包括丝织业,更体现苏州人讲究精细推崇精致的人文品格,要说苏州人的创新,是在精细精致上的创新。崇尚精细精致,今天仍可一脉相承,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相配合,成为今天苏州人的新风尚新风骨,创出现代工艺的新天地。

但也要看到,过于精细精致,成为一种人文风气,成为一种孜孜追求,精致于形,精细于心,转化成视野、胸怀、胸襟,就会缺乏大气,计较一得一失,失之于精,失之于细,失之于微,就会陷入孟子所说的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的境地,秋毫可辨,整车的柴却看不到。苏州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能领跑全国的民营企业很少,这与苏州人过于精细的脾气和人文环境有关。精细可成家,不可为将帅。

苏州客商云集致远相关。苏州商品经济发达,一大因素,就是客商云集。苏州不仅是商品生产的基地,丝绸、稻米、茶叶、工艺制品,都名闻遐迩,还是大宗商品贸易出口的基地。苏州曾是中国东南首府,一等风流繁华之地,客商云集,功不可没。今天苏州发展走在前面,客商云集,同样功不可没。在这里,致远也是一种胸怀胸襟,欢迎客商云集,容得下客商云集。如果把四海经商出外经商看作是一种致远,家门之外千里之外的经商,苏商有这样的传统,曾彪炳于世的洞庭商帮可为苏商翘首。有个说法,天下所至,多有洞庭人。翻翻近代上海、香港发迹史,不少巨商大贾正是从东西山走出去的。

但苏商总体上是坐商,不习惯于长途远航经商,不是行商,不是致远经商,不能不说是苏商的一大缺陷。这里,既有苏州形成的人文风气,苏州士大夫崇文鄙商,又有长期形成的习惯,善做坐商,母需讳言,还有吃苦耐劳精神不如徽商晋商之短。今天苏州人少有外出经商,恋土恋乡,出国门者更少,与温州人浙江人形成鲜明对照,这也是传统使然。所以,对客商云集要看到两面,一面是苏州之长,一面是苏州之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整个苏州城市精神相关。顾炎武是中国的,也是苏州的。匹夫有责的思想,是苏州城市的灵魂。千百年来,苏州一直是国家的税赋之源,还是大源重源,明清时期占全国税赋有时几近半数。解放以后,尤其改革开放之后,苏州敢为人先,大力发展经济,苏州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列全国中等城市之首,每年数百亿,且年年上升,按规定不少不扣,其中支撑的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需要分清的是,不同时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一致有不一致,有相同有很不相同。有忠君爱国的匹夫有责,责在忠君,有为国为民的匹夫有责,责在为民,今日所需要的一脉相承的是为国为民。

从对传统文化的取舍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看法,大量的传统文化是矿石、原矿,金与石处于共生之中,需要冶炼,做大量的鉴别和筛选工作。继承传统,可以归之于两类或两大方面,一类称之为术为艺,一类称之为思想为观念。术与艺,可以直接继承,依样画葫芦,再高一个层次,推陈出新;思想与观念,可直接继承,时代不同了,价值观念不同了,应该更多的是抽象继承,继其躯壳,承其有益的血肉,注入新的灵魂,看似旧的,实是新的。城市精神,属于思想,归于观念,在文化自觉中,需要多采取抽象继承的方法。

我们所讲的城市精神,应该是今日的城市精神,是现代的城市精神,今日与现代不能少。这就是说,苏州城市精神源于传统,成于现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苏商的钻天洞庭,四海经商,都只能作为苏州城市精神的原素而被吸收,不能替代以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谐富民、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城市精神的核心。不能本末倒置,重源而失基而失本。所以,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弘扬城市精神服务,要多做传统与现代与现实相结合的工作,多做从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中汲取养分的工作。

应该说,一个城市在全市人民酝酿、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城市精神并不难。难在要使城市精神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实践行动,成为一种文化自觉。难在人人自觉不易,难在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有个说法,培养一个纳粹只要五天,培养一个好公民要二十年。这个说法或许极端了点,但也可以说明,在一个原有人口和外来人口各有六百多万的苏州,无论老苏州人新苏州人,都把弘扬城市精神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并非易事。

提出苏州精神只是开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