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谥”和“以谥为姓”

 文化龙乡 2015-04-17

关于“谥”和“以谥为姓”

 

一、谥,是对人生言行踪迹的概括

何为“谥”?

据《说文解字》:“行之迹也。”意思是指人生言行的踪迹。

据《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据《五经通义》:“谥之言列其所行,身虽死,名常存,故谓谥也。

 

二、谥法始于西周,谥在东周之前多用于周天子和诸侯

据《逸周书·谥法解》:“周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严格说起来,周武王去世之后才建立起谥法。

周代国君死后,都要根据其生前的行事议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这个称号就称为“谥”。由此看来,谥是对周王和诸侯一生的盖棺定论

在东周之前,“谥”,多用于周天子和诸侯

顾炎武《日知录》说:“春秋隐、桓公之时,卿大夫赐氏者尚少,故无骇卒而羽父为之请族”。

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谥法之起,既在周共王、周懿王以后,最初惟天子诸侯有之,卿大夫尚无用此典礼者。…”

 

三、大夫有谥,东周以后始渐有之

顾炎武《日知录》说:“春秋隐、桓公之时,卿大夫赐氏者尚少,故无骇卒而羽父为之请族”。 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谥…,最初惟天子诸侯有之,卿大夫尚无用此典礼者。至东周以后,卿大夫始渐有之。”

崔述尝考之《春秋传》自文公以前,惟栾共叔有谥,狐偃、先轸有佐霸之功,而谥皆无闻。至襄公世,赵衰、栾枝始有谥,而先且居、胥臣之属仍以字称。成、景以后,卿始以谥为常、三都以罪诛,乃无谥。降于平、顷,则虽栾盈之以作乱死,荀寅、士吉射之失位出奔,而无不谥矣。鲁国大夫有谥者,较他国为独多,然桓、庄以前,卿尚多无谥者。……据此,春秋初年,大夫并无赐名之谥,故众仲云以字为,古人多不知此义

故阮元《校勘记》称:“诸侯于大夫,以其字为其谥,而其后人因之以为族姓”。

 

四、氏,是源于同一男性始祖的开氏符号标志,谥亦如此

关于氏的来源,《左传·隐公八年》称有五种:“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秦灭六国,周的宗法制度瓦解,姓氏统一

应劭《风俗通·姓氏》叙述九种:“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以号,唐、虞、夏、殷也;以谥,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国,齐、鲁、宋、卫也;以官,司马、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园、池也;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职,三乌、五鹿、青牛、白马是也。”

郑樵《通志·姓氏略》论述最详,:“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传然左氏所明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及以字、以、以官、以邑五者而已,今则不然,论得姓受氏者有三十二类,左氏之言隘矣。”这三十二类分别是:一曰以以国为,二曰以邑为氏,三曰以乡为氏,四曰以亭为氏,五曰以地为氏,六曰以姓为氏,七曰以字为氏,八曰以名为氏,九曰以次为氏,十曰以族为氏,十一曰以官为氏十二曰以爵为氏,十三曰以凶德为氏,十四曰以吉德为氏,十五曰以技为氏,十六曰以事为氏,十七曰以諡为,十八曰以爵系为氏,十九曰以国系为氏,二十曰以族系为氏,二十一曰以名氏为氏,而国邑乡附焉,二十二曰以国爵为氏而邑爵附焉,二十三曰以邑系为氏而邑官附焉,二十四曰以官名为氏而氏附焉,二十五曰以邑諡为二十六曰以氏为氏,二十七曰以爵諡为,二十八曰代北复姓,二十九曰关西复姓,三十曰诸方复姓,三十一曰代北三字姓,三十二曰代北四字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