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相传之讹《日知录》摘⑺ 仲氏 “汉济阴太守孟郁①《修尧庙碑》曰:‘惟序仲氏,祖统所出,本继于姬,周之遗苗。天生仲山甫②,翼佐中兴,宣平功遂,受封于齐。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译居。帝尧萌兆,生长葬陵,在于成阳,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乐风俗之美,遂安处基业,属都乡高相里,因氏仲焉,以传于今。’其阴列仲氏有名者三十余人。又《廷尉仲定碑》略同。汉时仲氏,自谓仲山甫之后,托基于帝尧之陵。而今则以为孔子弟子子路③之后,援颜、曾、孟之例,而求为五经博士矣。然春秋之以仲氏者不一,而仲山甫未尝封齐,则汉人之祖山甫未必是,而今人之祖子路亦未必非也。” 注: ⑴、孟郁,东汉桓帝(刘志)时济阴太守,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仲春二月,奉宣诏书到成阳祭祀尧陵,《《修尧庙碑》,碑文载《隶续》 、《山东通志》 、《濮州州志》,碑文上看,可知尧陵位处灵台(尧母庆都陵)之北、成阳城之西。 ⑵、仲山甫,西周时期周朝的卿士。仲山甫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本人却是一介平民。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部有很高威望。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从此以樊为姓,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 ⑶、子路,名仲由(前542~前480),又称为仲子,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之野人,春秋末鲁国卞邑(今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生于周景王三年九月初七日,是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周敬王四十年冬闰十二月,卫乱,结缨而卒。周敬王四十一年三月初三,卫庄公赐葬澶渊。其嫡长子孙南宋以前居山东济宁,自49代嫡长孙仲基护康王赵构南渡後,其嫡长子孙世居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盛泽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