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容为王(二)HPA的“内容”为何

 YIFU_APS 2015-04-18
(二)   HPA的“内容”为何

我们说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无非“民俗”两字。粗略一想,遍地都是,但真拿起相机时,又不知何处着眼、取景、按快门了,或者一通扫街,如何取舍?这是参赛者的问题,也是我们不断问自己的,在每一届的来稿中,我们也在不断丰富这一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说来,“民俗”的专业性可以蛮强的。比如纯粹的“民间性”,完全可以排斥掉皇家甚至达官贵人的旨趣,这是最初研究民俗的学者们坚守的。再比如“传承性”,把目光回溯致若干年甚至若干代之前,即使看眼前也只关注若干年甚至若干代之前存在的流变。

当“民俗”走出“民俗学者”,当“民俗研究”拓展成“民俗记录”,“人类贡献奖”年赛应该明确给出一更为广义的“民俗”概念。一则等级阶级之类的划分被平等的观念所取代,即使还有残留,跨界的交流与影响也使之难以纯粹,二则时代变了,新事物的出现频率加快,同时消逝的速度也在加快。具体的例子,人人都可以举出几个。

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人类贡献奖”年赛的“内容”是庞杂的,更像是一堆原始的资料,这才是本来的样子,“民俗”本来就是太过庞杂的许多“东西”,没有人为了理论而生活,不是吗?其实,就连民俗学家都难以给出概括的定义,遑论我辈,所以在征稿类别里,你可以看到,许多是举例法:“最寻常的日常起居习惯,比如饮食方式、食品制作,比如清洁方式与禁忌;不同地区的生态意识、教育形态、民间医药等”。

还记得若干年前,福特基金会把傻瓜相机和胶卷发给云南的农妇,然后收集全部的胶卷,编辑成的展览吗?很多人都说很有启发,原因就在于,毕竟摄影师的人数少、圈子小,很需要野地里蓬勃的生机带来的刺激。这也是“人类贡献奖”年赛最为看重的,你不是蜗居在都市一角的高冷大家,而是有着生活热度的普通人,在你的身上,你的身边每天都流淌着无数有趣的琐碎,它们就是一颗颗珍珠。

不仅仅是每一个内容,对“人类贡献奖”年赛是重要的,我们对内容的丰富性更为看重,期待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不同视角的记录者和他们的记录成果,这一点,也构成“内容为王”的内涵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