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电影院的前世今生

 天海书屋 2015-04-19

【A】我们的老电影院重新回来了

  就像《变形金刚》里的那些老爷车一样,哈尔滨那些已经蛰伏多年的老电影院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个被点醒,在久已消失的公众视野中重新站立起来。

  去年下半年,兆麟电影院改名巴拉斯影院开张营业、天鹅电影院重新装修开张;今年早春,亚细亚电影院、和平电影院、哈尔滨电影院三家承载着哈尔滨人无限记忆的老电影院又急速升级改造,准备以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冰城人的文化生活;“五一”前,升级后的哈尔滨电影院将以时尚装修的5个放映厅重新拉开大幕,开门迎客……这些老电影院的浴火重生让哈尔滨影迷无比兴奋又充满期待。老电影院“凤凰涅槃”,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电影,还有冰城人心中那份跟青春有关的记忆,和这个城市的一段段历史。

  老建筑让“老影院”

  得以重生

  和平、亚细亚、兆麟、哈尔滨、天鹅这些哈尔滨的老电影院,曾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很多个“第一”,也见证过哈尔滨电影发展的辉煌。它们都经历过“万人空巷”的黄金时代,从1998年开始,在新一代多厅豪华影院进入哈埠市场的冲击下,这些年迈的老电影院开始没落,相继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有的被租出去变成卖场,有的闲置,有的关门,皆失去了原来的观影功能。

  从去年开始,在有关领导的对文化产业开发整合的指导精神鼓舞下,在文化市场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下,这些老电影院获得了浴火重生的机会,陆续开始修整、升级、重新开业,以新的姿态回归冰城人的文化生活。这些老电影院能够得以“凤凰涅槃”般复活,这不是因为它们“老电影院”的身份,而是缘于它们都是身在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保护建筑当中。冰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历史文脉的传承,以及对老建筑的保护,都需要它们的存在。复活后的这些老建筑,成为一家家独幢的电影院,与夹在卖场和高楼中的院线影院对比,这个属于哈尔滨的独特观影场所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五家老电影院

  “凤凰涅槃”

  在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从去年开始,哈尔滨的五家老电影院陆续进行升级改造并相继开业。对于这些老电影院来说,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归,有如“凤凰涅槃”一般令人期待。

  兆麟电影院——去年10月末重新开业,改名本名“巴拉斯”,收集了市电影公司原来库存的5000部中外胶片老电影,成为哈尔滨唯一一座保留用机械电影放映机播映胶片电影的影院,5楼播放老电影。为配合中央大街的改造,融合文化、时尚、旅游等元素,变身后官方名称是“巴拉斯美食娱乐汇”,从地下一层到地上四层,共有数千平方米的美食区,包括音乐自助餐、简餐、西餐、小吃、咖啡等。

  天鹅电影院——去年7月中旬,天鹅电影院更名为天鹅国际影城,重新营业。改造后的影院和我市其他大型院线影院同期放映影片,每天都能接待几百人,填补了该区域没有高端影院的空白。电玩、餐饮等业态入驻影城,使这里成为了“老太平区”新的迷你商业综合体。哈尔滨电影院——计划今年“五一”前开业,内部装修已全部完毕,现在正在进行外部修饰。内设五个放映厅,共800个座位。

  亚细亚电影院——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由德国设计师团队设计,按照原有建筑风格,将改造成一个综合体。整体三层,一层是大剧场,以放映电影为主;二层的配置包括酒吧、西餐;三层是4个小电影厅。

  和平电影院——正在根据原来的图纸进行1:1的复制改造,拟设4个3D放映厅,并在前厅做一个“哈尔滨电影百年发展史”图片展示,将其改造成“哈尔滨的电影博物馆”。

  一座城市共同的期待

  老电影院得以浴火重生的消息,燃起了冰城无数人的期待,老影迷们期待,相关部门期待,这座城市更加期待。因为这些老电影院不仅承载着哈尔滨人的记忆,也承载着冰城电影曾经的辉煌。

  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大的精神生活之一,电影和老电影院,一同构成了那时人们一种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哈尔滨市影视协会秘书长肖伟说,在那个年代的哈尔滨,家里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手机、电脑,看电影就成了市民普遍的休闲和娱乐方式,也是人们打发时间和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今老电影院回归,让冰城的影迷们可以重新回到当年的老建筑里观影,回忆往事,重拾青春,找寻当年的旧时光。

  老电影院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地标,它的复活是城市性格和人文情怀的体现。浴火重生后的老电影院有望成为展示哈尔滨城市魅力和文化旅游的窗口,在传承历史的同时,带给人们精神上不一样的享受。 

【B】每一座老影院都是部传奇大片

  和平艺术电影院

  讲述人:隋锡君

  影评人,曾在冰雪电影节开幕式上为田华、孙道临、秦怡写过祝词

  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

  位于南岗区果戈里大街上的和平艺术电影院,前身为敖连特电影院,开办于1908年,目前是全国城市现存最早的电影院,也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根据哈尔滨城史专家李述笑考察,上海虹口大戏院虽和“和平”同龄,却只是一座铁皮木屋,远不如和平电影院豪华。当时,这座电影院的名字叫“热烈喝彩”,位于“敖连特”综合旅馆一楼。1912年着了一把大火,重新修建后命名为“敖连特电影院”。因为犹太人是影院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因而影院的设计和造型带有法国风度。平顶式的穹窿顶张扬着“法式味道”,女儿墙的装饰栏杆带有西方的梦幻感。整幢建筑是砖木结构的,造型典雅,舒展浪漫,呈现出折衷主义风格。立面为对称式布局,既有新艺术运动的语言,又有古典主义的特征,内部布局有点儿像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外行也会为它的金碧辉煌赞叹,在世界同期的电影院里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和平电影院拥有漫长的电影放映历史。其中,为了弥补当时电影为“默片”的这个不足,敖连特组织一个乐队为“默片”伴奏,这成为影院的一项创举。另外,这里放映的好莱坞最新影片,据说比上海还要早几个月,而且这里还能看到着色片。但那时上映的都是“西洋片”,没有翻译过来,也没有字幕,看电影的大都是外国侨民。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国产片,才为普通百姓敞开大门。1955年,这里改称和平电影院。

  上世纪50年代,国人很少有文化娱乐活动,看电影几乎是唯一享受,和平影院场场爆满。在隋锡君的记忆里,当时这里主要放艺术电影,前苏联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的各种艺术片,如前苏联的艺术片《雁南飞》等。

  上世纪90年代的哈尔滨冰雪电影节上,作为市影评协会《电影赏评》编辑的隋锡君曾为田华、孙道临、秦怡三位老艺术家的电影回顾展写了祝辞,获得老艺术家的充分认可。

  亚细亚电影院

  讲述人:司马平邦

  媒体人,上世纪80、90年代曾是亚细亚电影院兼职影评员

  武师吉万山拳打俄国大力士

  与和平电影院仅一道之隔的亚细亚电影院,是俄侨在1925年创办的。司马平邦与亚细亚电影院感情深厚,他的回忆里都弥漫着亚细亚的味道。

  当年的亚细亚走的是高端路线,无论设备、音响,都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豪华电影院之一,就连落地窗帘都是长丝绒的,非常有档次。它也是哈尔滨这些老电影院中,最早将木椅子换成软椅子的。一进影院大厅,视野辽阔,俄国人建造的古罗马回廊,恢弘大气,成为哈尔滨的一个文化符号,很多外地人来哈尔滨,都要去亚细亚看一场电影。

  亚细亚电影院当年给老哈尔滨人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与电影无关的一场比武,这段故事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参加打擂的中国武师叫吉万山,闯关东到哈尔滨习武谋生。1932年6月,一个法国杂技团来哈尔滨演出,团中有个名叫杰力柴夫的俄国大力士,主动找上门要与他比武。吉万山与他击掌为誓。第二天傍晚,亚细亚影院的大舞台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票价原定3角,当日涨到每张两元。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俄国大力士被吉万山打倒在地,半天没有起来,回国后很快死掉。从此,吉万山声名大噪,亚细亚电影院也声名远播。后来脍炙人口的武打电影《武林志》《武当》就是根据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

  司马平邦说,上世纪80年代,亚细亚电影院经常放通宵电影,5角钱看一宿,四五部电影中间还带文艺节目,吸引了很多大学生、谈恋爱的青年男女。此外,还有一些电影明星在剧场演节目,上影厂著名演员陈述就在那里说过相声。那时候没有快餐,电影中间也不休息,人们看电影饿了就在门口买点面包红肠等副食吃,一直看到第二天早晨。

  当年这家影院承包放映《画魂》《泰坦尼克号》,首次市场试水,为哈尔滨市电影公司赚了大钱。

  哈尔滨电影院

  讲述人:万连生

  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市影评学会理事

  中国最早70毫米立体声电影院

  哈尔滨电影院是解放之后建设的,在电影院的前面有一个大广场,十分大气,当时这个建筑也是相当气派的。电影院只有一个放映大厅,1300多个座位,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观影的市民特别多,遇到好的片子或者周末、春节假期,哈尔滨电影院都要通宵播放电影,那都场场爆满。这是中国第一家70毫米立体声电影院,前苏联的《骑兵第一军》《森林之歌马夫卡》,日本的《神犬松五郎》,让我们领略了科技的力量。影院没有2楼,一面坡下来,在哪看视觉效果都好。

  因为每一场电影放映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为节约时间,在电影票都卖光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就不用检票了。这样就会有来蹭票看电影的人。如果运气好,蹭票的人选择的座位恰好是买了票却没能来的人,这样蹭票就算成功了,不过,如果你看了一半,买了票的观众又来了,那你不但要把票补上,还可能被象征性地罚款。那会儿的电影票是每张两毛五,罚款大概会是八毛或者一元。中国最早的电影节哈尔滨冰雪电影节的前几届开幕式都是在这里举办的,日本影星中野良子、栗原小卷,中国的白杨、王晓棠、孙道临、田华、秦怡都来过。当时葛优、梁天、赵本山还没有出名,跟在大明星后面没有人搭理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电影院是最早有茶座的影院,就在电影院的前厅里,一般观影的青年人或者学生会在这喝点健力宝,吃点点心,谈天说地的,这在当时已经相当奢侈了,不亚于如今在观影前吃一顿大餐,毕竟那时候日子还不那么富裕。哈尔滨电影院还和长影艺术室联合举办奥斯卡艺术电影观摩,针对各个大学的学生,普及电影艺术。当时的大学生来这里看镭射电影,观摩与世界同步的奥斯卡获奖电影,这里成为80年代校园文化和艺术电影结合的文艺青年聚集地。

  天鹅电影院

  讲述人:吴凯

  原天鹅电影院放映员,现演员、导演

  八十年代曾经最“豪华”

  从参与建设到投用,再到成为放映员,说起曾经的天鹅电影院,吴凯的话语里满是自豪,在当时哈尔滨的电影院里,天鹅电影院可是相当让人向往,设备好,环境也棒,比如在夏天,观众是可以用上“空调”的。

  吴凯说,天鹅电影院大概在1982年前后落成投用,就在二商店附近,当时那个区域就很繁华,尽管距离它很近的还有哈一机俱乐部,也是个规模很大的电影院,但天鹅的豪华仍给老太平的居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那时的电影院都只有一个观影大厅,七八百或者上千个座位,天鹅电影院也是这样的设计,一个大厅,只不过观影区分一楼和二楼。那会儿正是电影院的黄金时代,在这个顶峰时期建设的影院,引入很多当时最先进的元素:荧屏是可升降的,每排座椅上设置了牌号灯,放映机使用氙灯为光源更“高清”,立体声效果在当时也是最好的,而且在影院的地下室还有一个空调房,夏天时将冷空气输送到座椅下方的出风口,观影大厅里格外凉爽。那时候连电视机都是稀罕物,天鹅电影院的这些细节足够高大上了,别说是老太平的观众,就连居住比较远的人也常会过来感受这个豪华的影院,十足地吊起了观影爱好者的胃口。

  做电影放映员的几年里,吴凯沉浸在每一部影片里。从小他就喜欢模仿,喜欢表演,一边放电影,一边和演员学演技,他过足了瘾,再加上从小练就了一身散打功夫,吴凯心里的演员梦一点点清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拍了一个高粱酒的广告,他的功夫派上了大用场,由于这个广告,他被《大潮中的枪声》导演发现,请他参加了这部电视剧的拍摄,虽然是一个小角色,却正式开启了吴凯的演艺生涯。至今,他已经演了几十部影视剧。现在想来,吴凯都特别感谢曾经的天鹅电影院,让他从电影的幕后走上银幕。

  兆麟电影院

  讲述人:肖伟

  市影视家协会秘书长、导演、制作人

  谍影重重曾是各国情报站

  1925年,俄国人在道里区西七道街创办了巴拉斯电影院,这里就是兆麟电影院的前身了。当年的巴拉斯电影院是纯纯的欧式建筑,唯美气派,就连雕花这样的细节都很精致,带给这座城市特别浓郁的异国风情。在上世纪30年代,这里是外国人欢聚娱乐的地方。由于哈尔滨当时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各国的间谍都在这里以看电影为名交换情报。著名的大西洋电影院经理,四国间谍范思白就在这里与各方势力交换情报,当时,这家影院的电影说明书是用四个国家文字——汉语、俄语、英语、日语印刷的。据萧军生前回忆,他和萧红在这里多次看电影,参加戏剧活动,甚至为巴拉斯画过电影海报。

  最初建成时,巴拉斯电影院的地面和座椅都是纯木质的,座椅上还有精美的刻花,在电影院的前厅和走廊里,有很多俄国油画,艺术范儿十足。因为当时在巴拉斯电影院的周边居住着特别多的外国人,所以在这个电影院里,外国人特别多,当然也有一些全市的上层人物会来这里,在这里聚会、看电影,享受在各种娱乐中。就像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他们衣着华贵、谈吐文雅。

  在上世纪30年代,国产电影还是很少的,俄国电影比较多,所以当时放映俄国电影中,有的会做好翻译工作,有配音演员,有的就只能是配上中文字幕了。即便如此,那时候的电影是人们极为高端的娱乐方式了。

  对于半生痴迷电影的肖伟来说,兆麟老电影院是他童年至今挥之不去的记忆。由于小时候住得离兆麟电影院非常近,小伙伴们经常结伴去看电影。那时的影片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地道战》《南征北战》等影片是电影院放映的“常客”,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片子,大家都看得如痴如醉。

  1946年,李兆麟将军在哈尔滨被特务暗杀,为了纪念他,巴拉斯电影院更名为兆麟电影院。

  哈尔滨收藏家毛晓辉、哈尔滨市电影公司原代庆、张东春对本文也有贡献,部分内容参考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哈尔滨电影地图》,本文历史资料照片由毛晓辉提供。

【C】老影院在全新时代的求生法则

  手绘的老哈尔滨电影院。

  无论是去年正式营业的天鹅电影院,还是即将以崭新面貌开门营业的哈尔滨电影院,作为哈尔滨国有的老电影院,在退出电影市场N年之后的重新回归,要面对的问题依然与生存和发展有关。不得不承认,在本土的老影院歇业的这些年里,新兴的院线影院占据甚至一直垄断着的哈尔滨电影市场已成垄断之势。那么重新回归后,这些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原生态老影院将以怎样的优势和服务去打拼市场,成为影院回归市场面对观众后经营者和决策者思考的一个新的课题。

  黄金地段:时尚化重生

  细数目前哈尔滨的电影院不难发现,在中央大街商圈有万达、金安、华臣3家影院。而在哈尔滨电影院重新营业前,位于南岗区黄金地带的秋林商圈只有刚刚开业的九天1家影院,对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区域来说,1家影院的规模肯定是不够的,这也是哈尔滨电影院重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兆宇是哈尔滨市电影公司副经理,他说,电影公司共有14家国有电影院,6家在道外,4家在道里,3家在南岗,1家在香坊。位于道外区的天鹅电影院去年重新营业,让道外地区有了自己的电影院,而兆麟(巴拉斯)电影院的重生和即将开业的哈尔滨电影院,更好地满足这两个区域居民的观影需求。也可以说,这些影院的重新营业,让影院在区域的配置上更加合理。其实,配置布局的合理固然重要,但老影院的重新营业一定要考虑到的还有经济效益,在争夺市场时,地理位置仍然是得天独厚的商业优势,更肯定一点,这个因素是其他影院甚至其他城市拼不来的“老独一处”。

  老建筑:观影情怀

  尽管不是欧式建筑,但在即将重新营业的哈尔滨电影院里,依然有一种欧范儿的气势,比如装修时引入的穹顶、棚顶的雕花、铁艺的楼梯,室外通往电影院的过道上铺设的面包石路面,这些元素让哈尔滨电影院与众不同,这也是老电影院改建的一个特色:保留老建筑的经典元素,打造在老建筑中观影者对气场的魅力。

  张兆宇说,亚细亚电影院与和平电影院都是哈尔滨开埠之初俄国人建造的欧式建筑。目前,亚细亚电影院的改造方案已初步确定,在现有三层建筑的基础上,要尽量恢复到最初建筑的面貌,包括整体风格和装饰的每一处细节。而对和平电影院而言,改建要的是恢复原貌的“原汁原味”,参照的就是在1908年建成的影院原貌。和平电影院最初的格局是位于一楼的大剧场,二楼的看台,以及二楼设有的包厢。尽管这个建筑在上世纪90年代被改造成了2层的格局,但在此次改建中,要完全按照最初的格局恢复,一楼依然是个大剧场,也是影院内唯一的放映大厅。

  与现代化影城相比,位于老建筑里的影院独树一帜,能在这里读到城市的历史,也能勾起太多人曾经的回忆,上千人同时观看一部影片,那气势,那感觉、那地气,交织着现代意识与怀旧色彩,想必都是一种城市生活的文艺气质。在亚细亚电影院、和平电影院重新营业后,美工老师将继续做手绘的电影海报,这些在影迷视线中消失了太久的海报,无疑将成为我市电影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

  老影院未来:个性化设想

  重新营业的老影院还有着只属于它们自身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为它们的发展做很多个性化的设想。在市电影公司,完好保留着3500余部胶片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在和平电影院的改建中,一定保留下来的是原有的机械电影放映室和胶片放映机。在和平电影院重新营业后,这些保存完好的胶片电影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亮点,定期为市民免费播放中外经典胶片电影。

  老电影院也会根据市民的需求定制服务。在亚细亚电影院二层会有一个小舞台,这里可以做音乐酒吧,当然也可以做西式电影婚礼。其实市民对老电影院有着很特别的感情,包括年轻人。在亚细亚电影院改建中,一个小伙子就相中了这里,打算在这里向女友求婚,并把他们的恋爱大片在这栋老建筑里展现给大家。著有时尚影评专著《影响巨大》的网络资深影评人司马平邦告诉记者,在全国来说,能够重新营业的国有老电影院都极为罕见,哈尔滨老电影院重新回归市场充满了神奇色彩,无论是老建筑还是影院本身,都可以作为哈尔滨的一道风景展示给更多人。所以把哈尔滨老影院列入旅游景点,展示她的人文精神和城市气质,老电影院之旅或许是老影院的一个生存发展之道。

  铃声响过,灯黑啦!电影开演了……(王剑青 李洪霜 李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