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发展与优势主导产业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5-04-19

徐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发展与优势主导产业

    

近年来,徐州市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条件已经具备,徐州市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利的政策条件、雄厚的经济条件。徐州市的四大主导产业,即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和商贸物流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大;但是,也存在如对能源的依赖性依旧较大、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发展不够成熟等问题,制约了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中,徐州市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突出中心城市定位,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

关键词: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主导产业;产业结构

徐州市是江苏北部及淮海经济区的最大城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自2010年以来,随着成功晋升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航空口岸开放和亿吨大港开工建设、铜山撤县设区、淮海经济区规划推进和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明确等等重大发展机遇的来临,徐州市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徐州市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性不强,使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受到制约。要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以促进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一、徐州市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条件分析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科研能力强,人口素质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同时是经济文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的中心。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徐州市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区位条件

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兰客运专线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北滨微山湖。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我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这种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徐州自古至今一直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历史上曾经有过由于洪水和战争的破坏使城市不复存在,但人们自发地在原址上重建徐州城,达六次之多。近年来,随着高铁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徐州市的交通枢纽地位,使徐州与环渤海和长三角的联系更加紧密。

从地理位置上看,徐州拥有作为大都市的独特条件:徐州南至南京350公里,北至济南320公里,西至郑州380公里,东至连云港230公里。毫不夸张地说,徐州周边方圆200公里范围内,是一片开阔的空白地带,这个地带内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城市。这就为徐州都市圈的构想提供了有力的地理保证。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使徐州真正成为辐射淮海、连接国际的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也是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

(二)政策条件

自2010年以来,徐州市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多项有利政策的出台,为徐州市构建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铜山撤县划区。徐州市区与铜山县是典型的"市县同城",在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上难以协调统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区原来狭小的面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心城市规模和功能的提升。2010年9月,铜山县正式更名为铜山区,自此,这个把徐州包围的县正式纳入了徐州城市的范畴。铜山县总面积1856.6平方千米。118.2万人。区划调整后市区行政区域面积3037.3平方公里,总人口306.4万人,使徐州市无论是市区面积还是人口都进入特大城市行列。铜山划区以后,城市空间的扩容升级,有利于徐州市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整合资源,集聚发展要素,对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进一步发挥对区域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2010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徐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徐州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标志着徐州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形成了工程机械、工业电子、生物医药、现代食品、综合物流等优势产业,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此投资,已成为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最具活力的开发园区。开发区升级后,徐州就可以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增强对外投资的吸引力,提升地区经济的拉动力。

纳入长三角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2008年,江苏全省并入长三角。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徐州是长三角的北大门,是长三角北部集聚辐射力最强的节点城市和重要增长极,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健全的产业优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和长三角有着极强的互补性。按照《规划》要求,将与长三角各城市形成"在错位中接轨、在接轨中分工、在分工中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融入长三角,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全方位开展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徐州与长三角的共同繁荣。

(三)经济条件

经济快速崛起跨越发展。近年来,徐州市按照“点线面推进、大项目带动、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思路,着力实施“大工业支撑、大项目带动、大商贸流通、大城市建设”战略,使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百强城市第33位。2011年完成GDP3551.65亿元,增长13.5%。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18.42亿元,增长43.3%。全市四大千亿元产业产值(营业收入)均超额完成,老工业基地三年振兴计划超千亿元目标得以实现。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分别完成产值2068.6亿元、1017.02亿元和1612.53亿元,分别增长41%、30.4%和40.5%;商贸物流旅游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500亿元,增长24%①。

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从“2003--2010年徐州市及全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趋势图”来看,徐州市城市化水平在2007年之前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随着徐州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自2007年后,城市化水平出现了跨越发展,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不断拉大。

二、主导产业的拉动及制约作用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徐州形成了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是装备制造业、能源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业。2008年9月,徐州对未来三年的发展作出科学定位:即“一个目标”:加快徐州振兴;“两个中心”:建设淮海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三大基地”:形成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四大千亿产业”:打造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和商贸物流旅游业。这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较好,据初步统计,2011年产值均超过千亿元,老工业基地三年振兴计划超千亿元目标得以实现。

从徐州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大。一是增长速度快,对GDP的增速拉动明显。从2009年以来,四大主导产业大都以超过20%的增速发展,使徐州市的GDP增长保持全省领先。二是优势主导产业逐步凸显,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先锋。四大主导产业中,装备制造业以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较强的增长潜力和技术密集性脱颖而出,成为最优势主导产业。事实上,面对来自长沙的强势冲击,2010年,凭借国内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最多、综合规模最大、品种覆盖面最广、产业集中度最高等优势,徐州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认定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徐工集团营业收入已跃居全球同行业第七位,2011年营业收入870亿元,出口超过10亿美元, 2012年要突破千亿元。

但是从四大主导产业的组成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徐州市作为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1.对能源的依赖性依旧较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四大主导产业中,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业是依赖资源的产业。而徐州历史上是一座煤城,由于存在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全国基础能源供应基地之一,为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以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从70年代初期开始,为支援江苏工业迅速发展崛起,徐州长期超强度开采,累计开采原煤7.43亿吨,在此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矿产资源采掘、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的畸重型单一结构。近几年,徐州的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到2007年底,先后关闭了6座大型煤矿和160多对矿井。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徐州具有产业结构畸形、体制束缚、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环境缺乏吸引力、劳动力再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对主导产业要有所要求,要逐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在徐州的四大主导产业中,能源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虽然是发展多晶硅和光伏产业的新能源产业,但是由于是高耗能产业,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依旧很大。如徐州重点发展的多晶硅产业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波动的产业。此外,第五大千亿元产业煤盐化工和电解铝也是高耗能产业。

2.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徐州的四大主导产业多偏重于第一和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较少,影响了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力。当前推动城市发展的力量是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而徐州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前身显然不符合现代中心城市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从下表可以看出,虽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逐步扩大,但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与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不相匹配。

3.自身发展不够成熟,主导产业未来会分化和蜕变。徐州市的四大主导产业从名称上看是不完全合适的,如“商贸物流旅游业”看起来并不是一个产业,而是几个产业的组合,当然这几个产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也说明这个产业自身发展不够成熟,目前只能把相关产业组合成一个产业进行发展。但是从表1可以看出,商贸物流旅游业经过三年来的快速发展,产值已经是四大主导产业中最高的,说明它的分化也会很快到来。随着这一产业的发展,会逐步分化为商贸、物流和旅游业,未来其中的一个产业或者徐州市发展更好的其他产业会凸现出来,成为独立的主导产业,从而发生主导产业的蜕变。

三、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徐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发展

在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中,徐州市将继续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深入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文化产业特色发展,推动徐州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同时,将充分发挥徐州都市圈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全力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徐州是一个重化工结构的城市,也是一个资源型工业痕迹比较明显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6年,徐州市要以打造装备制造、食品、能源、冶金、建材、煤盐化工“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以打造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旅游业“五大千亿元服务业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②。可以看出,徐州未来的主导产业就在这些产业当中,优势主导产业会脱颖而出。

1.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徐州市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6年,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要突破5000亿元。要充分发挥徐工集团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工程起重机械、筑路机械等优势主导产品,以及工程机械发动机、液压件、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对重型底盘、回转支承等传统优势产品实施技术升级,同时向上下游相关产品延伸。大力实施徐工集团重型卡车、工程专用车、环卫专用车等项目,形成以重型卡车和工程专用车为龙头的专用车辆制造体系,使其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技术、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及特种车辆城。

2.能源业。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亚洲新硅都和世界一流的光伏产业基地”。徐州光伏光电产业,从上游的中能硅业到下游艾德太阳能,基本串起了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产业链。省科技厅已正式批准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年底前可形成万吨规模;艾德太阳能的产品订单已排到6月底;世界上10家最大的光伏生产企业已有8家与江苏中能签订合同。预计到2012年,全市多晶硅产能将达到亚洲第一、世界前三位,全球多晶硅产量的三分之一将由“徐州制造”,徐州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新硅都和世界一流的光伏光电产业基地”。

3.食品业。徐州市农业资源富有,是国家粮棉生产基地和重点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借助大规模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和良好的农产品加工基础,充分发挥资源富集、区位优越、劳动力充足等比较优势,坚持规划引导,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重大项目推进、食品安全、品牌培育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多措并举,形成了饮料加工业、林木加工业、棉丝加工业、粮油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果蔬加工业等食品产业。初步实现“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传统加工向现代高技术加工、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三个转变,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以邳州白蒜、银杏产业开发和丰县水果、肉鸭深加工为代表的县域农副产品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越来越多的徐州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徐州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向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高速发展,维维豆奶、天山雪、绿健牛奶等一大批名优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辐射力不断提高。

4.物流业。徐州发展流通业有地理区位、产业、交通枢纽等优势,取得一些成绩,但区域流通中心的地位仍未确定,流通市场体系仍不完善,现代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是最有潜力的产业。为了进一步发展物流业,要着力加快现代化、增值型的大物流发展进程,以培育大型物流企业为抓手,积极推进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要重点构建城乡流通网络,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加速发展社区便民商业网点,加速提升特色街区和专业市场。要集中力量加大中心商圈的培育力度,加快新城区商务中心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铁商务区。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物流业加快发展。

5.旅游业。着力拓宽高品端、精品型的大旅游发展空间。依托京沪高铁和国内外航线,进一步缩短客源地空间距离,在深度开发徐州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加快开发国际会展、商务旅游、都市购物、文化娱乐等新兴高端旅游产品,加速将徐州打造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重点加快九里民间博物馆区、故黄河风光带、九里湖度假区、楚文化景区、吕梁山风景区、大龙湖景观带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依托徐州——香港国际包机,着力打造以香港为中心的远程国际客源市场;通过举办汉文化旅游节、江苏旅游新三角互动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徐州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6.煤盐化工。2011年,徐州市煤盐化工企业产值已超过千亿元,成为继四大主导产业以外的第五大超千亿元的产业。由于煤炭资源的优势,煤盐化工行业是徐州市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已形成了以“煤化工、盐化工、农用化工”三大传统化工和“硅化工、新医药”两大新兴化工为主,“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为特色的发展格局。为打造与沿江重化工错位发展、产业互补的区域性化工产业格局,徐州市正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一是改造升级三大传统化工产业。二是培育发展两大新兴化工产业。依托中能硅业、中强光伏等企业着力打造硅化工产业链,依托恩华药业、万邦医药等企业着力打造医药化工产业链,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鲜明的煤盐化工产业基地。

(二)突出中心城市定位,提高集聚辐射能力

开放带动战略是徐州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六大发展战略之一,也是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指导思想。“东进呼应沿海开发,以大城市对接大港口,以大交通对接大开发,促进沿东陇海线工业走廊和城市群快速崛起;南融接轨长三角,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全面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区域一体化、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增创发展新优势”,为徐州的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未来“大徐州”的发展勾勒了美好前景。

1.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徐州在科学崛起、跨越发展中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虽然徐州市在2008年就成为了长三角的一部分,但除了交通(铁路)有了一定的归属感外,并没有跟上长三角的发展步伐,承载上海的能量辐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要求徐州要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根据徐州市“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徐州市自身要做大做强,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就要融入全国最发达地区的发展浪潮中,全面接收长三角的经济辐射。应通过明确徐州在长三角产业分工的差异化定位、积极做好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对接、大力创新产业链招商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完善对接保障机制等措施,全面融入长三角。

2.徐连一体化发展。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将江苏沿海发展列为国家战略,要求到2020年,这个地区人均GDP必须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使江苏沿海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正举全省之力通盘谋划发展大计,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推动江苏更高水平上的区域共同发展。江苏沿海开发为徐州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徐州和连云港历史和现实的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联系性,使得徐州东进呼应沿海开发,进行徐连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选择。要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城市一一一东桥头堡和国际枢纽港;建设大徐州,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和商贸集散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的作用,使之与连云港龙头城市相互配合;在连云港和徐州的沿桥地带,建立点——轴——面相结合的经济区域。

3.加强徐州都市圈建设。徐州都市圈是2002年末确定的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范围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省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省商丘市的永城市,共涉及8个地级市,其区域构成以江苏省境内为主体,面积48043平方公里,人口3214万。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徐州应通过自身发展,不断提高集聚和辐射功能。目前徐州都市圈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中心城市,徐州的首位度不高,带动力受到较大影响。徐州应该在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与连云港进行经济对接,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形成双核驱动的态势。

4.强化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淮海经济区是东部发达地带的经济低谷,但就区位条件和资源丰度来看,潜力巨大。淮海经济区土地面积17.8万平方公里,人口1.22亿,分别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6%和总人口的9.4%,然而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7.4%,人均生产总值只占东部发达地区的30%左右。也就是说,虽地处东部沿海,却尚不具备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征。在淮海经济区内,徐州不仅占有区位中心优势,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也具备一定优势。但是,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性都不够大。要强化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不但需要徐州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创新,要通过增强区域内城市历史文化上的认同感、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增强区域核心圈城市的向心力、增强省际区域经济洼地隆起的示范性,强化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