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啸是一种情调,是超尘脱俗之逍遥。魏晋名士用行为艺术表明其修养以及气度。
都说魏晋名士的狂放,是因为当时的压抑,而后世的知识者,无不叹羡慕其惊世和鲜艳。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洒脱自然,任性不过的。我们在欣赏他们时,能感到娱乐,发现自我,就很不错了。
魏晋时代是自秦统一中华,人口最少的时期。人口稀少,所以长啸基本上对于别人影响很小。一个人在空旷的山谷里大叫,听着远山回声,人与自然就融入一体,非常惬意。这就是老庄“物化”的哲学。
叫不响的山谷-持咒
人心就是一片“叫不响山谷”。当你爱、思念或者憎恨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你的念头在这个心里的山谷,来无踪去无影,没有回声,就是一片“叫不响山谷”。
佛教中的念咒语,也可以出声念,也可以在心里默念。一切咒语都是旋陀罗尼。咒子的意思不能解释,只要一心念去就可以了。旋陀罗尼是什么道理呢?等于看见人“嘿”地一声,我们就明白了,这个“嘿”,不一定叫你,这个音声发出来没有意义,但都懂了。如同我们对动物发出声音,没有含义、动物都懂了,这就是旋陀罗尼。
声音是无常,一切声音说过了就过去了,不存在。就如你念咒语一样,在人的心里是“叫不响”的。一念咒语,这个山谷就被占住了,你就不去乱想、妄想了,慢慢地人就平静了。
长啸也一样,一下将这个“山谷”里的浊气用声音的方式排出,笼罩在这个“山谷”的乌云,也就是烦恼就没有。就如许多女人没事大哭一场,就解脱了。
名士之“啸”
有人以“长啸”表达狂放、任运。别人认为很好,就模仿,于是就成了一种时尚。
以阮籍为代表的狂放。《晋书.阮籍传》谓: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自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 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
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1)步兵校尉阮籍长啸,声音能传一两里远。苏门山里,忽然来了个得道的真人,砍柴的人都这么传说。阮籍去看,看见那个人抱膝坐在山岩上;就登山去见他,两人伸开腿对坐着。阮籍评论古代的事,往上述说黄帝,神农时代玄妙虚无的主张,往下考究夏。商。周三代深厚的美德,拿这些来问他,那人仰着个头,并不回答。阮籍又另外说到儒家的德教主张,道家凝神
导气的方法,来看他的反应,他还是像原先那样,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阮籍便对着他长啸一次。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笑着说:“可以再吹一次。”阮籍又长啸一次。待到意兴已尽,便退下来,约莫回到半山腰处,听到山顶上众音齐鸣,好像几部器乐合奏,树林山谷都传来回声。阮籍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人在长啸。
(17)
刘道真年轻时,常常到草泽去打鱼,他擅长用口哨吹小曲,听到的人都流连忘返。有一个老妇人,知道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且很喜欢他的口哨,就杀了个小猪送他吃。道真吃完了小猪,一点也不道谢。老妇人看见他还没吃饱,又送上个小猪。刘道真吃了一半,剩下一半,就退回给老妇人。后来担任吏部郎,老妇人的儿子是个职位低下的令史,道真就越级任用他。令史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去问母亲,母亲告诉他经过。于是他带上牛肉酒食去拜见道真,道真说:“走吧,走吧!我没有什么可以再用来回报你的了。”
(1)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①。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注释】
①晋文王:司马昭,封为晋公,后又封为晋王,死后谥为文王。阮籍在世时,他只是晋公。坐席:座位,这里指满座的人。
【译文】
晋文王功劳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严肃庄重,把他比拟为王。只有阮籍在座上,伸开两腿坐着,啸咏歌唱。痛饮放纵,不改常态。
谢安的气度
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诞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
1.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长啸,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这样看来,恐怕是该
回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