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介绍的是君子贤人,其特点是“学知利行”,意思是这些人需要花些努力才能掌握事理,而不是“生而知之”圣人,因为圣人是稀缺品种,几百年才出一位。这些贤人所表现出的“魏晋风度”的精神气质,就是中国传承千年的士大夫精神,也是禅道精神的精髓。任诞-就是异类的贤人。

(第47段)王子酞居山阴(绍兴县)。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伤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嵊县),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何必见戴!”
【译文】
王子猷住在山阴县。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 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家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在王子猷看来,为了一种即定的目的而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是不可思议的.他把人与自然间的情感交流,看得比人与人间的酬对交往.有更胜一筹的精神享受.他所追求,同时也给我们展示的是高人雅士的特立独行的品格.
故事的开始因雪夜之美,而思念友人。
然后乘兴而往,兴尽而返。
王子酞毫无世俗客套之情、洒脱自在,也堪称怪人!
唐朝禅宗长沙和尚一日在山中小径上信然漫步,兴致盎然。
回到寺院门前时,首座问道:“师父,你到哪里去了?”
长沙答道:“到山里散步去了。”
首座又问:“去到何处?”
长沙随吟一偈;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何等悠然自得的游戏三昧的无心的化境。这不是悟境,是化境。这种境界超越了无功用、无作之作的境界。
首座又道:“真是春风得意,长庭信步啊!(大似春意)”。
长沙答道:“胜于秋露滴荷叶啊!”。
答得极为巧妙,暗中超越了首座所说的春意。既舒心,又自然,一个与美好的自然化为一体的禅师形象活脱脱呈现在我们眼前。
秋露滴到荷叶上,本来就是佛家所讲的圣境,所谓“不染”的一色境界,而长沙和尚却认为人的精神境界(人与自然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超越这一境界,达到完全“天人合一”的更高的境界。
王子猷的行为就是“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一种洒脱自在的行为。
明朝王阳明经常让弟子读他这首诗:
独坐秋庭月色新,乾坤何处更闲人?高歌度与清风去,幽意自随流水春。千圣本无心外诀,六经须拂镜中尘。却怜扰扰周公梦,不及惺惺陋巷贫。(《夜坐》)(《王阳明全集》卷二十)
独坐秋庭月色新:
享受人间之清净,秋月之美;
乾坤何处更闲人?: 心里的“闲静”是宇宙中最大的快乐;
高歌度与清风去: 我像魏晋名士一样高歌一曲;
幽意自随流水春。: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游戏三昧的无心的化境。
千圣本无心外诀:
心王是万物的起始,人人都有“千圣本无心外诀”的自信良知。
六经须拂镜中尘。:读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就是要拂去杂念,显现良知。甚至六经中的尘,也就是“礼教、礼法”也要扫除干净,要不拘礼法。
却怜扰扰周公梦: 可怜俗人天天做着春秋发财升官的周公大梦。进行着无休无止、纷纷扰扰的争论。
不及惺惺陋巷贫。不如隐居山中(或在陋巷中甘于贫苦)自得其乐为妙。惺惺:自得其乐。
左思《招隐诗》《招隐诗》一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山人持杖者旧袍蔽屐的形象及厌弃豪华)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像巢父【《庄子》笔下的道人】一般的岩居穴处)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宁静、自由、充满生机和自然之美的世界!)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天地之间有无铉之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人人皆有一颗无根之树,这无根之树发出的啸歌,与万木之悲吟合一)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秋菊幽兰之为物,具芳香之性,秉贞洁之姿只此一点,足盖其余。)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投吾簪:抽去帽子上的簪子,意欲挂冠弃仕,追步隐者遗迹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