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居

 廿氏春秋 2015-04-20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蓝字“锡伯文化”加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文内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金泉乡依拉齐牛录村传统民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金泉乡依拉齐牛录村民居


锡伯族的传统民居,流传于新疆锡伯族地区,2008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建筑类别。


有清一代,西迁锡伯族军民在新疆伊犁河谷安营扎寨后,设立锡伯营,下辖左翼四旗即镶黄(一牛录)、镶红(六牛录)、正红(四牛录)和右翼四旗即正黄(二牛录)、正白(三牛录)、镶白(五牛录)、正蓝(七牛录)等共为锡伯营八旗,在伊犁河南边准噶尔部遗弃的废墟上,沿着绰霍罗拜兴,巴特蒙克巴克一带(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编制牛录,指定村屯”定居下来。起初村屯顺序为两起霍吉格尔巴克东至额勒森托洛海,按一至八顺序驻防屯田。其中一、三(即镶黄旗与正白旗)牛录选择霍吉格尔巴克定居,一牛录住右手方向,三牛录住左手方向,两个牛录挨得比较近,中间是以霍吉格布拉克大沟泉水为界,故西迁以来从未移动过,形成现在的布局。二牛录(正黄旗)原来夹住在一三牛录中间,因耕地少,泉水不够用等原因迁移。四牛录(正红旗)住坎上赛坎、喀拉二泉之地附近(今佛营)。其它五牛录(镶白旗)、六牛录(镶红旗)、七牛录(正蓝旗)、八牛录(镶蓝旗)等四个牛录在坎下伊犁南岸沿着卓合尔渠上部河滩潮湿地带屯居(今68团场所辖地段)。锡伯族军民到达伊犁河南岸后,便投入屯垦戍边的战斗生活。所以那时的屯居建筑根基简陋,还未形成筑城堡村居的格局。据有关史料记载,1779年(乾隆四十六年)在五牛录(镶白旗)旧址(今68团场原院地址)兴建的“靖远寺”,有设“正殿庙宇外,还配建偏殿,厢房等四十三间”,便是初屯时期的上乘建筑了。故尔,修筑城堡正式建居,是在开挖察布查尔大渠成功之后开始的。


1808年(嘉庆十三年),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倡导开挖察布查尔大渠,率领锡伯族军民历经七年寒暑的艰苦努力,挖渠大功告成,南引伊犁河水上坎上平原地带,得良田近八万亩之后,在坎下伊犁河南岸的四个牛录纷纷往坎上部迁移,沿察布查尔两岸定居,其他四个牛录也就近受益,形成“按牛录占有土地”的新格局。自此锡伯营八旗开始按牛录筑城堡定居活动。其间,各牛录筑城迁居情况也有所不同,出现如下变化:


一、三牛录原址未动,察布查尔大渠从其北边流径而过,辟得大渠以北至伊犁河古河道南岸坎崖的大片农田。所筑城堡南城墙和后城墙连成一片,但南北门自开,中间仍以霍吉格尔布拉克大沟为界,设有城墙相隔。故三牛录有东门,一牛录有西门,供两个牛录共同出入。但在行政区划上,两个牛录各自管理,旗政公务互不干涉。此为第一批城堡驻防屯田。


四牛录(正红旗),在坎南佛营定居后,至开挖察布查尔大渠时,挖至设牛录附近,因受所处地形限制,大渠上挖不得,下挖不得,经与该牛录商议同意,牺牲局部利益周全整体利益,故渠道从四牛录正中间穿过,将四牛录划割成南北两片。至道光八年,北片牛录向西移动约五公里,在西苜蓿沟地方临坎沿修筑城堡,接着南片牛录也迁移与之合并。故四牛录只迁移一次。此为第二批筑城堡定居。


五牛录(镶白旗)曾在坎下巴特蒙克地方建乡,光绪十九年,往坎上察布得尔布拉克地方修筑城堡迁移,只迁移一次。此为第四批筑城堡定居。


六牛录(镶红旗)曾在坎下绰合尔大渠南岸居住,道光年间在坎上筑城堡迁住,迁移一次,此为第四批筑城定居。


七牛录(正蓝旗),原在坎下卓合尔渠对面屯居,因地质潮湿,迁往坎上安排巴克(给图伯特分封1000亩之处)附近筑城,又因土质不良,在光绪年间在旧址西南二、三里之处筑城迁居,先后迁移三次。此为第五批筑城定居。


八牛录(镶蓝旗)原在坎下额勒森托洛海之西五里处屯居,因土质不良和坎下潮湿,于道光年间迁移坎上扎拉土泉之地筑城定居,迁移一次。此为第六批筑城堡定居。


二牛录(正黄旗)起初曾在一三牛录之间屯居,因此建在一起。察布查尔大渠挖成后,向东转移,大渠开口处为富勒建庄子附近(今69团场所辖地段),但坎下潮湿,水土不服,气脖子病流行,于生计大有弊害,故迁往坎上在伊犁河与察布查尔大渠中间地段筑城移住,后又因人口不旺,生计不振,加之同治年间遭受兵慌马乱的浩劫,城堡陷落受严重破坏,不宜继续居住,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再往坎上部迁移,择诺老斯泉地方建城堡定居,先后迁移三次。此为第七批筑城堡定居。从此,察布查尔八个牛录城堡正式形成,成为现在的分布格局。


以上八个牛录城堡变化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最后形成城堡定居形式时,都沿着察布查尔大渠两岸定居,各牛录均占有察布查尔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渠充足的腹心地带,以求有益于民计民生和生产的大发展。其中一、三、八、二等四个牛录座落在察布查尔大渠的上部,四、五、六、七等四个牛录则座落在大渠的下部,按照各自的地理条件引势利导开辟大渠下部的大片农田,发展农业生产。至于里面的人畜和菜蔬用水也有不同,一、三、八、二等四个牛录因大渠在下部,坎主要靠泉水和井水,四、五、六、七等四个牛录因大渠在上部,故引来用之。冬暑两季大渠停止放水时,则靠泉水和井水解决。八个牛录的分布形成一个平行线,但相距距离互不相对,如自西往东算起,一、三牛录与四牛录相距约10公里,四牛录与五牛录相距约20公里,五牛录与六牛录相距约7公里,六牛录与七牛录相距约8公里,八牛录与二牛录相距约6公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金泉乡依拉齐牛录村民居的厨房


锡伯营八个牛录城堡是按照八旗军改需要,以牛录为单元主要用于防御外来侵略而建筑的,都是一个完整的作战单位。实际上除了这种作用以外,每个牛录城堡都发展成为一个大村落,在保持和发展八旗所其有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教育、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同时,在各自城堡内也形成各异的文化和习俗特点。如就语言文字而言,五牛录的语言与书面语比较接近,其他各牛录之间许多词汇的使用和语音也有所不同之处,可从对方的说话语言中分出他是哪个牛录人。等等。


八个牛录城堡大小不一样,一、三牛录和五牛录的城堡较大些,但都是东西向,望北朝南。城堡的主要特征是卫墙,周长六、七里至十里不等。卫墙约用黄土夯筑而成,底宽一丈余,顶宽约六七尺,上面可走牛车。高一丈四尺,卫墙上有垛口颇似城墙,四角修筑小箭楼,便于守卫了望。四角都有土筑阶梯,以供登攀。起初开南、西、东三门,不开北门,因此面朝向坎向苇湖河滩地带,认为空气不宜,蚊虫极多,且多潮湿,建筑说法上说北面是阴间方向,以此忌讳。如五牛录在北面卫墙外竖一影壁,做避邪镇魔之用。所以下苇湖老作或赶牛群放牧河滩地时,东西两文都绕着出入。后来觉得不开北门确有诸多不便,故增开北门,恢复四门。四门有正门和偏门之分,正门大,偏门小,由各牛录根据相互交通方便而选择确定。一、三牛录东门为正门,七、八、二牛录西门为正门。这样,就跟贯穿八个牛录的道路共通。过去城堡大门都用原实木板制作,专人看守,昼开夜闭。 卫墙外围挖有“壕栏”,即类似护城河的水沟,宽两丈余,深一丈余,跑马难以逾越,战备时里面蓄满水,以防不测。卫墙里面便是牛录街道和房屋了,街道呈十字形,从牛录南门至北门的南北街道较宽,是中心大街,初建时只有一条中心街道,现在有的你录已扩建至好几条,但有的牛录仍保持着一条。从这条南北走向的中心街往东往西伸出若干条东西街道,宽窄不一,以备用不拥挤为原则,设居后多少条件而建。在东西街道内深处各辟一条南北小胡同,只可步行和骑行,便于和南北街道捷径出入。这大概也是为了战备多建,一直保留到现在。各牛录街道规划也不一,有的起初只有几条东西街道,从这头望到那一头,有的则有十几条,比较宽敞深幽。


牛录正中央形成一个十字中心,其两街道牛录衙门和档房所在地,现在仍是乡镇(或村)政府办公地址。衙门北面或南面是技场,过去就在那里比武,选拔乌克辛和士兵,奔赴前方作战,或远戍驻防卡伦,守卫军台。仓库也设在这里,做为常年性储藏军粮的要库。


在居住方面,传统习惯上认为牛录南片街道是吉祥福泽之地,故过去有条件有地位的大部在南街居住,因尔南片街道比起北片街道比较繁华一些,许多公共设施也大部设在南片。但现在已完全打破这种“隔街门户之见”,出现了同等繁荣。八个牛录城堡内的宗教实物祭祀建筑物一般都筑建在牛录北街荒凉之处(蒙木达除外),其用意可能是用来弹压北边的邪气。过去曾经修建过关帝庙、娘娘庙等庙宇。五牛录除以上两座庙宇外,还在北街靠卫墙处修建规模壮观的“靖远寺”,做为锡伯八旗共同兴办佛事之场所。


关于锡伯营八旗极其城堡,民间中流传着许多传说。如一、三牛录被称为被称为“爱新舍里”,意为金泉。传说是牛录里的人用称放其南部水沟里的泉水,觉得此泉水象盒子一样沉重,而且清澈透明,闪出金子般的色彩,故得此名。时值当代,察布查尔八个牛录昔日城堡已荡然无存,八个牛录已大大突破原来城堡的范围,有的扩展好几倍。目前,虽然城堡消失了,但其传统民居习俗仍然存在。主要有:


每个牛录里面都住着一、二百户人家,每条南北和东西街道的两边都有由互相毗连的房屋构成。正如纪昀的诗句中描述:“座肆鳞鳞两面分,门前官树绿如云”,锡伯营各牛录的民居也象鱼鳞似的沿街毗连排列。住房多是座北朝南,用土胚筑城,通常是三间,也有五间的,讲究对称。住房两边是“哈斯仑”即杂物间,也有修建成厢房的。房前屋后是果园、苹果和畜圈,每户都用小围墙把属于自家的房屋和园地围起来,形成既与左邻右舍相交并接踵又具备独亲独院的格式。庭院呈长方形,要求前院和后院有同样的宽度,忌讳后宽前窄呈“棺材形”,认为是不吉利。前院牲畜圈棚,家禽畜、草垛错落有致,院内整洁,井然有序。一个家庭的主人是否勤快,从庭院的状况就可以看出来。后院一般是果园和菜园,每到成熟季节果蔬飘香,自产自足。土围墙周边种植榆、杨等用材树木。

黑龙江省双城农丰乡双利村民居的居室

锡伯族的宙宇建筑很有特色,过去,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各牛录都建有痘神庙(尔琪庙)、娘娘庙(保佑生灵降生之庙)、关帝庙、城隍庙等。庙里都塑造很多神像,其中坐侧最多,其形象与真人没有二致,可谓栩栩如生,尤其是脸部的塑造,可以说都达到了维妙维肖的地步。在庙宇墙壁上描绘的各种神的形象和取自《三国演义》、《西游记》、《八仙洞》等故事的人物画像,都是单线描,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非常逼真。庙宇内横梁竖柱上雕刻的攀龙附凤,个个都反映出丰富的创造力和高超的艺术。此外,每座庙宇内都有许许多多的大小匾额,刻画也都很精致,尤其是“天干地支”的八卦匾,木雕图案最为精巧玲珑,能够自行转动,是有名的艺术珍作品。


清朝时期,锡伯族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具有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大都是自成院落。过去,锡伯族的房屋材料多为木土结构,造法简单,多是先用木料搭起房屋的骨架,然后用土坯垒起来抹泥、刷灰。房屋前面墙两头,都有一米多宽的“玛图”(实为挡风的屏墙),房屋的廊檐和玛图并齐,故老式房屋廊檐很宽,它的优点是可避风遮雨,保护门窗不受风吹雨淋。居民住房一般为三间,也有多至五间者。大门多向南开。锅台砌于中间的堂屋,通东西耳房火炕。住室的窗户有各种雕刻图案,最常见者为牡丹和莲花,纸糊的窗户有剪纸装饰。庭院内喜植果木点缀。建筑与装饰谐调一体,独具风格。三间偏屋的,中间为堂屋,房间左右均有锅灶,用以作饭兼暖炕;两间为长辈居室,南北南三面均盘火炕,西炕主要用于供佛龛和放置橱柜等,长辈睡南炕,幼辈睡北炕,富户南三北二,都是木格子大窗,用面糊纸。东间为子媳住室,房中近顶棚建横有一根小碗口粗的椽子,以吊小孩摇篮之用。五间的中间堂屋和西间之间,只有屋梁而设有隔墙,建成一个大特间,外门与南炕之间有个固定屏风,不设锅灶;还在东西两间的两侧,盖有稍低些的房子各一间,共计五间。两小间为内房或客房,东小间为厨房。至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 “来兰皮”的房屋,其造法大致如下:房屋垒到一定高度后,把比碗口粗的椽子从中间锯成两片(细一些的不锯),在墙上水平放7、9、11根(奇数),把剥皮的苇杆5、6根一把,用苇子把(芦苇杆踩扁后泡在水里数天,使之不易扯断)隔三、四厘米一把扎在横椽底下,在苇子上面抹粗麦叶子泥,等干后,房子里层再抹细泥上光,称之为“来兰皮”。在来兰皮上面垒山墙封顶。“来兰皮”房子整洁光亮,冬暖夏凉。现在的住宅,大都是呈“人”字形的大屋顶房,宽敞明亮,屋檐宽出半米左右,窗户很大,有的一间房子就有四五个窗户,窗户格木形状都很精致,小而多曲、几乎和雕刻的一样,如果没有精细的技艺是做不出来的。而且在门框、窗、屏风上都有精雕细刻的图案。

锡伯族崇高以西为贵,认为“西”为天,故西屋由长辈来住。过去房屋都有“安巴纳罕”(大炕),这种火炕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南炕由爷奶或父母睡眠,北炕由客人睡眠,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贵客来时请之坐卧。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上坐卧,因为西炕靠山墙立佛龛供佛。


  火炕高60~70厘米,造法很特殊,由五个烟道组成,火炕(环炕)的烟道都是互相通的。解放前后,随着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渐渐只打一面炕,或南或北,以北为多。西屋的摆设比较朴素,一般放小炕桌、大木柜、凳子、八仙桌等。八仙桌前挂先辈的画像,桌上放香炉、茶具,有钱人还摆一对瓷花瓶。炕上又放有特制的长方形木具称之为“吉伯浑塔图库”(被柜或炕柜)房屋的中间屋子有个过道,过道里屋是厨房,筑有两个锅台。锅台比里屋内的炕低,连着锅台修有小炕,炕和锅台中间隔有30厘米左右高的“古堆”(小隔墙)。东屋为儿媳、子孙卧室,室内摆设也平常。过去,因为没有“洋炉”(铁炉),冬季取暖很困难,因此房内温度很低,经常四壁结霜。有钱人买铜铸火盆,穷人则仿照火盆,用粘土、牛粪、蒲棒(草)、马尾等做土火盆,上面盛无烟榆木碳火取暖。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开始用“洋炉”取暖。现在,锡伯族人民的取暖设备已很先进了。

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孙扎齐牛录村内保留着的旧时民居

察布查尔县孙扎齐牛录乡关帝庙旁边的老民居


锡伯族的传统民居,是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是历代劳动者,包括建筑工匠智慧的结晶。当时由于没有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支撑,经验式传乘是其演变发展的主要途径。锡伯族 传统民居建筑的本原特征体现在其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方面,反映了长期来锡伯人依据自然法则,以最简洁灵巧且经济的方式创造居住环境的思想和经验的积淀。其独院式民居的平面布局与空间组织利于冬季收集太阳能和防止冷风渗透,在民居建筑中自发且巧妙地考虑了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运用了“烟囱效应”原理、相变蒸发(冷凝)吸(放)热原理、土壤蓄热(冷)原理、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以及利用地表风场通风的原理等,创造出通过建筑空间与平面、院落与建筑体型的合理布局,院落与室内空气流场的合理组织的方法。通过这些“被动式”环境控制措施的运用,在当时的条件下也能够创造出适宜的室内外物理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提高,现代锡伯人的住房已经不是过去那样样式了,现代化的房屋已处处可见,但仍然保持着独家独院的居住特色。锡伯族传统民居建筑,体现出“原生态”思想,是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并且总结出了可以传承的建设经验。锡伯人往往将这些经验总结整理,在民间用形象和口语化的方式表达。正是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才使“原生态”模式在群众中有了基础,才使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原生态”模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经久不衰,并被后人用于指导现代建筑设计。并且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作者:佟加庆夫


“锡伯文化”总策划:梅花鹿

“锡伯文化”总编辑:韵


欢迎各族朋友赐稿或者推荐(关于锡伯族的文学作品、摄影作品、历史类文章等均可)。

邮箱:tzh228@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