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从东北到新疆,为什么清朝锡伯族要万里戍边?

 西一里2l6sluho 2022-04-03

锡伯族作为世居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锡伯族大概率是鲜卑后裔。元(北元/明)时期,锡伯族人一直受蒙古科尔沁部所统辖,如明史料中就有“(锡伯人)科尔沁之奴,为科尔沁纳贡奴役”的记载。

文章图片1

锡伯族人

科尔沁部归降满洲后,锡伯族人被编入满洲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并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之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进行了四次比较大规模的迁徙:

  • 第一次:将锡伯族人分别迁住于齐齐哈尔、吉林乌拉和伯都纳新建的木城;
  • 第二次:从1699年至1701年,把这一地区的锡伯族人迁至北京、盛京(沈阳市)以及盛京所属的地区;
  • 第三次: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从东北锡伯族官兵中挑选千余人,连同家眷一起派往新疆伊犁地区,进行驻防屯田;
  • 第四次: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官方从锡伯族人里选出千余名官兵,迁至云南边塞地区驻防。

作为一个有着迁徙特质的民族,锡伯族文化中同样也有着“流动”的特质。元明时期,一直与蒙古人生活的锡伯族人,几乎全盘接受了蒙古文化,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并使用蒙古语言和文字。

到了清朝,伴随着被编入八旗以及多次迁徙他乡的经历,锡伯族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从游牧过渡到定居文明,逐渐放弃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代之以满文满语、满族文化以及汉族文化取而代之。

文章图片2

锡伯八旗

当我们提到锡伯族时,就必须重点谈及那场行程远、路途艰苦、规模空前,令所有锡伯族人刻骨铭心的那次西迁。一言概之,西迁给锡伯族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且非常深刻的。

对于锡伯族人而言,有着“国家使命”内涵的西迁,无疑是一次痛苦的生离死别。但是,有着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等优秀品质的“西迁精神”,不仅渗透到了锡伯族人的子孙后代当中,并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西迁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锡伯族西迁的契机,无疑是为了充实新疆的边防。在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叛乱后,考虑到新疆伊犁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边防空虚以及沙俄不断向东扩张的情况,清廷一面从南疆移民屯田,另一方面决定从内陆派遣官兵在伊犁驻防。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乾隆是如何搞定准噶尔汗国的?

文章图片3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廷设伊犁将军一职,驻地在伊犁惠远城,统辖新疆南北两路的军政事务。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上任后,对伊犁防务不够坚固、兵力不足的情况颇为担忧,于是请求从东北调遣八旗官兵,移驻伊犁各处,以防不测。很快,清廷陆续从东北以及内陆的西安、凉州等地,调遣满、索伦、卫拉特官兵移居新疆。

因马背技艺高超、骁勇善战而闻名的锡伯族官兵,也在派驻伊犁的军队之列。对于锡伯族官兵,明瑞在奏折中给出了很高的评价:“闻得盛京驻兵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有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放弃旧习,仍以狩猎为生,技艺尚可,….于此项锡伯兵内,拣挑优良者一同派来,亦可与黑龙江兵匹敌。”

文章图片4

明瑞(?—1768年),首任伊犁将军,大学士傅恒之侄,清朝中期名将、外戚

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开始,清廷从盛京、抚顺、辽阳、开原等十五城的锡伯族官兵中,挑选了1020名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身强体壮之人,连同家眷3275人,迁至新疆伊犁。

他们在沈阳家庙祭拜祖先之后,分两批启程。第一批由满族镶黄旗盛京协领阿穆呼朗率领,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十日出发;第二批则由熊岳城守尉格尔赛率领,于四月十九日起程。

一路上,锡伯族官兵携带老幼,浩浩荡荡地朝着大西北前进。大部队穿过彰武台边门,经克鲁伦路和蒙古路,于八月二十四、五日到达乌里雅苏台。此时的蒙古高原天气转寒,大风呼啸、青草无存,已无法继续前进,于是,一行人在乌里雅苏台扎营,等来年春天到来,再继续前行。

等到再次启程时,清廷拨给的三千零三十六头牛“因长途跋涉,牛甚疲瘦竟不能活,又遭瘟疫,共倒毙二千六百余头,仅存四百余头”,虽然还有两千零九十匹马,“但疲瘦生癞者有三百余匹,其余马匹内能得力者亦少”。

文章图片5

锡伯族西迁主题讲解

当大部队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科布多一带时,正值天气暴热,阿尔泰山积雪融化,使得发源于阿尔泰山的多条河流水位暴涨,行进受阻,被困于河岸多日,“所剩兵丁之口粮,只足月余之食”,马匹和骆驼死亡甚多。

管带协领阿穆呼朗见势不妙,赶忙派人向伊犁将军府请求借济。在救济粮到来之前,几乎弹尽粮绝的锡伯族人,只能依靠沿途采摘的野草和以仅存的粮食,聊以充饥。

在经受了一系列的长途跋涉后,他们最终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抵达伊犁,暂驻于乌哈尔里克城(即绥定城)。这次西迁耗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行程长达一万余里。

文章图片6

锡伯西迁路线示意图。绘/关捷,来源/关伟:《略论锡伯族西迁及其历史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锡伯族人遭遇了瘟疫、寒冷和酷热以及断粮缺水等一系列困难,但大队人马的人数居然有增无减。根据史料记载,竟然有超过300多个婴儿出生在这次西迁的旅程中,这无疑体现了他们顽强的生存意志。

为了纪念西迁历史,锡伯族人民将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迁徙节”或“四·一八”节),东北锡伯族称之为“怀亲节”。这一天,在新疆、东北、北京等地的锡伯族人,都会穿上盛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举行多种形式的节庆活动,纪念本民族西迁的重大历史事件。

除此之外,锡伯族人还以口头传承和书面语的形式,用不同的语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记录并吟唱着这段无比悲壮的历史。代表作有满文民歌《告别盛京》,汉文艺术诗《离乡曲》,锡伯族民间叙事诗《西迁之歌》等。

锡伯族人一到伊犁,就着手组织开荒种地,并疏通了废弃多年的绰合尔渠,引来伊犁河水灌溉农田。

1802年,在取得伊犁将军松筠的支持后,锡伯族人在锡伯营总管图伯特(1755—1823)的带领下,用了将近6年时间,完成了一条深1丈、宽1丈2尺、东西长200里的引伊犁河水灌田的人水渠的建设,这条水渠时称“锡伯渠”或“锡伯新渠”,后称“察布查尔布哈”。

文章图片7

连环画中的图伯特形象

伴随着锡伯渠的建成,锡伯族人在新渠南北两边筑城堡定居,先后开垦了78704亩地。嘉庆《大清会典事例》记载,“近查锡伯部落官兵人等,专意务农,生计充裕”,改变了察布查尔荒凉贫瘠的面貌。

实际上,锡伯族人不仅发展自身的农业生产,还为周边的满族、察哈尔(蒙古)、索伦营以及塔尔巴哈台(塔城)等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嘉庆十七年(1812年),军机处在讨论伊犁八旗兵屯田问题时提出,“应按照驻防锡伯之制,养鸡蓄豚(猪),于生计大有裨益”。

总的来说,锡伯族迁至伊犁后,不仅开凿了多条大型水渠,还开垦了大片农田,并修筑城堡,为发展西北边疆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章图片8

察布查尔大渠遗址

除了发展农业,锡伯族人在保卫边疆,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同样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开始,锡伯营主要负责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喀什噶尔(今喀什)台站的换防,两年一轮换,一年轮换一半(并要求不能携带家眷)。其中,换防塔尔巴哈台的锡伯营官兵有100人,至嘉庆年间增长至150人;换防喀什噶尔的锡伯营兵丁有150名。

除了换防台站外,锡伯营还需要驻扎在固尔班托海、安达拉等十九个卡伦,并协助伊犁河北的索伦营,驻守辉番卡伦和崆郭罗鄂伦卡伦;帮助卫拉特营,驻守沙尔雅斯等卡伦;并和满营、索伦营等官兵,每年定期巡查哈萨克和布鲁特的游牧界。

文章图片9

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古城

道光年间,锡伯官兵在总管额尔固伦的带领下,与张格尔的军队血战。

1826年(道光六年)在喀什浑巴什河决定性战役中,八百锡伯兵背水一战,重创敌军;1828年,锡伯族马甲(八旗骁骑营士兵)讷松阿、舒兴阿和绿营兵胡超、段永福等人,在喀尔铁盖山活捉了张格尔。战事结束后,额尔固伦、讷松阿、舒兴阿等人,均受到了道光帝的召见和嘉奖。

文章图片10

影视作品中的张格尔

咸丰末年(1861),锡伯营总管德格印,率领本营五百官兵开往博尔霍吉尔与俄军作战,抵御沙俄入侵。

同治十一年(1871),沙俄入侵伊犁时,锡伯、满、绿营、索伦、察哈尔、卫拉特等各营及民人“均已同心能死,不降外夷”。

沙俄占据伊犁后,锡伯营总管喀尔蟒阿动员锡伯青年潜赴塔尔巴哈台,在伊犁将军荣全和新疆军务帮办金顺军前效力,并组织生产,为左宗棠西征大军准备军粮。喀尔莽阿去世后,清政府为表彰其历史功绩,追封他为建威将军。

文章图片11

喀尔莽阿

从喀尔莽阿身上,我们看到了锡伯族人民忠于职守、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被编入锡伯营的锡伯族人,主要居住在伊犁河南岸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附近的霍城、巩留等县。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使得锡伯族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很好的传承,与其他民族的相处交往,又让本民族的文化取得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1) 锡伯族对满语的传承和贡献

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满文满语的使用逐渐衰落,东北地区的满族、锡伯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不再使用满语满文了。不过,迁至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人,不仅将满语满文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现代锡伯语和锡伯文。

一般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 清朝的锡伯族人主要使用满语满文,即便西迁至新疆以后也没有改变。与东北和中原地区不同,西北边陲地广人稀,各民族人口聚居地区相隔甚远,受外来的文化干扰较少;
  • 清廷规定,旗人禁止私自外出、经营商业、与民人(汉族)通婚等硬性规定,使锡伯营形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其和外界物质文化交流很少,使用其他语言的机会也很少。
  • 锡伯族十分重视本民族的教育,锡伯营内设有私塾,晚清还创办学校,锡伯族的年轻人都有机会学习满文满语。
文章图片12

反映锡伯族西迁的油画《锡伯民族的盛会》

现如今,满文已成为文献文字。对于研究清史特别是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历史而言,大量保存的满文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于是,这些文献的整理任务,落到了精通满语满文的锡伯族知识分子的身上。

2) 锡伯族的文学发展

十七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的锡伯族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描述西迁征途中千辛万苦的悲惨情景的内容居多,如《巴纳依舞春》(故乡之歌)、《吉林吉赫舞春》(迁徙之歌)、《离乡曲》等。

十九世纪中期起,涌现了很多描写西迁的锡伯族在西北边陲建立家园、垦荒造田、兴修水利的散文和诗歌,体现锡伯族人民积极向上、爱国爱家的情怀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感。代表作有《喀什噶尔之歌》、《拉喜贤图》和《辉番卡伦来信》等。

文章图片13

锡伯语书籍

辛亥革命后,以常广斋、苏和林、萨拉春等为代表的留苏锡伯族知识分子回疆后,组织了“期成会”,后又产生了“上学会”、“兴学会”等,不仅翻译了多部中外进步书刊,并创作了不少具有现实意义的民歌体裁的文学作品,如:《禁烟歌》、《劝学歌》、《老妇泪》等。

1944年三区革命爆发后,锡伯族知识分子组成了“锡索文化协会”,发展民族教育,创办了油印和石印锡伯文报纸《新路报》,并涌现了柏雪木的《汗腾格里颂》、萨拉春的《我们的生活方式》、《好的春天》等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的锡伯族文学作品“产量多、内容丰富、思想健康、艺术性较高”,堪称锡伯族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

3) 锡伯族在体育领域的贡献

在体育方面,射箭、赛马、叼羊是西北锡伯族传统的项目。按当时锡伯营的制度,男子十八岁时,要参加旗下档房和总管档房的选试,选试主要考弓马。其中,考上者为伍克辛(披甲),就有饷银,并由此走上仕途;否则,饷银、仕途都无份。因此,练习弓马箭成为当时锡伯族青年必不可少的功课。

文章图片14

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古城

于是,骑马射箭作为锡伯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保留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射箭运动员。比如在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射箭比赛中,锡伯族女选手郭梅珍一人独揽4枚金牌;男选手汝光也一鸣惊人,夺得3枚金牌。


波澜壮阔的西迁历程,不仅缔造了锡伯族辉煌的历史,并磨炼了他们坚韧执着的民族精神,保存了锡伯族的民族遗产。

现如今,西北锡伯族文化与东北锡伯族文化相比,已有了很大不同,并呈现出鲜明的西北特色和地域性,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并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