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的锡伯族从何而来?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畔,我们永远铭记

 零壹贰012 2019-10-07

锡伯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是鲜卑的后裔,发源地在大兴安岭、嫩江北部和嫩江左岸的呼伦贝尔草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前郭尔罗斯等区域。除了在辽宁、吉林等省生活的13.3万锡伯族人,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也生活着6万多锡伯族同胞。

新疆的锡伯族从何而来?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畔,我们永远铭记

锡伯族美女佟丽娅

那么,为什么一个民族会形成南北各自生活的现象呢?这就不得不从18世纪中叶清政府的一次“大西迁”说起。

一、清代西北实边及锡伯族西迁

清代对西北边疆很是中式,从康熙帝就开始平定准噶尔,经过之后雍正、乾隆的努力用70年时间才结束了西北地区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

在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和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先后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叛乱之后,因为伊犁地区的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再加上被沙俄觊觎。面对这样的边疆空虚,清政府采取了一些列充实边疆的策略,以应对西北边疆危机。

一方面从内陆派遣官员,筑造边城,设立伊犁将军府,任命明瑞为首任伊犁将军,驻防惠远城。但是只在伊犁驻军,难以顾及到更有战略意义的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则南北两路,声势不能呼应”,所以还要在塔尔巴哈台地区周围修建卡伦,“则西北两路方能彼此呼应,伊犁军威,将更为强盛”。

新疆的锡伯族从何而来?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畔,我们永远铭记

清代屯田之地

另一方面在边疆广兴屯垦,康熙末年就从甘肃开始屯田,之后扩展到新疆,屯田的规模、人数、形式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兵屯、旗屯、回屯、民屯、遣屯等。如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月,“绿旗兵内,多选善于耕种之人,发往乌鲁木齐,明春即令试种地亩,量力授田,愈多愈善”。第二年又往乌鲁木齐派遣1000名,往哈喇沙尔派遣2400名,托克逊500人。不光是从陕甘抽派,还从人口较为密集的南疆阿克苏、乌什 、库车、沙雅尔、赛里木等地共抽派一千多名回众,由政府提供车马和种子,前往伊犁,进行屯垦。在1767年(乾隆二十三年)又有满洲、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等营的官兵和回民共两万多户,还有犯人数千名来到伊犁屯垦,极大的充实了西北边疆。

既然已经采取了这样的军事和屯田的实边的政策,但是伊犁将军明瑞还是感觉官兵不够调遣,所以上书要求增加塔尔巴哈台的换防士兵,上奏折写道:“若即于伊犁携眷满洲、索伦、察哈尔兵内派出换防,则凉州、庄浪之满洲兵,皆携眷来驻,初从戎行,其步射、枪法尚可,而马背技艺、一时不能谙练,既使苦练,亦需数年之暇”,“察哈尔兵,本选无能,情愿来居者移之,迁至伊犁后,方始操练,亦不能即成强兵”。

明瑞知道,在这边疆之地,最需要的还是立即就能征善战的官兵,而明瑞瞄准的就是在盛京的锡伯兵,他要求“闻得,盛京驻兵共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有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于此项锡伯兵内,拣其优良者一同派来,亦可与黑龙江兵匹敌”。明瑞就看上当时的锡伯兵还保留着游猎的习惯,战斗能力不弱,所以正好调到边境地区使用,阻挡沙俄的入侵。

新疆的锡伯族从何而来?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畔,我们永远铭记

清代锡伯族人

清政府采纳了明瑞的要求,从盛京及其所属的各城的锡伯官兵中,挑选了年富力强、善于骑射的兵勇1000名,防御、骁骑校各10名,家眷共3275口。共计4295人迁往伊犁。但是实际到达伊犁的人数却是5050人,多出了745人,这是为什么呢?一来是路上有新生儿三百五十多名;二来是有官兵的兄弟子女自愿跟随前往,男人247人、女人158人。

二、漫漫西迁戍边路

戈壁之路迢迢四十个驿站,沙丘起伏的征途真够累死,酷暑的教养焦灼了枯萎的蒺藜,烈日烙着的沙石磨破了牛蹄。茫茫的大漠延期漫天尘埃,狂风挟着雨雪飞沙走石,单薄的衣衫早已破烂不堪,只好用麻叶裹着疲惫的躯体。——管兴才《西迁之歌》

上面是锡伯族诗人管兴才的《西迁之歌》中西迁过程中艰苦生活的描述。确实,锡伯族人的这次西迁戍边是清政府强迫的政策,但却是一次爱国主义的一次壮举,其后二百多年的屯垦戍边光辉业绩,他们为保卫祖国西部边疆的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开发建设伊犁地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初十,第一队有防御5员、骁骑校5员,士兵499名,家眷1675口,在协领阿穆呼朗的带领下出发了。同年四月十八日,在盛京的锡伯家庙太平寺,数千名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次珍重告别的聚会,杀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祷,共吃离别饭,共饮送别酒,挥泪话别,这一别将是东西难再聚了。四月十九日是第二队出发的日子,“诸军齐会于西门外,亲戚送别,男女啼哭,惨不忍闻,俄而三次炮响,哭声顿止,一齐发去”。炮响就是命令,在熊岳城协领噶尔赛的带领下,这群勇敢、果断、拥有奉献精神的锡伯族人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新疆的锡伯族从何而来?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畔,我们永远铭记

西迁之路

1、盛京——乌里雅苏台

西迁的队伍由盛京的彰武台边门出发,经过克鲁伦路和蒙古路,又经过张家口到了荒无人烟的杭爱山,一路风餐露宿之后,于八月二十四日、五日到达乌里雅苏台(现蒙古国扎布哈朗特),八月的蒙古高原已经是深秋季节,寒气逼人,青草无存。西迁的队伍只能在这里休整,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再启程。

2、乌里雅苏台——霍博克赛尔和察罕俄博

1765年(乾隆三十年)农历三月中旬,蒙古高原上草木返青,西迁大军还是分为两队从乌里雅苏台出发,沿着蒙古路朝科布多前进。因为科布多是一个进入新疆地区的交通要道,由此经过阿尔泰山就能进入新疆。可是行进至此的时候,正赶上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河水暴涨,队伍被阻多日,不得不绕过科乔斯山继续前进。翻过阿尔泰山,经过阿勒泰、布尔津,最后到达霍博克赛尔与察罕俄博。在这段路途中,西迁队伍的口粮已经消耗殆尽,驼马也倒毙甚多,带队的协领阿穆呼朗和噶赛尔一面要求伊犁参赞大臣爱隆阿派人给予接济,一面请求西迁队伍继续前行,就是在这种缺粮的情况下,锡伯族人以野菜充饥,继续西迁。

3、霍博克赛尔和察罕俄博——伊犁

在霍博克赛尔和察罕俄博经过伊犁来人的接济之后,西迁队伍经过额米勒、巴尔鲁克、博尔塔拉等地,于七月二十日、二十二日先后抵达伊犁,艰苦的一万余里的西迁才告一段落,而且比原定的三年期限整整提前了一年九个月,。但是迎接西迁队伍的却不是伊犁将军明瑞,而是伊犁参赞大臣爱隆阿,明瑞正在南疆乌什进行巡视。

新疆的锡伯族从何而来?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畔,我们永远铭记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人

伊犁将军明瑞本来是想把这部分锡伯官兵安排到塔尔巴哈台等边境地区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打乱了这个计划。因为西迁而来的锡伯官兵并不像明瑞之前所想的还保留着狩猎的习惯,而是已经专于农业了。

若使伊等住在城内,则于农牧皆无裨益;若一照察哈尔、厄鲁特之例,竟令游牧,则察其情形非惟一时之所不能,亦难善务农事。……有伊犁河之南,惠远城对面之巴图蒙柯巴克一带,田腴水足,冬夏两季砍柴游牧之地均不远。若使锡伯兵驻此,非但于其生计有利,于地方形势、声势之连属亦有裨益。——《锡伯族档案史料》

看来,锡伯官兵已专农业的突然之变给伊犁将军明瑞的既定计划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他还是按照宜牧则牧、宜农则农的方针给锡伯官兵安排了合适的驻守之地,那就是伊犁河南岸的宜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但是这里离肥美的草场也不远,可以在农闲时候进行砍柴放牧,可谓是考虑周全。

千里防线上摆下了虎威的锡伯营,过河的兵马暂编为六个旗,大地母亲养育着勤劳的儿女,闲散马甲又重编入了正规的八旗。……一手拿着弓箭保卫国土,不让豺狼践踏卡伦的旌旗,一手拿着铣镰开源节流,开垦狐兔野猪出没的荒地。——管兴才《西迁之歌》

新疆的锡伯族从何而来?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畔,我们永远铭记

清朝军队

后来,随着锡伯族人口的增加,清政府对他们进行了“锡伯八旗”的编制,正式形成了锡伯营,按照八个牛录分别筑造八个城堡驻防屯田。定居之后的锡伯族人和当地的各族兄弟同胞担负起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重任。

三、锡伯营的英勇

锡伯营所辖驻守的卡伦共有十八处之多,此外还要协助厄鲁特营驻守沙喇雅斯田车卡伦,还有到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等地换防台站的任务。而他们在历次的战争中也表现出了英勇和果敢。

在与浩罕支持的张格尔部队的侵略下,所抽调的锡伯营总管额尔图受命出击,亲自统率八百多锡伯营士兵,以少胜多打败了敌兵两万余人,并在喀尔铁盖山活捉了张格尔。在与沙俄的战斗中,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诗人徐迟在《西陲纪游》中写道:“二百多年来这个人数比较少的锡伯族,就敢顶、敢撞,就敢于斗争,不计牺牲,无所畏惧。”“可就这坚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二百多年来忠诚信守着屯田戍边的宿愿,毫不动摇始终不渝。”他们就在准噶尔故地上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勇敢的生活了下来。还在民族英雄图伯特的率领下,修筑了察布查尔大渠,开垦七万八千多亩耕地,为祖国的边疆开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疆的锡伯族从何而来?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畔,我们永远铭记

察布查尔

总之,锡伯族人西迁戍边的壮举铭刻在了人民的行踪,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光辉的篇章,也为祖国的边疆统一和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今天在民族团结大家庭里,我们要相互学习,像石榴子一样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