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表现形式

 许愿真 2015-04-20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表现形式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表现形式

                                     孙长江

句子,按照谓语的性质,一般可分为叙述句(多为动词性谓语),描写句(多为形容词性谓语),判断句(多为名词性谓语)。文言文中的叙述句、描写句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没有很打的差别,而判断句的差别却较大。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都有判断动词“是”,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有下面几种:

一.“……,……也”的格式。

如:

①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周密《观潮》)(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最雄伟的景象。)

③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这是称王称帝的基础。)

④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二.“……者,……也”的格式。

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释疑惑的人。)

有时这种格式,也可以用到谓语部分,变成“……者也”的格式。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们宴》)(这便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三.“……耳”的格式。

如:

如:此亡秦之续耳。(《鸿们宴》)(这种做法是在走秦灭亡的老路。)

四.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们宴》)(如今,人家正好比是刀何砧板,我们是鱼肉,还要告辞做什么呢?)

②“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这是什么样的人呢?”“一定是有偷窃毛病的人。”)

五.用副词来帮助判断。

如:

①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这样的人就是善于用兵的人。)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

③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秦的过错在于人民怨恨它,不是郡县制度错了。)

六.判断词“是”的出现。

在文言文中,“是”常常作指示代词用,不能误认为都是判断动词。如:《荀子·天论》:“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日月星辰等各种天象,这是夏禹、夏桀时代都相同的。)如果不认真分析一下的话,句中的“是”是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判断动词的,其实是指示代词在句中作主语。

但文言文中也确实有“是”作判断动词的用法:如:

①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西门豹治邺》)(巫婆何她的徒弟是女人,不能讲明白事由。)

②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③巨是凡人。(《赤壁之战》)(吴巨是个平庸的人。)

其实,“是”作为判断动词,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此是何种也?”(这是什么样的东西?)其中的“是”用于主语何名词性谓语之间,肯定是一个判断动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