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分享至现在,已经很快一年了,一年内分享教育、学习分享类文章近1500篇。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到方向,我想有必要对这一年的分享做一个总结。 同时,通过日常交流过程中,也暴露了家长和学生比较顽固的几个教育、学习误区。这些误区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起到非常消极的作用。在此特地用一个篇幅,给大家分享一下那些顽固性误区,以及如何正确的引导! 误区一、改不掉题海的毛病 小赵老师观点:在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的基础之上,做题海是最枯燥、最头疼、最没有价值也是最一无所获的无效学习方法。 在一次给常外老师的聊天过程中,我们谈及到关于教育和题海的问题。现在家长一谈到怎样提高孩子成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有没有练习题目。 如果有这样想法的,从一开始,家长就领着学生走在了应试的路上,并且越陷越深。而且如果家长以这种方法辅导孩子,孩子基本上不是优秀到哪里去。 首先弄明白,学生学习学什么和学生考试考什么? 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很多学生家长都在说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种原因有老师的,但是最直接的帮凶就是家长。充分理解和记住这样一句话:学生学的是能力,考的是基础。 题海能提高学生的几种能力:1、解题速度;2、解题技巧;3、辨别题目陷阱,仅此而已。但是这些能力,绝不是国家教育希望看到的,同样也不是家长乐意看到的。但是家长和学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并且乐此不疲。 当然,题海有它的积极意义,建立在学生充分掌握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题海训练。我们会发现,基础越牢靠的学生,解题速度越快,技巧感悟越精,辨别陷阱能力越强;而基础不牢靠的学生,解题速度越来越慢,完全不知技巧,陷阱识别能力更弱,就会导致做了错,错了做,做到最后,原来不错的,也一不小心做错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题海基本上都是出现在总复习阶段,比如初三、高三的时候。此时的题海最重要的是起到稳定的作用。(优秀的越做,大考成绩越稳定;不优秀的越做,成绩越飘忽不定) 小赵老师是比较忌题海战术的,学生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基础越弱,题海战术效果越差。 误区二、分不清主次,用外界环境来给自己找理由 “孩子没时间,学校布置了大量的任务,学习任务重,所以没空整理笔记、整理错题和完善学习方法。” 小赵老师观点:当你发现学业很繁重,与老师没有半毛钱关系。100%的问题出现在学生和家长身上。 “老师布置的任务重,孩子没时间做这些事情。”这是一个万金油的借口,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可以完全推卸掉自己全部责任的理由,但是也是提升自我能力最死的关卡。冲不破,学生在学习一途,前景渺茫。 学生课业繁重其背后有三种因素 第一种因素:自作孽不可活,课业的目的都不了解。是课业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还是学习为课业而生。如果悟到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你因该先做什么,再干什么,课业应该放到什么位置上去。 第二种因素:家长作孽同样不可活,家长不了解被动和主动的关系。对于日常课业来讲,小赵老师抽查了近300位学生的每日课业表。发现日常课业,完全可以在2小时内轻松完成。但是一开始家长就将监督建立在孩子被动学习的基础之上,最常见的话语就是:“快点做作业……”。我们知道,任何的突破,时间都是核心的因素。在作业量固定的情况之下,固定时间就会让学生完成自主突破。家长完全可以换个说法:“几点之前要完成哪些作业,几点后必须睡觉……”用界定不相关的时间因素去让孩子领悟到学习的紧迫性,其重要性更过明显。 第三种因素:懒汉心态害死学生,债多不压身,基础差就混。当日的课业,用到往日的知识,跟不上,课业效率依然慢,此时你是积极的吃苦还债(吃点苦将知识补上),还是混吃等死(‘这就是常说的作业拖拉’) 其实“课业繁重”背后的意义有很多,就如同人说“头疼”其病因有很多一个道理。“头疼”是表现,可能是因为感冒、可能是牙疼、也可能是神经疼。你的“课业繁重”到底原因是哪个? 误区三、前怕狼、后怕虎,最后赖在原地,混吃等死。 常有很多家长和学生,在微信里问我“学英语有什么好方法?”“学数学有什么好方法”….. 小赵老师观点:当遇到这些问题,这就可以判定为混吃等死的心态。现在市面上有大量的方法,学校也会分享很多方法,所以说这是一个不缺方法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效方法烂大街的时代。关键是执行,方法执行了,你就解决了,方法听了,不去做,你永远不知道这种方法该怎么实施。 就在上个礼拜,小赵老师取消了英语学习方法的辅导。因为英语方法已经说得透了不能再透了。你说单词记不住,提供了遗忘复习记忆的理论;你说不能实施这套理论,小赵老师提供了工具;你说工具不会用,小赵老师提供手把手指导。话说得那么细,文案出得那么明确。你还是不做。 怕花钱、怕花时间、怕吃苦,前怕狼,后怕虎,等着天上掉馅饼,这不是典型的心懒、手懒,混吃等死么。 误区四、信笨鸟先飞的道理,却不知道先飞不一定先到的道理,方向飞反了。方向不对、方法不对、方案不对,死做是达不到好结果的。 我们说小学学兴趣,初中学方法,高中学能力,大学学知识。不同的时间段,家长关注的重心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首先要从监督孩子具体学习中跳脱出来,不要掉入成绩=成才的误区。 不同的年龄段着重培养孩子不同的品质。如果孩子初中出现听不见意见,一定是小学疏忽了对孩子的成人教育;如果高中叛逆,走入学习的误区,一定是初中没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如果大学沉沦了,一定是孩子高中觉得学习很吃苦,能力不到位所导致的。 用很多有“阿Q”精神的家长和学生的话来说:“学习好,有什么用,谁谁谁小学成绩好,到了初中又怎样,考了大学,最后又怎么样呢……..”我们不能从小看老。 在学生学习一途,需要学生跨过几道坎:小学好,初中是个坎;初中成绩好,高中是个坎;高中成绩好,大学是个坎。在成长中有太多的坎,在走入社会,企业认的是能力。 的确掌握知识的多少,大学成绩如何,并不能说明你是人才还是废才,但是知识能够反映出学习能力的高低,这注定了企业会给予你什么样的培养。当你有了能力,你会很快适应,并且干的出色,这些不是学校的知识所带来的,而是自身的学习能力所带来的。 家长和学生要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能力,要学会辨别能力,要了解学习某个科目需要的本质能力,用方法理顺学习顺序,用坚持执行方法的每个步骤,用思维完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才能形成高效流水线式的汲取。 举个例子:教育系统要求英语的人机对话考试,其本质方向是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听读的习惯。当学生有了听读的习惯,听力不会差、口语不会差、语法不会差、单词储备量不会差。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但是再实施过程中,大量的学生和家长关注的是:考什么、怎样练、怎样考,这种本末倒置的想法,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方向的偏差,最后依然落入应试一途。其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小赵老师要讲的是:要想让一个学生成绩得到根本的提高,首先要有空杯的心态,要有自我变革的决心,在此基础之上,再去谈方法、谈实施。而不是一上来就想要找方法,解决学生现有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