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包孝肅奏議》宋-包拯

 南靖草堂 2015-04-21

史部 詔令奏議類 奏議之屬

包孝肅奏議 十卷

包拯

 

提要

《包孝肅奏議》十卷。宋包拯撰。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天聖五年進士,曆官御史中丞、知開封府,終禮部侍郎、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諡孝肅,事蹟具《宋史》本傳。案《宋志》載拯《奏議》十五卷。今此本為拯門人張田所編,自應詔至求退,分三十門,止有十卷。《田序》亦稱十卷,與史志不合。然《宋志》顛倒悖謬,為自來史家所未有,不可援以為據,殆誤衍「五」字歟。惟是田所編次,多不可曉。《文獻通考》引《汪應辰序》曰:「公《奏議》分門編類,其事之首尾,時之先後,不可考也。」如《請那移河北兵馬》凡三章,其二在八卷《議兵門》,其一乃在九卷《議邊門》,其不相貫穿如此,所言與此本相符。《序》又云:「今考其歲月,系於每章之下,而記其履歷於後。」若其歲月見於章中,與夫不可得而考者,不容以不闕也。庶讀者尚可以尋其大概。是應辰於是編固每篇皆為箋注,而此本無之。蓋應辰箋注久佚,今存者仍原本耳。《序》又云:「如劾罷張方平、宋祁三司使,而《奏議》不載。豈包氏子孫所不欲以示人者耶?」案史稱拯攻去張方平、宋祁,朝廷遂以拯代祁為三司使。歐陽修有《蹊田奪牛》之奏,拯家居避命者久之。應辰所云,蓋指此事。然拯之剛正,豈逐人而覬其位者。修雖有此奏,特宋人好為議論之習。拯之心跡,天下後世皆可諒之。遽諱而削其稿,反若拯實有此短者。此張田編次之無識,非拯志也。張田字公載,澶州人,嘉祐中嘗知廬州,甚著清譽,蓋能不愧其師者。此書第九卷中有《進張田邊說七篇狀》,並附以《賜張田敕書》,與他篇例異,知確為田之所編。應辰以為其子孫諱之,非其實矣。
包孝肅奏議(景印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