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教孩子,惩罚还是给予后果?

 豆包樂 2015-04-21

教养孩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中需要管教孩子的时候还真的不少。当父母对孩子的预防、示范、警告不管用,或者是孩子已经突破界限,犯下严重的错误,接下来一步,父母该如何办呢?是对孩子进行惩罚还是采用后果法则?


 

7岁的小明和朋友们玩打仗游戏的时候,用小石头将一个小朋友的头打破了一个口子,流血了,小明一下就吓呆了。正巧在一旁的爸爸气极了,“啪啪啪”抓起小明就打,“你怎么总是闯祸?!告诉你多少次了玩的时候‘要小心’!这星期你甭想再出来玩了!”

 

9岁的小丽很爱美,每天早上都要自己挑衣服。今天学校有活动,小丽希望穿漂亮一些,挑来挑了半天,还没决定穿哪一件。眼看到了上学的时间,妈妈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你什么时候能改掉这个爱臭美的毛病啊!要迟到啦!”妈妈强行给小丽穿了一件衣服,小丽不愿意,“如果你现在不走,这个月你就休想看电视!”

 

4岁小强和妈妈在超市,一会儿跑这边拿东西,一会儿跑那边看热闹。妈妈一再叫他不要乱跑,但他根本不理。突然只听“哐当”一声,小强把超市的一个花瓶给打碎了。“你怎么总是将事情搞砸?你看,不听话又闯祸了!”妈妈又气又急,抓起小强就打,“我还要另外花钱来赔!” 

 

教养孩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中需要管教孩子的时候还真的不少。当父母对孩子的预防、示范、警告不管用,或者是孩子已经突破界限,犯下严重的错误,接下来一步,父母该如何办呢?是对孩子进行惩罚还是采用后果法则?

 

 

惩罚真的有效吗?

 

上面三个案例中,爸爸妈妈们采取的都是惩罚手段。惩罚是通过外部手段强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他们迅速地服从父母。惩罚更多针对不良行为本身,而忽视导致不良行为的原因,并且父母在考虑采取何种外部手段时,更多考虑如何能立即见效,而不是考虑与不良行为的关联性。

 

很多使用惩罚的父母都认为惩罚可以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从表面上看,惩罚可以“立竿见影”地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惩罚不能真正改善行为。即使所惩罚的不良行为暂时消失,但更坏的行为几乎必定会随之出现,并且惩罚带来的负面情绪,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惩罚会带来四种负面效果

 

愤怒和攻击。愤怒是惩罚最常见的反应。惩罚由于是通过外部手段强制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的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惩罚本身,而不是自己的不良行为上。所以,被惩罚的孩子会产生报复的需要,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冤枉,想要伸张自己的权利。为了宣泄自己内在的不满情绪,孩子可能通过打人和伤害他人等攻击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怒气。

 

同时,由于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如何实施惩罚,那么,当他在处理和同伴之间矛盾时,极有可能学习父母的这种做法。

 

第一个案例中的小明对爸爸这样的处理方式很不满,他很气愤爸爸为什么不听他的解释就打人,还一星期不准他出门和朋友们玩。爸爸去处理小朋友的伤去了,小明一个人回到家,正好看到表妹拿自己的玩具玩,冲过去就将玩具抢过来,还用力将表妹推倒,“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你就玩我的玩具!下次再也不准你玩了!”表妹顿时大哭起来。

 

 

关系被破坏。惩罚会使被惩罚的人对实施惩罚的人产生敌意和憎恨。第二个案例中的小丽对妈妈就一肚子意见,“我有一个蛮横不讲理的妈妈。”小丽私下跟她最好的朋友讲。小丽认为妈妈太爱唠叨,很武断,还从来不尊重自己的想法。所以,每当妈妈跟她讲道理,她要不找理由离开,要不就把妈妈的话从‘这耳朵进那耳朵出’。惩罚很容易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自尊心被伤害。因为孩子是通过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价值的。惩罚会使年幼的孩子认为他们很差,他们是坏的。不少父母在家里常常用诸如这类的语气来指责孩子“你怎么总是……”“你怎么从来就不……”“你又……”等等,来给孩子贴标签。长期在这种口头惩罚或者体罚成长下的孩子会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受重视,从而缺乏自尊和自信。

 

缺乏主动思考,破坏个人责任感的形成。惩罚不能真正改善行为的非常重要一点就是,没有将孩子引向主动思考问题,并且学习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由于父母采用强行手段阻止孩子不良行为,孩子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对惩罚手段的本身,而不是针对“这样行为为什么不对?”由于受到惩罚,孩子内心充满了诸如愤怒、焦虑、恐惧或羞辱等负面情绪。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孩子很难去主动思考自己为什么做得不对,并且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同时,由于迅速服从是父母所期待的,从小在这种管教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很容易顺从他人,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而不是动脑筋去思考。如果一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当孩子长到青少年时,他也容易顺从同伴的压力。因为他从一次又一次教训中体会到顺从是最安全的。

 

案例三中,小强得到的教训不是以后如何安全在超市购物,并且当犯错误时应该如何处理,而是:妈妈会提供一切解决问题的答案,迅速听从妈妈的话是最安全的。惩罚破坏了个人责任感的形成,阻碍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正确使用后果法则

 

管教孩子有两个目标:一是帮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行为)。很显然,惩罚并没有达到这两个目标。那么使用后果法则如何呢?

 

后果法则是父母澄清为孩子立的界限,强调后果与孩子不良行为的联系。后果法则通过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帮助他们从经验中学习如何做正确的决定(行为)。

 

后果法则分为自然后果和相关后果。自然后果是指没有成人的介入,由孩子的行为自动产生的后果。而相关后果则是指由成人施加的,但与孩子的行为相关联的后果。

 

 

自然后果

 

如果可能,尽量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自然后果正是如此,让孩子从他们经验中学习。现在很多父母们太溺爱孩子,往往剥夺了孩子体验自己不良行为的后果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孩子变得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

 

在案例二中,如果使用自然后果法则,就可以这样来处理问题:当小丽挑衣服时,妈妈需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一旁安静地提醒一下时间。如果小丽由于挑衣服而耽误上学时间,迟到就是自然后果,让她自己来承担责任。反之,如果妈妈强行将小丽带出门,小丽不仅没有体验到迟到的后果,相反却体验到妈妈的愤怒和惩罚。这样就会将小丽的注意力集中在“蛮横无理的妈妈”身上,而不是她自己的行为上。这就剥夺了小丽的思考并从自己行为的后果学习的机会。

 

 

相关后果

 

当自然后果不起作用时,那么就需要相关后果了。比如有些时候自然后果不可能发生,而且在许多情景中自然后果往往是无法被接受的。比如父母不可能放任一个孩子体验在大街上玩耍的自然后果。那么,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安排相关后果来帮助孩子学习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在第一个案例中,按照相关后果法则,小明的爸爸可以这样做: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用力抱住小明,告诉他爸爸很爱他,但为他打伤小朋友的事很难过。因为只有小明在被爸爸接纳后,安静下来,才可能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

 

接下来,爸爸可以带着小明,一起到医院处理小朋友的伤。这样小明可以从爸爸身上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最后,当小朋友的事情处理完毕,告诉小明他必须为此事承担责任,并和小明一起讨论如何做。相关后果可以是:小明用自己零花钱来赔偿医药费,并且,做道歉卡片,或者挑选一些礼物送给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歉意。

 

父母在选择相关后果的时候,需要注意后果的合理性,即相关后果应该与孩子的行为之间有一定联系。比如,在案例一中,小明打伤小朋友和“一星期不准出去玩”没有什么关联,这样的后果实际上就是惩罚。因为孩子并没有从中学习到以后如何正确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冲突。同样在案例三中,妈妈对小强的责打并没有让小强学会以后如何正确在超市走路,以及当犯了错误之后应该如何处理。

 

 

谨慎使用后果法则

 

请注意,很多人在实际表达“惩罚”时,往往使用是“后果”一词。因为父母控制着相关后果,因此它们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权力,所以父母不小心,相关后果很容易会变成惩罚。那么怎样来防止“后果”演变成为“惩罚”呢?


1.惩罚和后果最大差异在于:这两者如何让孩子怎样看待自己。

惩罚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坏的”,破坏了孩子的自信。后果则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好的行为,并帮助他们相信自己是“好的”。案例一中,惩罚让小明感到自己“总是闯祸”,是不好的孩子;而如果使用后果法则,小明可能就会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弥补过错,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2.态度是否尊重孩子

父母在管教孩子时需要控制自己的怒气,努力使自己安静下来。否则即使是一个完美的相关后果也可能转变成惩罚。当孩子犯错误时,冷静和向孩子说明为什么施加后果都很重要,不然孩子听到的都将是你的怒气。尊重孩子是后果法则的着眼点,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从内心改变,真正改善行为。

 

3.事先立界限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为孩子设立界限,事先让孩子了解后果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将“后果”转变为“惩罚”。因为很多时候,当孩子犯错误时,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可能很难处于冷静的状态,那么,父母要做出合适的相关后果,并且让孩子去遵行就比较不容易了。比如孩子乱扔玩具,事先与孩子商定立一个规矩(如果乱扔玩具,就有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等有客人来的时候看见客厅混乱而对孩子大喊大叫,临时决定禁止他一周不玩玩具。

 

正确使用后果法则来管教孩子,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积极思考,主动承担责任的人。由于孩子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什么是正确的行为,那么他就是在学习如何自律。后果法则不仅帮助孩子及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也促进了其终身自律行为的发展。

 

本文参考《儿童纪律教育》一书,(美)Marjorie V.Fields, Debby Fields著。

惠之/文,刘煜/插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