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务短评:“金钱买不来现代化”是甲午反思误区

 cat1208 2015-04-21

“金钱买不来现代化”是甲午反思误区

战前刚刚从英国进口的“吉野”号,成为甲午海战中的决定力量。(资料图)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9月16日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一百二十周年,中国各大媒体刊物都撰写了大量评论性文章,反思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其中,有学者再次指出,中国在甲午战败,主要是因为缺乏相对完整的近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还有学者总结称,甲午的最大教训就是“金钱买不来现代化”。

然而,这种结论却往往与另一个历史结论产生严重的自相矛盾。历史早有公论——中国北洋水师甲午战败,直接原因就是经费不到位,装备进口多年停滞(史称“1888年成军后未添一舰”),说白了就是——“买的太少了”!

事实一:日本海战胜利是因为国产更好?恰恰相反;

以大东沟海战为例,北洋水师参战12舰有“平远”、“广甲”、“广丙”为国产,日本联合舰队参战12舰有“桥立”号、“秋津州”号、“赤城”号为国产,双方相差不大。中日大部分主力军舰,特别是世界最快的“吉野”号巡洋舰,统统是进口产品。北洋水师最大的问题,还是1888年后再未能进口新舰,仅有“平远”号等几艘国产二流军舰补充。更严重的是,战前本该大量进口的新式速射炮,清朝政府居然不肯花钱。这是典型的“没花钱,所以没现代化”!而日本方面,不仅进口的新型舰更多,而且开战时已订购了12000吨的“富士”、“八岛”号战列舰,外购水平远远超越中国。

事实二:清朝近代化海军国产化最好之时是中法海战;

事实上,清朝洋务运动不仅没有忽视军舰的国产化,而且一度非常重视。清朝海军国产化水平最高的时期,正是中法战争爆发前。1894年马江海战,中国福建水师参战的11艘近代化军舰,除两艘小型炮舰外,全部为国产,而且性能在当时条件下已相当不俗!马江海战输给法国海军,重要原因还是国产军舰仍无法匹敌外国第一流军舰,这也是后来北洋水师大量外购军舰的根源。

在技术非常落后时,现代化必须要买!关键问题则是“怎么买”;

今年不仅是甲午海战120周年,也是中法马江海战130周年。前者是北洋水师“进口军舰”的失败,后者则是福建水师“国产军舰”的失败。进口还是国产,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真正决定因素还是性能和战术的先进与否。在本国技术水平相当落后前提下,购买外国现代化装备是必由之路。从装备角度,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进口“怎么买”,以及国产“怎么造”。甲午的最大教训,是清朝政府在1888年后没有正确地去“买”,对“吉野”号这样的先进军舰无动于衷,而且军事工业国产化也没有正确地去造,“平远”号之后几乎放弃了主力军舰国产化的努力。进口和国产,是装备建设的两条腿,清朝政府双双自废,焉能不败?

“金钱买不来现代化”当哲学论断是正确的,但决不能当细节指导;

“金钱买不来现代化”放在一个大国的长期角度,是绝对正确的哲学论断。但如果过分绝对化,变成一切细节问题的指导,就变成了原教旨的排外思想。

一个国家的技术快速进步,很难在孤立条件下自发完成。在19世纪晚期的中国和日本,以自己的军舰生产能力,根本不可能造出一支匹敌西方列强的强大海军。即使是日本,所谓“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说法完全没有根据。日本当时确实已拥有一定的军工实力、造舰实力,甚至已经超过中国,但单凭国产货远远达不到“战胜”的最低要求。

强化自身工业实力虽然必不可少,但大量进口军舰和武器,却是19世纪末期东方国家在军事上赶超西方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今年还不仅是甲午海战120周年(1894年),中法马江海战130周年(1884年),也还是日俄战争爆发110周年(1904年)。日本在海战中大败俄国,所凭借的主力战舰几乎全都是进口。

大国的军事装备当然不能依赖进口,但在极度落后的情况下,仍舍不得“花钱买”,可能连什么是“现代化”都不知道。这恰恰是1890年-1893年的清朝政府的做法。

买还是不买,都不是问题。能否真正了解现代化,才是问题。(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陶慕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