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起源

 江南稻米 2015-04-22

 “音乐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破译音乐起源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迄今没有确凿的解释。有人认为,音乐就像一组镜子游戏,反射、界定、记录和扭曲每一个活动。我们注视其中一面镜子,看到的却是另一面的影像。所以,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音乐是“现实的镜子”,或者尼采所说的是“真理的表达”,以及弗洛伊德形容的“待解读的正文”。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并不一定都有“音乐”这个概念(或近似概念);即使在拥有这一概念(或相似概念)的文化中,其概念内涵往往都是大相径庭的——此正如汉语的“音乐”和英语的“music”之不可互译的差别一样。因此,如果问“音乐是什么”,不同的民族(文化)就必然会有不同的答案;而这些答案都各有其合理性,因为它们产生自不同的文化需要,形成自不同的演化途径。亦因此,关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没有唯一可言,而是存在多种假说性质的答案,而且这些答案各有其合理成分。

 

1、劳动说

艺术的劳动起源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这一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音乐的“劳动起源”说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劳动给予音乐以内容,劳动的呼声给予音乐以节奏和音调,劳动的动作给予音乐以舞姿(形象);古代的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是一体的。

音乐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音乐学者瓦勒谢克(1860-1917)和德国经济学者布赫(Karl Bucher,1847-1930)。瓦勒谢克在其著作《原始音乐》中认为,音乐的起源是由非洲原始民族在战争狩猎时的舞蹈及强烈节奏的伴奏而发展而来的。

布赫则在其著作《劳动与节奏》中将音乐的起源归纳为人类的集体劳动,且有系统的收集了从古代希腊到现代的歌谣及南洋原始民族的各种劳动歌曲287首,来研究劳动与节奏的关系,将音乐起源归结于在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中,他们为了求得统一及效率所产生的节奏

布赫说,所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必定形成一种节奏的型式,同样的动作反复,可以增加工作的效率,因此人们找到可以减轻劳力的规律时,就开始唱歌了,当然,原始人的歌曲只有单音的曲调,节奏是固定的,歌词则是即兴唱出,所以节奏是音乐的基本成分,这点可以断言。

2、性欲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年)认为音乐源于史前动物﹐特别是鸟儿吸引异性的鸣叫声﹐音乐越优美越能吸引异性。此为音乐起源之“性欲说”的肇始。我国《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也记载﹕“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榭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动物的音乐行为

在这几年中,生物学家对于鸟类动物可能是在两性选择中,形成了雄鸟“歌曲”(male birdsong)的进化的假说,提出了这一进化所依循的两条主要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雄性之间的竞争和同性间选择,促使产生了相对短小和简单的“歌曲”,这种歌曲主要用于雄鸟的“领地行为”

第二条途径是,雌鸟对雄性的选择和同性间选择,导致产生了比较悠长而复杂的“歌曲”,这类歌曲主要用于吸引配偶。这就如同雄孔雀尾翎这样的视觉装饰物的作用,精致的歌唱特性可以增加雄性被雌性选择为配偶的机会,亦因此,它们就能比五音不全的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生殖机会。这两条进化途径不是互相排斥的,我们可以预期发现反映这两条途径交互作用的事例;而泾渭分明地区分这两条途径,对于相信进化的生物学家来说,倒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早期的研究,证实了同性间选择在鸟类歌唱形成中的作用。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各种实验中,当录制的歌曲通过喇叭播放时,雄鸟会在喇叭附近以其“领地行为”的展示,予以具有挑衅性的回应。对于异性间选择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来自一种在实验室调查雌鸟反应的技术的新发展。当单独饲养在隔音的房间里的雌鸟,听见雄鸟的歌声录音之时,它们会通过交配行为的展示予以回应。依据对雌鸟反应的定量测量,研究者就能确认这些歌声中,哪些特征是最重要的。在对北美歌雀(song sparrow)的歌声所做的进一步实验中,研究者发现,让雌鸟聆听反复数遍的单一歌曲类型或类型各异的歌曲“联唱”,女士们对后者的反应更加强烈。这个实验设计的完美之处在于,它有效地排除了容易产生混淆的不确定因素;外界声音的隔绝,保证了雌鸟只能对歌曲声音结构本身产生反应。

如果异性间的选择是按上述理论认识那样运作的,那么,能够唱越复杂的歌曲的雄鸟,就不仅应越能迅速轻易地吸引雌鸟,而且也应获得更多的生殖成功。然而,首先,对北美歌雀进行野外研究(field work)的学者,在它们的更大型的“联唱”与初期交配(early mating)——这是显示生殖成功的一项指标——之间,并没有发现什么因果关系。另外,在诸如鸟儿们的体重、身体大小、年龄和领地等因素,与歌曲的复杂性之间,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关联。

研究者一直在寻求的对上述问题的证实,最终在对两种刺嘴莺(warbler)的研究中得以解决。刺嘴莺与北美歌雀在歌唱方式上不一样。后者是将几种歌曲类型中的一种,反复唱上多次,然后才换唱另一种;刺嘴莺则是持续不断地编唱一支更长大和更变化多端的歌曲,却对唱过的歌曲不加重复。研究者由此首次发现了“联唱”规模的大小,与初期交配之间重要的相关性;他们还进一步发现,相对于雄鸟的其它素质衡量因素来说,它们的“联唱”的规模大小,对于其幼仔生殖数量(the number of young produced),有着更为值得注意的影响。这一事实证据启示我们,刺嘴莺极端精致的歌声,主要被用于吸引异性,这就清楚地证实了异性间的选择,对于鸟类歌唱能力进化的影响。

根据一种理论,音乐有利于个体繁衍。在遥远的古代,音乐行为使个体在繁衍竞争中占据优势,歌唱者在异性的眼中充满吸引力。根据这种理论,音乐在实际上起到了类似孔雀尾巴的作用。研究者说,今天遍布全球的少年男女对于歌星和流行音乐的痴迷现象,就是这种理论的有力见证。

 

3、社会组织说

此说的重要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斯冬普(Carl  Stumpf,1848-1936)。他在其著作《音乐的起源》中提到原始人类为了与远方的联络,通过相互喊叫所发出的声音若保持一定的时间,就变成了音乐。几个人同时叫喊则会发出八度音程,在同一时间更多人叫喊即产生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从而产生识别音高的观念。

另一种理论认为,音乐使一个集体富有凝聚力。当我们的祖先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时,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部落的战士、集体的一员,需要战斗时,音乐又成为他们的旗帜和灵魂。音乐的这种力量一直被沿用到今天,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所学校和企业,往往都有自己标志性的音乐,人们有意无意地沿袭了祖先的习俗。从进化的意义上说,一个团结的群体,拥有更多的机会在严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事实上,没有一个有组织的社会,能够不在其核心建立差异的架构而生存。没有一个市场经济,能够不在大量生产中通过音乐抹灭那些差异而得以发展。

 

4、游戏说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尤其是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事实上,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音乐是人们的一个思想游戏,它帮助人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人类聪明,富有创造性。但这种说法很象是主要依靠逻辑推导出来的假说,因为这个说法很难找出足以证明自己的足够证据。

 

5、语言说

有人认为音乐起源于语言音调的抑扬顿挫﹐如﹕法国哲学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n,1712─1788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认为人类在感情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声调的夸张放大﹐是产生音乐的重要因素﹐由此得出音乐与语言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音乐具有进化的意义,有些语言学家仅仅认为音乐是语言的派生物。

这一学说的弱点,同样在于缺乏足够的实证基础。在20世纪之前,欧洲学者通常过分迷信逻辑的力量,相信通过逻辑的推导便可以穷尽宇宙中的一切秘密,所以他们的大多数理论都不禁令今人闻之而狐疑。

 

6、宗教(巫术)说

法国音乐学家孔百流(Jules Leon jean Conbariou,1859-1916)执此说。我国学者王国维说﹕“歌舞之兴﹐其其于古之巫术乎﹖”认为音乐起源于远古的巫术。这一学说显然源自斯宾塞关于艺术的巫术起源理论。

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我们相信,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可能与巫术有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又并不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无论是艺术的起源,乃至于巫术的起源,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今天的人大多认为,音乐纯粹是一种供个人愉悦的产品,因而超越了政治与经济等世俗功用——这让我们想起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然而,法国学者贾克·阿克利在其著作《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中,却认为音乐应更多地被看作一种社会性产品,社会之所以要投资音乐,是要实现某种效用。譬如他认为,音乐曾是宗教和政治权力的一种表征,在近代以来更是商品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角。。(见[法]贾克·阿利达:《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东方编译出版社2000年12月)所以我们认为,弗雷泽的利用音乐所参与的巫术去“控制自然界”的看法,似乎比今天的多数艺术学家和美学家的见识还要高明一点 

7、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所有艺术的出现都是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譬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模仿说的弱点,是难以解释人类创造艺术的需要动机。正如许多动物都有模仿的“本能”,但动物并没有创造出艺术来一样,“天性”和“本能”不足以作为人类(通过模仿行为)创造艺术的动机。这就正如鲁迅所说,“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鲁迅在这里谈的,实际上是出于生存目的的人类交感巫术观念,导致了艺术的产生。

今天用模仿说来解释艺术起源的动机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但模仿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帮助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却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也就是说,模仿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大都是基于模仿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么动物。我们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其它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国内外都有人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模仿。在欧洲,主张此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音乐出版家英国人克罗威斯特(Frederick Crpwest,1850─1922年),他认为自然界有许多具有音程、节奏的声响,人类从虫叫﹑鸟鸣﹑风声﹑水声等自然声响中得到灵感﹐创造出了音乐。中国古代也有人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如《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嶰溪之谷,……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

 

8、情感或娱乐说

此观点又称“表现说”。自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显示出这种说法的巨大影响力。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而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对于音乐来说,最为流行的一种观念认为,音乐是为表达感情或娱乐而产生。荀子说﹕“拂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行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认为音乐产生于人类对于快乐的需求。

9、 节奏说

此说的代表人物瓦拉雪科(Wallaschek,1860-1917)认为,音乐的起源在于人对节奏的冲动,节奏存在于音乐,也存在于运动,乃至视觉的形象。

10、多元说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理论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尤其是他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就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