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子·修身》

 许愿真 2015-04-23

【原文】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闇,无务傳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譛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於心者无以竭爱,动於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巅,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辩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於天下者,未尝有也。

【今译】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士气是决胜的根本;办丧事也讲礼仪,但哀痛是办丧的根本;读书人虽讲究学识,但行动是学习的根本。所以如果连最根本的东西都不能稳固,那就不要致力于旁枝末节的事情;如果连身边的事都没有熟悉,就不要好高务远;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使之依附,就没有必要搞什么外交了;干一件事都不能有始有终,就不必谈起从事多种事业;举身边的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什么流传的见闻。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由近及远。君子明察自己身边,从身边做起。若是没有修炼好自己,而受人诋毁,那就自我反省,这样既减少了怨恨又加强了修行。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损伤他人的害人之念不存于心,这样,即使遇有好诋毁、攻击的人,他们也无话可讲了。

所以君子力行从事一天比一天强健,愿望理想一天比一天旺盛,实施坚固一天比一天增长。君子之道: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现出仁爱,对死者表现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藏于心中的,是无穷的爱;身体力行的,是无比的勤劳认真;出口谈说的,是无比的雅驯。这些品质畅于四肢、达于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

心志不坚的,智慧就不能通达;言语无信的,行动就不能有成果;据有财产而不肯济众的,就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辩物不广博,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天资雄才而不修身的,最终也必定惰落。源头混浊的,流水也就不能清澈。行为没有信用的,声名必受损耗。名望不会无故产生,声誉不会自己增长。功成当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诸己。能言善辩而行动迟缓,虽雄辩也必定不能听信。勤奋多力而据功自傲,虽劳苦也必定不能图谋。智慧之人内心明辨而不繁言夸耀,勤奋多力而不据功自傲,这就是他们享誉天下的原因。言谈不求繁多而讲究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辨察。故那智慧不能辨察,自身又情绪化的,就背离正道而行了。善不发自于内心,就不能保留。行不辩证于自身,就难以树立。名望不可以随随便便地获得,声誉不可弄虚作假地窃立。君子,是以身载行的人。惟利是图,忽视名誉,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还不曾有过。

【解析】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作者认为,君子必须勤于修身,安身立命置立根本。切莫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所谓“誉不巧立,名不简成”切忌内在懒惰,外面矫饰,自我浮夸,欺世盗名。在文章中,作者不下三次提到“反之身”,意在提醒大家要反求诸己,克己内省,大炼内功,要老老实实修炼自己。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先秦墨家修身八术:(1)分清主次,置立根本;(2)以人为镜,返身内省;(3)善主于心,行辩于身;(4)强志达智,言信行果;(5)力事日强,以身戴行;(6)慎交择友,尚贤亲士;(7)谦虚谨慎,心辩言智;(8)先实后名,先质后文。

常读该文,可以令人警醒。文中不乏励志名言,比如:“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等等。

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与目的都不尽相同。以儒家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核心价值观。儒生们都希望通过内心修养,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然后步入仕途,凭借个人“至善”的道德,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成为安定天下的“外王”。儒家修身目的是“内圣外王”“超凡入圣”。以道家来说,他们提出了"抱朴守真"、"柔弱不争"、崇俭寡欲的修身原则,倡导了"行不言之教"与"以养促德育"的教育方法以及"致虚守静"和"绝圣弃智"的修身之道。道家修身的目的是“顺应自然”“转俗成真”。 不管是“超凡入圣” 还是“转俗成真”,儒家和道家,无疑最终都走向了“内求诸己”的单向通道。墨家与儒道两家最大的不同,是内外兼修。墨家在“内求诸己”的同时又有非常明显的“外求诸法”思路。从“内求诸己”的方面来看,墨者有五求:“信”“义”“爱”“智”“行”。从“外求诸法”的方面来看,墨家也有五求:“天”“法” “道”“术”“器”。 墨者修身的目标是:内修则生则见爱,转知成智,安心立命;外修则以兼易别,以术见道,以法顺天。

正是基于这种内外兼修的思路,墨家提出了“厚乎德行,博乎道术,辩乎言谈”的贤者修身标准,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墨家主张:在生命领域,墨家主张敬上天鬼神,坚信上帝兼爱的道,非命自强,重信贵义;在社会领域,墨家主张不相攻,兼相爱,交相利,选贤任能,上同法仪,以“兼王之道”“除天下之害”;在自然领域,墨家积极探究自然,发现规律,搞发明创造,以“器”和“术”来“兴天下之利”。墨者深信,以此修身才能“为士于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并没有能够完全概括墨家修身术。综观墨子全书,先秦墨家重信贵义、爱智双修。“信”“义”“爱”“智”“行”五字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仅就重信贵义来讲,就有四信八义。简单地说,墨家重“信”,包括对上天的信仰,对法仪的信念,对自己的自信,对他人的信用(简称墨家四信)。墨家贵“义”,既贵私义、也贵共义、还贵天义。其中就墨者所行的学派私义来说,又有墨家义士的八大操守:友恭节廉、忠强任勇(简称墨者八义)。这一些都是通过本文不能窥见全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