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帮孩子建构“完成感”对他的未来很重要【Peggy专栏】

 长沙7喜 2015-04-23


钟佩菁Peggy

现任金宝贝中国区教务高级总监,全面负责金宝贝中国区的教务管理和课程内容。Peggy是两个孩子——6岁男孩儿丁丁和4岁女孩儿闻闻的母亲,作为早教专家和家庭事业双平衡的“幸福妈妈“,Peggy经常在杂志、报纸、网络等媒体分享早教理念和个人育儿心得。


(原标题:《完成感》)

培训结束后,我习惯性地看了看教室,桌上有几张学员忘记拿走的讲义,还有一个小本子。这些年做培训,几乎每场结束都有类似的情况,个别学员总会“忘”些东西:讲义、笔记本、空的水瓶,或一些纸屑垃圾。我照例把垃圾清掉,再把学员们可能需要的东西收起来,等待着他们明天来找。我也常常会想,为什么有些人总记得把事情做得完整,不拖泥带水,不丢三落四;而有些人却只做“核心工作”,需要别人协助收尾呢?在他们从小成长的环境中,是否有什么差异会导致他们不一样的工作习惯呢?


前几天,我应邀到一所幼儿园参观,和那里的一些孩子相处了一整天。这所幼儿园最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是他们每天早上的“工作时间”:事实上,那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教具,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其中有一条规则引起了我的兴趣:每玩好一个玩具,孩子需要把它收到相应容器里,并放回它专属的区域。如果有孩子没有这么做,老师发现了会立即走到TA身边,轻声提醒,并坚定地执行规则——直到孩子完成收纳,才允许TA选择下一个玩具。班里的孩子还会相互“监督”这条规则的执行,如果看到某个小朋友玩好玩具没有收,他们会主动提醒TA,行为方式和老师做的非常相似。


有个小男孩,叫睿睿,他先选中的是一盒木制的积木,玩了一会儿之后,他打算换些别的,于是把积木都放到原先那个盒子里。可是,当积木被横七竖八地放进去,盒盖没法盖上。睿睿只好把积木再一块一块地拿出来,然后试着调整它们的位置。我在一旁看着他并发现:为了能把这盒积木收好,盖上盖子,睿睿所花费的时间,比他实际玩积木的时间还要长。但整个过程中,他表现得特别从容,完全没有“急着想换玩具,而这边怎么也搞不好”的焦虑。这种收纳似乎已经是他习惯中的“程序”:把玩具收纳完毕之后,这件事情才完成了。


(资料配图)


观察到这些,突然一个词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完成感,似乎每个人对于“完成感”的体验、理解、执行都不完全相同:有些人的“完成”是把核心工作做完就OK了;有些人的“完成”是把任务彻底结束收尾;而有些人的“完成”还包括对工作的下一步计划。


幼儿园的“工作时间”中,要求孩子们完成收纳后还要把玩具放到所属的区域,其实正是为了下一个孩子甚至同一个孩子在下一次需要拿它的时候,可以更方便有效地拿到它。一条看似简单的游戏规则,却包含着对孩子“完成感”的建构,影响着他们将来工作行事的方式和成效。在感慨的同时,我开始思考: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是否也能通过一些简单的规则,帮助孩子建构“完成感”呢?幼小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习惯,还可以先于学校教育。


(资料配图)


0~3岁的孩子,更需要“可被感受”、“可被体验”和“高密度重复”的方式来学习和建构“完成感”。于是我想到了吃饭——这件孩子生活中体验密度极高的事情:孩子是否吃完饭碗里所有的饭;孩子吃完饭后是否会清理面前的桌面;孩子饭后是否会把自己的碗筷放入水槽甚至参与洗碗……这些情况分别对应着:完成“核心工作”;“全部收尾”和“准备下一步”。这里指的当然不是那些小宝宝,但1岁的孩子就可以学习自己吃饭,在父母清理餐椅和洗碗的时候,试着让孩子看见,并重复告诉TA我们在做什么,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能力后,就可以逐渐参与进来。


再大一些的孩子(2-3岁),还可以让他们参与摆放碗筷,盛饭端饭等餐前的准备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决定饭量,确保吃完,清理桌面后把自己的碗筷放入水槽,最后擦嘴洗手。当这样的“流程”被重复,逐渐沉入潜意识中,形成“程序”,“完成感”就会稳固下来。千万别小看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点滴习惯:刷牙洗脸后擦干净洗手台;上完厕所自己冲水洗手;读完图书放回书架……


“吃饭绝不仅仅是为了营养,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得长远,更智慧地看待育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