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大峡谷中的民族--怒族

 廿氏春秋 2015-04-23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因其水深且黑,藏语称它为'那曲',即黑水河的意思。进入云南之后,当地人称之为'阿怒曰美',意思是怒族居住的河流,怒江因而得名。
  居住于怒江两岸的怒族,现约有2.77万人,属云南的土著民族。怒族没有文字,通晓傈僳语。直至20世纪50年代,怒族社会仍保留着原始公社的一些遗风……

 
 
  仙女节--母系氏族的遗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怒族人祭奠'仙女'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来历,传说起源于纪念怒族少女阿茸姑娘。这天,人们手拿束束盛开的杜鹃花,带上食物和酒,聚集于各自村落附近的'仙女洞'同祭'仙女',以求来年得到仙女的护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甚至男女的爱情遇到磨难,也求助于'仙女'排忧解难。'仙女'--阿茸姑娘已成为怒族人心目中'万物生灵的庇护神'。
  
  而今的'仙女节'已增加了许多欢乐的色彩。人们身着盛装,手持鲜花,尽情歌舞,为少男少女提供了谈情说爱的场所。仙女节同时也成了农贸物资交流会。
  '反弹琵琶'和'口弦传情'--用音乐传情的怒族婚恋: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符号和情感交流的载体。人世间的爱情表达,都是谈情说爱。然而,怒族青年在相恋的初期就不用语言,而是以清脆的琵琶'达变'的曲调和动听的口弦'拟力'的乐曲代之。

  怒族男子对某一个女子有意,总是用琵琶来传情;女子听到这样的曲调,也会以口弦对答。这种对答,不仅可以表达爱慕之情,流露心中的秘密,而且还可以提出疑问,进行答辩,甚至还可以共同商讨有关事宜。这样以曲代谈的恋爱方式,双方可以不说一句话,完全靠演奏曲调,但双方都能意会,直到情投意合为止。有的怒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完婚都没有讲过一句话,这在世界各族的婚姻中可算是奇迹了。

  男弹琵琶,女吹口弦,到了音乐中约定的婚期那一天,新郎请几个最相好的朋友,背上一捆柴、一罐酒,便踏上了娶亲的幸福之旅。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要做一顿最好的饭菜招待未来的女婿。婚后的第四天,男方家要杀一头猪、酿一罐酒,由新郎新娘带上回到新娘父母家,表示婚后对老人的第一次孝敬。然后,领着新娘返回自己的家中,至此,婚礼才算最后结束。


  溜索过江--怒江峡谷上的'桥':怒江号称'世界第二大峡谷'。历史上,沿江两岸之间人们的往来,靠的是惊险异常的藤篾吊桥和溜索。

  藤篾吊桥是由数根编结牢实的蔑绳,固定在两岸的木桩或大树上,篾绳间再用藤蔑缠绕编织为护网,脚下再以剖开的竹子铺垫而成。吊桥仅能容单人通行。

  在怒江上过渡最惊险绝伦的要数溜索。溜索是由数根藤篾缠绕起来的一根租绳,缚于江两岸的溜桩或大青树上。路人要过江,得将一副装有溜槽的溜梆扣于溜索上,再将溜梆上的绳子紧系在腰臀之间,然后再沿溜索向江对岸滑去。

  居住在怒江边的人们,男女老少世世代代都是这样往来于怒江两岸。过去,人们上路,除了背上的弯弓、背箩和腰间的砍刀外,还必须带上一副溜梆,溜梆是他们生活中必备的交通辅助工具。熟悉过溜的人在波浪滔滔的江面上飞身如燕,即使是骑马或赶牛的,也可以连人带牛马一次过溜。更有甚者,全家老小一起过溜,其惊险场面真让人叹为观止。近十多年来,怒江上陆续修建了公路桥,怒江上的溜索只是作为历史的一段记录而保留在那里,至今,在依江而建的福贡县和贡山县城旁,还保留着多条溜索,即使有人过溜也完全是当作一种探险的娱乐罢了。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