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中医】中医外治法浅说3

 大爱润康 2015-04-23

(二)作用于特定点(穴位)的外治疗法

1.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或脐疗法,是指将一定处方的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如糊、膏丸、丹、散、饼)外敷于脐部,外以胶布或膏药固定,或在药物上再给以某些物理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敷脐疗法起源早,应用广。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多处肚脐敷药疗法。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治疗霍乱“以盐内脐中灸之”。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用东壁土敷脐,以治脐疮流水不止。宋代许叔微《本事方》用葱白烘热敷脐上,治疗“阴毒腹痛,厥逆唇青挛缩,六脉欲绝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治疗水气满肿,以“大蒜、田螺、车前子等份,熬膏煎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数日即愈”。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将外治法分为上、中、下三焦之用,其中“中焦之病,以敷脐为主”,对上下焦之病,也可用敷脐而上下相应,并记载脐疗经验方剂达数十种之多。

祖国医学认为,脐为神阙穴,系经脉之要穴,具有温阳固脱、健运脾胃、调节脏腑阴阳的作用,为治疗肠风脱证、肠鸣腹泻、泻痢不止、脱肛等疾患的主穴或常用穴。因局部皮肤较薄,故吸收快,收效迅速,适应症广泛。敷脐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填敷在脐眼或脐部,由于脐与诸经相通,能使经气循行并交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故能使药气直趋病所,从而驱除病邪,促进机体康复。

敷脐疗法的临床适用范围广泛,近年来,在认识其作用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泄泻、习惯性便秘、腹痛矢气等;泌尿系统慢性肾炎水肿、尿潴留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哮证等;神经系统疾病如郁证、神经性头痛、面瘫;心血管系统心绞痛、高血压等;小儿疾病如消化不良(积滞、疳积)腹泻、腹胀、遗尿、尿频、盗汗、口疮、夜啼、疝气等;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过多、带下病、恶阻、产后尿潴留等;外科疾病如肠梗阻、皮肤瘙痒、银屑部、面部色斑等一系列疾病,均有较显著的疗效。

2、握药疗法

握药疗法又称敷掌心法,是指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患者握在手心,使之作用于劳宫穴而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依其药物剂型可分为丸握、包握、直握;根据临床需要又分单手握、两手握等

本疗法流传较久,主要取其发汗、消食、祛秽等作用。《证法准绳》、《肘后备急方》等医籍中均有记载。《理瀹骈文》认为“握物能发汗,治积聚及老人虚寒便秘,握药又称“下积”至今尚未推广。

按劳宫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乃心包经经气所溜之处,有行气活血,清心安神、镇静、镇痛、镇痉之功,可用治心痛、癫狂痫、口疮、口臭诸疾。药物作用于劳宫穴,取其发汗、消食而收效,加之手掌的温度和湿度,更促使药物的吸收。

临床上可用治伤寒无汗,阴毒腹痛、失眠、阴虚盗汗、手指麻木、催产下胞、手癣等病。

3、涂点疗法

涂点疗法,是涂法的一种,系将药膏或药液涂点在体表的某一点上,但又不加覆盖和包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清朝张璐《张氏医通》治疗冷哮,“用白芥子、甘遂、延胡、麝香研末,姜汁调涂百劳、肺俞、膏盲之穴”。吴尚先《理瀹骈文》治疗“久衄”,“用黄芩煎水,磨白薄涂山根穴。”治疗“五蒸,用八月一日收取的百草头上的露水点膏盲穴,名天灸。”湖南民间治呕吐不止,先用白酒调百草霜布包扎擦胸部,找出皮肤异点,针刺微出血,再用雄黄调点白酒点针眼上。另有白玉丹点痣法等。

涂点疗法实际上多数用药液(或膏)涂点在穴位上。因此,通过穴位的刺激和对药物的吸收、经络的运转,可用治许多疾病。另外,亦可治疗痣、雀斑和疣等(尤其是丝状疣)。

4、发泡疗法

发泡疗法,又称“天灸疗法”,是将某些刺激性强、能引起皮肤发泡作用的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敷在某一特定点或穴位上,使皮肤发泡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

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常用的发泡药物有斑蝥、大蒜、白芥子、鲜毛莨、巴豆、红娘子、蓖麻子、吴茱萸、甘遂等,一般选1—2种即可,敷在确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外以消毒纱布包扎固定。待起泡后,揭去敷药,将小泡用消毒纱布包好。

【临床应用】

发泡疗法既有针灸一样的治疗作用,又能祛邪外出,使气血流畅,经脉流通,故可用治多种常见疾病,如深部脓肿,类风湿性关节炎、疟疾、肝炎、头痛、黄疸、神经性皮炎、面神经麻痹,小儿消化不良等。

【注意事项】

①发泡药物多有腐蚀性和刺激性,或有较大的毒性,故发泡药物禁止口服乱敷,敷药后应立即包扎好,防止药物外溢和滑脱。

②发泡后,一般不必挑破,待自行愈合即可,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预防感染。水泡不慎擦破者,可用龙胆紫涂抹,发生感染者,可外涂外敷消炎药物。

③病情需要在原发泡处进行第二疗程时必须待发泡处皮肤愈合再进行。

5、药线疗法

药线疗法,又称“药捻疗法”,“纸捻疗法”,是用桑皮纸、丝绵纸或拷贝纸蘸药或裹药物后,插入病变部位,用以治疗痈疽疮疡等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可分为外蘸药物和内裹药物两种,目前临床上以外蘸药物为多。

【用法】

以丝绵纸或拷贝纸裁成阔狭长短适宜的纸条;分成1号线(纸条为18×2、4厘米、2号线(纸条为15×3、4厘米)、3号线(纸条为12×2、6厘米)、4号线(9×1、8厘米)、5号线(纸条为6、0×1、0厘米),拧成大小长短不一的药捻,或预先将白降丹、枯痔散等药物放在纸上,或用药捻蘸白薄汁调匀的升丹等药物,放于病变部位。

【临床应用】

本疗法通过纸捻的物理作用,将药末插入溃疡深处,引起脓腐外出;利用药线自动螺旋状拧纹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物而外出。临床上主治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淋巴结炎、急性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中耳炎、急性乳腺炎、化脓性骨髓炎以及骨关节核并发冷脓肿等。亦可用于直肠癌术后会****窦道形成,胆囊炎、胆管炎、阑尾炎术后创口不愈形成窦道者。

6、烧蚀疗法

烧蚀疗法,又称“点灼疗法”,是采用具有腐蚀性的药物点敷或点滴在病变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系点涂中专用于腐蚀病变部位者。

本疗法流传已久。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用黄酒浸石灰,约六七日,取汁频滴患处,治疗疣症。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用水调石灰一盅,以好糯米半插灰中,半露灰外,约十二小时,米变为水精状后,以针挑米点敷患处;或用石灰30克,再用桑灰酒汁熬膏,先将患处刺破,再以药膏点敷,以治疗疣痣瘤赘。

本疗法采用具有腐蚀性的药物直接点敷在病变部位上,从而使病变组织脱落,故临床上适用于皮肤上较小的疣痣、瘊瘤、鸡眼等赘生物。

7、枯痔疗法

枯痔疗法,是将腐蚀枯脱、燥湿收敛等作用的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如散、膏等),涂擦于痔核,使痔核产生凝固性坏死、萎缩、脱落而治愈痔疮的一种方法。

【使用方药】

枯痔散配剂:白矾60克,白砒60克、月砒6克,硫磺6克、雄黄6克,前四味共细末,装入砂罐中,,罐口用纸封闭,中间剪1.5×1.5厘米大的小孔。将砂罐置炭火上烤制,不久有黄烟自小孔冒出,待黄烟变为青烟,烟量减少,罐中响声均匀后,再从小孔中放入硫磺粉末,减小火量。待罐内声响消逝,青烟出尽后,撒火冷却,倒出置于阴凉处退尽火毒,约2个月后,研为细末。

枯痔操作方法:嘱患者先解大便,勿推回痔核。取侧卧胸膝位,局部常规消毒,用10毫升注射器和25号针头,将10%氯化钙溶液,1~3毫升注入痔核内,外以枯矾粉消毒棉花包裹,以丁字带固定。48小时后,痔核表面呈紫黑色,痔核中部和根部仍呈紫红色,以骨鉴将枯痔散0.1克-0.8克均匀地涂于痔核中部和根部,每天换药1-- 2次,用药量一般由小剂量开始(不少于0.1克),逐日增量(不超过0.8克),直至痔核枯黑为止(约需5--6次左右)。然后用适量枯矾粉撒布于痔核的坏死部分,以吸收痔核中的渗出液体,保持痔核的干枯坏死。1--2天后痔核全部干枯,用八二丹少许,涂于痔核坏死部分,同时用红油膏涂于痔核部,直至坏死组织全部脱清,再改用生肌膏,白玉膏外敷,直至疮口痊愈为止。整个疗程需3周。

【临床应用】

枯痔疗法适用于二、三期脱出内痔,或伴有直肠粘膜脱出的巨大内痔;痔核较多,不便采用结扎术的环形痔的治疗。尤其对嵌顿性内痔,或已呈坏死溃烂的内痔,以及伴有贫血的患者,更为适宜。

8.蜂螫疗法

蜂螫疗法又称蜂毒疗法,是利用蜜蜂螫刺,使蜂毒进入体内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本疗法是蛇毒、蜘蛛毒疗法发展而来。

【用法】

治疗前先用肥皂水清洗被螫部位,用无菌镊挟持蜂或捏住蜜蜂的腰腹部,将其尾部对准受螫部位,使螫入后,再用手指轻轻挤压其腹,以促进蜂毒尽量进入人体。每日三次,每次四下。

【临床应用】

使用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诸证,以防治风湿性关节炎效佳。

9、蜞针疗法

蜞针疗法是以蚂蜞(蚂蜞、水蛭)吸咂患处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流传已久。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治疗“赤白丹肿”,“以水蛭十余条,令咂病处,取皮皱肉白为效。冬月无蛭,地中掘取,暖水养之令动。先净人皮肤,以竹管盛蛭,合之须臾,咬咂血满自脱,更用饥者”,明代《薛己医案》治疗痈疽初起时,“先以笔管一条,入蚂蜞一条,管口对疮口,使蜞吸脓血。如其疮大,须臾换三、四条。因蜞头部有腺体,吸吮时分泌一种毒液,含有一种抗血凝物质,故而有效。

蜞针疗法主要用治疗疮疡痈疖,毒蛇咬伤、外伤瘀血肿痛等。

10、插药疗法

插药疗法,又称“枯痔钉疗法”,是用燥湿收敛,腐蚀拔毒药物组成“钉”状,插入痔核,使痔核干枯、坏死、脱落而痊愈,用于治疗内痔的一种外治疗法。

【操作方法】

首先配制好药钉。取红砒0.3克、明矾0.6克,共研细末,置于瓦罐内,或火烤制2--3小时。可见黑烟冒出,待黑烟消失出现白烟后,取下瓦罐冷却。用该化合物8份,朱砂2份,煮成糊状,混合调匀,搓成比火柴梗稍细些的铁钉状药链,一端尖一端平。长约32厘米,直径约0.1厘米,阴干后备用。

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内痔核,患处常规消毒,术后以左手食指,中指固定痔核,右手持枯痔钉、与肠壁呈45°。稍带旋转刺入痔核,深度约1--0.5厘米。用剪刀剪去痔表面的药钉,外露0.1--0.2厘米。插钉间距0.2--0.5厘米,从齿线上0.2厘米起插,每个痔核约插3--7条,一次总数不超过20条。插完药钉后,回纳痔核,外搽红油膏或黄连膏,外盖纱布。1周后检查,进行下一次治疗。一般5—6天后痔核即可萎缩。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专用治内痔。其指征是:

①质地柔软,痔面红色或青紫色的Ⅱ—Ⅲ期内痔。

②绞窄性内痔(痔核不能回纳,伴有肿胀疼痛者)。

③年老体弱,妊娠期妇女等因出血较多、而必须治疗的Ⅱ—Ⅲ期内痔。

————————————————————

订阅【古典中医】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