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谋略篇 . 孙子兵法之十三《用间篇》

 愚雅轩 2015-04-23


中华文化谋略篇 孙子兵法

第十三用间篇》

孙子兵法《用间篇》

用间篇

简介

   《孙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作者-孙子(生卒年不详),名武,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人。全文大致分为五部分:一、指出是否能不吝惜爵禄财物使用间谍,是一个对国家、对民众百姓、对战争胜败负责的重大原则问题,是衡量统军将领是否具有仁爱之心,是否懂得用人,是否配做国家辅佐,是否能成为战争胜利的主宰的重要尺度。二、分析要克敌制胜,关键在于能预知敌情,进而阐明用间的重要性。三、提出“五间“,并阐明其特点及作用。四、指出善于用间者是那些具有高超智慧和精细作风的人。五、突出强调“反间”的作用。

孙子兵法《用间篇》  

作者:孙武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莫亲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成为亲信了。赏莫厚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该得到丰富的奖赏了。事莫密于间:没有经间谍的事更应该保守机密了。间事未发:用间之事还没有开始进行。间与所告者皆死:间谍和告知用间之事的人都要处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孙子说:凡兴兵10万,千里征战,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全国上下动荡不安,民众服徭役,疲惫于道路,不能从事耕作的有70万家。战争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胜于一旦,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重用间谍,以致不能了解敌人情况而遭受失败,那就太“不仁”了。这样的将帅,不是军队的好将帅,不是国君的好助手;这样的国君,不是能打胜仗的好国君。英明的国君,良好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功地超出众人之上的,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事先了解敌情。而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去取得,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验证,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

 使用间谍有五种: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种间谍同时都使用起来,便敌人莫测高深而无从应付,这是神妙的道理,是国君制胜敌人的法宝。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所谓内间,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所谓死间,是指故意散布虚假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敌人上当后往往将其处死。所谓生间,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能活着回报敌情的。

 所以军队人事中,没有比间谍再亲信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事情没有比用间更机密的。不是才智过人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将帅也不能使用间谍;不是用心精细、手段巧妙的将帅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啊!真是无处不可使用问谍呀!用间的计谋尚未施行,就被泄露出去,间谍和知道机密的人都要处死。

 凡是要攻击的敌方军队,要攻的敌人城邑,要斩杀的敌方人员,必须预先了解那些守城将帅、左右亲信、掌管传达、通报的官员、负责守门的官吏以及门客幕僚的姓名,命令我方间谍一定要侦察清楚。

 必须搜索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的间谍,以便依据情况进行重金收买、优礼款待,要经过诱导交给任务,然后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从反间那里得知敌人情况之后,所以乡间、内间就可得以使用了。因从反间那里得知敌人情况,所以散布给死间的虚假情况就可以传给敌人。因从反间那里得知敌人情况,所以生间就可遵照预定的期限,回来报告敌情。五种间谍使用之事,国君都必须懂得,其中的关键在于会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从前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殷为官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极有智谋的人做间谍,一定能成就大的功业。这是用兵作战的重要一着,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情报而采取行动。

        原典解读孙子所说的“间”,即间谍,也称为情报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要获取敌方信息。

  信息在战争中非常重要,孙子强调作战要“知己知彼”,但是要想了解对手的情况,获取对方的信息,需要间谍人员去搜集情报。没有信息,将帅就什么都不了解,无法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和目标,又怎么能获得胜利呢?因此,一定要尽快了解敌方情况,从而抢占先机,掌握主动。

  一、 动而胜人,必取于人

  孙子认为,要想每次打仗都能战胜敌人,一定要了解敌人的情况,因此非常强调获得情报和使用情报人员的重要性。

  战争不是一件小事,一旦开打,耗费是非常巨大的,必须要以战胜敌人为目标。而事先获得准确可靠的情况,获得战略决策必需的信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战争的胜利,关系到战争巨大的耗费是否值得。孙子作为一位军事家,对战争有很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也有很鲜明的“慎战”和“全战”思想,反复强调要趋利避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情报还没有到关键的时刻,看起来毫无用处,一文不值;到了需要的时候,就是千金难求,但是往往为时已晚,从而导致成千上万的巨大损失。身为军队的指挥者和决策者,在行动之前,一定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包括那些暂时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的信息。总之,凡是对方的信息,掌握得越准确越好,越详细越好。

  但是,要想获取情报,是要付出代价的,有的时候这种代价可能是相当大的,比如说生命,因此,孙子特别强调要舍得对情报工作投资,要重视那些了解敌情的人,要重赏那些能够提供有价值情报的人。那些不肯花重金去犒赏情报人员的人,实在是因小失大,很难在战争中获胜。算个简单的账吧,发动一场战争,可能是“日费千金”、“内外骚动”、“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而奖赏一个间谍,充其量只是“爵禄百金”,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身为将帅,千万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算不清长远的大利,只顾着心疼一时付给间谍人员的小利,看不到为整个战争带来的大利。

  实际上,在古代作战中,是很重视求神占卜的,孙子在这里明确提出应该重“人”而不是重“神”,显示出他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也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必备的素质之一。

  另外,战略决策者必须要重视情报信息,同时也绝不能完全依赖于情报,被情报所淹没。这非常考验一个人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否具有准确的判断,从浩瀚的情报海洋中找出最有价值的东西的能力。

  二 、五间俱用

  孙子列举了五种“用间”的方式:“乡间”就是通过老乡来打听消息,也包括亲戚、朋友和各方面的熟人;“内间”就是利用对方的官吏为我方提供情报,这些官吏之所以能够为我所用,一是用金钱收买,二是通过其信仰或对其当局的不满报复情绪;“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一是抓起来后强迫其为我服务,二是暂时不动他,让他在没有觉察的时候为我方所用;“死间”就是那种冒死将假情报传给敌人的情报人员,战争中,为了使敌方受骗,有时不得不付出一些人的生命作为代价;“生间”就是一般的情报人员,这些人员虽说不一定非要以生命为代价获取情报,但处境也是相当危险的。

  间谍不仅要为自己搜集情报,同时也担负着欺骗敌人、误导敌人的任务,其本质也是一种战略对抗,只不过不像一般的作战那样刀光剑影,硝烟弥漫,但是其惨烈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真刀真枪的对抗。

  用间的形式虽然可以分成五种,但是其中的界限并不明显,很多时候,这五种用间方法都是交叉在一起的,使敌人难以察觉,防不胜防。“五间”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印证,有虚有实,有真有伪,有主有次,有的以害逼之,也有的以利诱之,总之,这里面充满了大智慧,运用得好的话简直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

  三 、亲、赏、密用间

  是一项非常机密的工作,从事间谍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同时,担当间谍的也都是一些特殊的人,对待他们要特殊看待:在感情上要特别亲近亲密;在奖励上要特别优厚,绝不能吝惜;在使用上要特别保密。重点是一个“密”字,不能泄露一丝一毫,不能有半点马虎大意,这不仅关系到间谍的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掌管和使用间谍的人,必须有超人的智慧,仁义的胸怀,善于分析的头脑,所谓“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孙子提醒我们,“间”是普遍存在的,无时不有,无处不有,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充当间谍的角色。因此,就更要重视间谍的保密工作,如果间谍活动还没有开始,消息就已经泄露出去,那么间谍和听到消息的人都有危险了。

  间谍的工作具有特殊性,里面也有不少的诀窍,比如说要想获得真实有价值的情报,必须进入到敌方决策者的身边,利用他身边各种各样的人去探听情况,这样的效果往往比想直接从敌方决策者口中得到消息要容易得多。

  四 、反间

  在五种“用间”方法中,孙子特别强调用“反间”。通过“反间”,可以充分利用“乡间”和“内间”,因为“反间”是从敌国派来的,在敌国境内有大量的亲人和官吏朋友可供利用;通过“反间”,可以积极配合“死间”,将假情报传给敌人,并使敌方深信不疑;通过“反间”,可使“生间”按时返回报告情况,因为“反间”可为“生间”提供非常有利的掩护条件。由此可见,“反间”

  由于其身份特殊,在“五间”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而要利用好“反间”,也有几条原则:首先是要“索”,就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敌方派过来的间谍,而且这些人很可能就潜伏在你的周围,搜索确认他们相当重要。其次是要“利”、“害”并用,一方面用金钱和高官收买他,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必要的威胁恐吓,因为任何人都有趋利而避害的本性。再次是要“导”,就是晓以大义,晓以利害,劝说这些人弃敌而奔我,这是最难的,如果成功了效果也是最好的。最后是要“厚”,就是要给这些人最优厚的待遇。这种待遇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而且体现在精神上,尤其体现在他们与主帅的关系上。有的人反身投靠于你,并不在于高官厚禄诱惑,而在于你对他的重视和尊重。

  间谍也有高低之分,一般的人是做不了高级间谍的,只有“上智”之人,才能担负起最重要的使命。伊挚和吕牙都曾在敌方的地盘上生活过很长时间,非常熟悉了解敌方的情况,所以才能帮助决策者取得胜利。

  总而言之,“用间”是一场信息战,智慧的较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战略家们“用间”必须要有大智大勇。

善用“反间计”的陈平 
 《楚汉争雄》谋士范增
 楚国名将钟离昧

战例一:陈平巧使反间计 

  公元前205,楚霸王项羽率兵围攻荥阳,汉军只有招架之功而毫无还手之力.汉王刘邦命令闭城固守,急召谋臣商议破敌之计。陈平献计:项羽手下的得力干将不外范增、钟离昧几个。大王如能不惜重金,贿赂利诱楚人,散布流言,离间项羽君臣关系,使他们互相猜疑,然后乘隙进攻,何愁楚军不破。刘邦闻言大喜,拨出黄金四万斤交由陈平实施反间计。陈平挑选若干自己的心腹小校,带足金钱,混入楚营收买间谍,使他们在楚军中散布谣言。不久,楚营中便到处流传谣言,说钟离昧功劳很大,却得不到封赏。钟离昧准备与汉王联手灭楚,然后瓜分楚地。项羽生性多疑,听到谣言后便起了疑心,从此不再找钟离昧商议大事。

  陈平见首战告捷,便又将离间目标对准范增。范增是项羽的智囊,项羽尊其为“亚父”,大小事情都找他商议。鸿门宴上,刘邦差一点栽在范增手上。这次荥阳之战,刘邦假意求和,又被范增识破,告诉项羽:“这是缓兵之计,刘邦意在拖延时间,等待韩信的救兵。必须加速攻城,消灭刘邦之后,再去剿灭韩信。”项羽听言猛攻荥阳,但一连几天都未能攻下。这时,刘邦又派使者来求和,愿意以荥阳为界,与楚东西分而治之。项羽虽不答应议和,却派了使者去汉营探听虚实。此一去,便为陈平提供了可乘之机。

  楚使向刘邦转达了项羽不肯议和的旨意后,被陈平接到馆舍,以诸侯之礼款待,设下了丰盛的筵席。尚未开席,陈平便向楚使打听范增的情况,而只字不提项羽。使者说:”我受项王之命出使,并非受亚父派遣。“陈平闻言,假装吃惊异常:“你原来是项王派来的!”说完扭头就走,并命人撤去筵席和服侍人员。楚使一人独坐馆舍,好久不见再有人来,直到日影西斜,才有人来送饭,却是粗茶淡饭,无一点荤腥不说,还有一阵臭味,连酒也是酸的。楚使气愤不已,便不告而别,径自返回楚营。受了一通窝囊气,楚使回营后,把这段经历添油加醋地向项羽做了汇报。无意之间,做了一回陈平的反间。性情暴躁多疑的项羽,听了使者的汇报,不禁勃然大怒,对范增产生了怀疑。

  此时,范增还蒙在鼓里,忠心耿耿为项羽出谋划策。见项羽几天攻城不力,便催促加紧攻城,并说:“现在刘邦兵困荥阳,是灭汉的天赐良机。如不从速决断,再次纵虎归山,后果将不堪设想。”项羽听范增指责,忍不住气上心头,便说:“你要我攻荥阳,我并非不想攻。只怕是荥阳尚未攻下,我的性命就早被你送掉了。”范增听后吃惊不小,心想项羽从未对自己说过这样难听的话,一定是近来听信了谣言,竟然怀疑起自己的忠心了。范增顿时觉得心寒意冷,便对项羽说:”现在天下大势已定,愿大王好自为之,千万不要中了敌人的奸计。我已年迈无用,请允许我告老还乡吧!“说完便头也不回走出去。随即,范增将项羽授给他的历阳侯印绶派人送还给项羽,草草收拾行装离楚营而去。可怜范增,本来就年老多病,又气郁于心,在回家途中便发病身亡。

  范增一死,项羽便如无头苍蝇一般,东碰西撞,争霸事业开始走下坡路,没几年就被刘邦逼得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

  陈平施行反间计,除掉了项羽的得力辅佐范增和钟离昧,使楚汉实力发生了重大转变,终于成就了刘邦统一中国的伟业。”用间“之微妙神奇,可见一斑。  

    在对敌作战中,随时注意捕捉和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使之互相猜疑,形成内乱,分崩离析,然后乘隙而攻之,这是战争中运用离间计的方法。 反间计,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

 
抗金英雄 岳飞 
被济南知府刘豫杀害的抗金将领关胜 
抗金英雄 岳飞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 刘豫 
 京剧《三盗令》中的刘豫
刘豫的伪齐政权钱币 大齐通宝 

历史战例二:岳飞反间废刘豫

    北宋末年,金军南下侵扰,迅速攻破汴京,俘虏钦徽二宗,占领北宋北方大片国土,但由于尚处于奴隶社会晚期的金国无法统治已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北宋国土,同时也为避免受到北方宋朝遗民起义的直接打击,金国通过在这些地区扶植了一些傀儡政权加以统治,伪齐政权便是其一。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济南知府刘豫杀害抗金将领关胜,投降了金人。建炎四年(1130)七月,金国在北宋原有的部分土地上建立起伪齐统治政权,刘豫在宗翰集团的扶植下被金太宗封为“大齐皇帝”。从此以后,刘豫多次配合金兵攻打宋军,成为南宋抗金的最大障碍,故而宋军需要司机除掉他。刘豫与金军将领粘罕(即完颜宗翰)过往甚密,引起金军右副帅金兀术(即完颜宗弼)的嫉恨。南宋军队将领岳飞决定利用金军这个矛盾,使用反间计铲除刘豫。

  话说南宋绍兴六年(1136)10月,金国再次南侵,刘豫率军30万协同金兀术合围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在一次战斗中,岳飞的部属抓获了一名金军的密探。岳飞决定借这位密探实施反间计。他命人把那位密探带上大堂,亲自进行审讯。他没有对其用刑,而是假装认错了人。密探带来后,岳飞一见面就问:“你不就是我军派到刘豫那里去的张斌吗?让你约定刘豫用计诱捉金兀术,你怎么迟迟不见回来?我后来又派人到刘豫那里去探问情况,刘豫已经答应以和金兀术共同进犯长江为诱饵,在清河将其活捉。你竟然一去没有消息,到现在却被人抓了回来,是何居心?还不快快从实招来!”金国密探怕被岳飞杀死,顺势假称自己就是张斌。岳飞于是就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同刘豫共谋活捉金兀术之计划,并且用蜡把信封好,交给了那个密探。还嘱咐他路上小心,一定要把信件安全送到刘豫手中,不得有失。金国密探表示要戴罪立功,希望大将军宽恕。

  这个密探自然快速跑回金国营地,并将岳飞写的那封信交给金兀术。金兀术见信后,对刘豫的嫉恨和怀疑更加深了。那时,正巧金国尚书省上书金熙宗,说刘豫“治国无状”。金熙宗下诏书斥责刘豫。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金王朝下令左副元帅完颜昌,右副元帅金兀术率军以南伐江南为名,进军汴京(今河南开封),把刘豫和他的儿子刘麟抓住,废掉了伪齐政权;在汴京设立行尚书台,治理河南、陕西地区。刘豫被充军到林潢(今内蒙西林县)。这样,岳飞不费自己的一兵一卒,就除掉了金国得力帮手刘豫,手段实在高妙,这不仅节省了作战的成本,而且也为打败金兀术扫清了障碍。

 
 抗清名将袁崇焕
皇太极攻打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上督率将士守城,用大炮猛轰后金军;
城外的明军援军也和城里内外夹击,把后金军赶跑了。 
宁远大捷 
袁崇焕关宁铁骑 
浮雕《宁远大捷》 
袁崇焕纪念园座落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崇焕东路《袁崇焕雕塑》 
爱新觉罗.皇太极 

战例三:皇太极用间杀袁崇焕

    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去以后,袁崇焕为了探听后金的动静,特地派使者到沈阳去吊丧。皇太极对袁崇焕窝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为后金刚打败仗,需要休整,再说也想试探一下明朝的态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还派使者到宁远去表示答谢。双方表面上缓和下来,背地里都在加紧准备下一步的战斗。

  到了第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明军。后金军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锦州城包围起来。袁崇焕料定皇太极的目标是宁远,决定自己留在宁远,派部将带领四千骑兵援救锦州。果然,援兵还没出发,皇太极已经分兵攻打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上督率将士守城,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城外的明军援军也和城里内外夹击,把后金军赶跑了。

  皇太极又把人马撤到锦州,但是锦州的明军守得严严实实,加上天气转暖,后金军士气低落。皇太极只好退兵。

  袁崇焕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可是,魏忠贤阉党却把功劳记在自己名下,反而责怪袁崇焕没有亲自救锦州是失职。袁崇焕知道魏忠贤有心跟他为难,只好辞职。

  公元1627年,昏庸的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崇祯是年号)。

  崇祯帝早就了解魏忠贤作恶多端,民愤太大。他一即位,就宣布了魏忠贤的罪状,把魏忠贤充军到凤阳。魏忠贤自己知道活不成,走到半路上自杀了。

  崇祯帝惩办了阉党,又给杨涟、左光斗等人平反了冤狱,很想振作一番。许多大臣请求把袁崇焕召回朝廷。崇祯帝接受了这个意见,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问他有什么计划。袁崇焕说:“只要给我指挥权,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五年,可以恢复辽东。”

  崇祯帝听了十分兴奋,给袁崇焕一口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军纪严明,士气振奋。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力,虚报军功,不服从袁崇焕的指挥。袁崇焕使用尚方剑,把毛文龙杀了。

  皇太极打了败仗,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作好一切准备,公元1629年十月,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这一着可出乎袁崇焕的意外。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到了北京,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别路明军,也陆续赶到,投入战斗。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

  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

  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皇太极用反间计除了对手袁崇焕,退兵回到盛京。打那以后,后金越来越强大。到了公元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改称满洲:又过了一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叫清。这就是清太宗。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用间篇》

孙子兵法系列之“用间篇” 

   《用间篇》是《孙子兵法》全书中的最后一篇,主要论述在战争活动中使用间谍以侦知、掌握敌情的重要性,以及间谍的种类划分、基本特点、使用方式等等。它是孙子从理论上对前人丰富的用间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中国古代用间思想体系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 

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孙子主张战争指导者必须做到“知彼知已”;而要“知彼”,即“知敌之情者”,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用间。孙子认为同战争的巨大耗费相比,用间实在是代价小而收效多的好办法,必须充分运用。 

  孙子认为,要成为胜利的主宰者,关键是看是否能“遍知”(全面了解敌情),是否能“先知”(预先掌握敌情),有没有真正做到“知彼知己”;而要“知彼”的关键,则在于“知敌之情实”,达到这一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巧妙使用间谍。在孙子的眼中,用间是投入较少而回报较多的合算买卖,具有战略全局的意义,“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够任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够建树大功。这是用兵上的关键步骤,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敌情来策划决定军事行动)。 

  用间有五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孙子将用间活动按其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划分为五种。 

  第一种叫做“因间”,又称作“乡间”,乡间,就是指利用敌方阵营中的同乡亲友关系打人敌人内部,探消息,搞情报。

    第二种为内间,即舍得花大本钱,罗致收买敌方的官员充当间谍,如战国时期秦国贿赂收买赵王宠臣郭开等人,借刀杀人除掉赵国名将李牧。

    第三种为反间,就是用乾坤大娜移的功夫,借力打人,设法使敌人的间谍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我方所利用,从而达到扰乱敌人视听,搜集各种情报的目的。

    第四种为死间,就是要心肠如同石头一样硬、血液如同冰水一样冷,“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故意散布一些虚假情报,以牺牲自己方面间谍的代价,诱使敌人上当受骗。
 
    第五种为生间,就是让自己的间谍在完成搜集情报的任务之后,能够巧妙脱身,平平安安返回大本营报告敌情。 

  用间原则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间谍活动既然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成败,而要做好用间工作,真正发挥用间的作用,关键的关键,又在于在用间的过程中严格保密,滴水不漏,“事莫密于间”,使得敌人根本无法了解我方用间的动态,掌握我方用间的规律。 

  正因为需要高度保密,所以间谍的人选,不能不是将帅的最亲近之心腹,使得为将者十分熟悉他们的性格、才能以及爱好,能够牢牢地加以掌控;而同时他们也甘心于服从军队的整体利益,不计个人的安危得失,矢志不渝地效忠于将帅本人,因此,用间的定位也就只能是“三军之事,莫亲于间”了。 

  由于间谍工作带有极大的风险性,随时随地有被捕乃至掉脑袋的可能性。为了鼓励人们解除后顾之优,心甘情愿去从事这个充满危险的行当,有必要在物质上为他们提供最优厚的补偿,以报答酬谢他们为国家、为军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于是乎,便有了“赏莫厚于间”这一原则的确立。 

  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在孙子看来,用间如同从事其他军事活动一样,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条件。这些素质与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圣智”、“仁义”和“微妙”。 

  只有聪明睿智的统帅,才会把用间当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来认真对待;也只有仁慈慷慨、素孚众望的统帅,才能赢得间谍的由衷信赖和热忱拥戴,愿意前仆后继,尽个人最大的努力去攫取敌方的情报。 

  孙子的用间思想,系统完整而又条分缕析,高明卓绝而又不乏可操作性,因此,后世兵家对此无不奉为圭臬。《经武要略》中说:“兵家之有采探,犹人身之有耳目也。耳目不具则为废人,采探不设则为废军。” 把间谍对军队的重要性,形象地比喻为人身体上的耳朵和眼睛。这类言辞在中国古代兵书战策中可谓是连篇累犊,比比皆是,说到底都是对孙子用间理论的衣钵相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