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高一(10)班的主题班会课——“礼”文化,作为听众能够在这样的课堂里听到如此轻松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内涵真的不容易,要知道这样的班会课的主角竟然都是这些十几岁的高一学生,而班主任则是这次班会课的导演。班主任的背后有年段长和其他老师的出谋划策和大力支持。 能够把“礼”这样一个沉甸甸的话题以一种生动活泼,甚至有些幽默的成分展现出来,不能不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不能不佩服班主任的胆略,也不得不感谢那些老师的集体的智慧。 一个主题班会的设计能够基于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量身定做,至少说明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情况,至少说明班主任能够很好地调控学生。本次主题班会分为几个部分:阐释“礼”的内涵;两名男生相声《礼——礼仪》;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礼仪——身边的规范》,四个小组分别派代表上台宣讲本组的讨论结果;安排本班礼仪之星上台宣讲《礼——规范》;班主任总结。整个设计相当精巧,合理,主题集中紧凑,活动形式多样,既有相声,又有演讲和讨论,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这堂班会课,的确呈现了这个班级人的团结的力量,也将他们对礼文化的深刻理解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呈现出来,让观摩的老师在欢声笑语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新型的班会课——国学进班会。 不过,事后,我在与班主任的沟通中获得了这样的信息,学生讨论自己找的那些关于礼的名言警句的时候竟然把老师事先安排的主讲人换了,因为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有更适合的人选,而这两个同学上台宣讲的时候,完全是根据自己在讨论的过程中所收集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述。我十分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女生说了这样一番话:礼仪是出于尊重,而尊重是源于内心,只有一个人是源于内心的尊重这种礼仪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一名高中生能够说出这番连很多成年人根本无法做到的道理,真的令人敬佩。 尊重源于内心。 在我们这个讲究现实的社会里,有多少人的确懂得所谓表面的礼仪,懂得用何种形式来应付各种场合,甚至有些人还是所谓的有点地位有点身份的人,按道理他们是那种懂得礼仪的重要性的人,按道理他们的日常行为也应该符合礼仪的规矩。不过,跟我们这些未成年人的高一学生进行对比,我们竟然发现这些成年人,这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对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对自己的下属都是一副看不起的神情,经常批评别人而且根本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与心理承受度;不懂得尊重别人再美丽的礼仪都是虚假的,这些人自然也不可能得到普通老百姓,自己的下属的尊重。 最近网上曝出了一条新闻:在厦门镇邦路,下雨天时一老人家不小心摩托车撞倒一女子,女子的iPhone 6 plus掉到地上屏幕碎了,女子让老人家赔,老人家说我知道撞到人赔钱是应该的,但真的没钱。女子扇了几巴掌,还让老人家跪在雨水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有没有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她这样的人对老人家这种态度不说没有关心,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连把对方是老人这个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都省略了。这种人还算是个人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