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MT】极简背后

 杏仁BOOK 2015-04-23

2014年12月,美国租车服务平台Uber又接下了一笔高达12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自2009年创立至今,Uber共完成了7轮融资,涉及资金27亿美元,估值也由2013年的182亿美元升至412亿美元。

但Uber的圈地速度更加惊人。5年时间里,已经进入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250多个城市。在过去12个月,Uber进入的城市数量增幅竟达600%。不少人质疑:Uber无非就是个车辆调度中心,再加上移动互联网元素,如此爆发凭什么?

轻体验背后的重算法

Uber最受投资人青睐的价值点,在于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出租车预约痛点:例如,等待时间过长、各种临时爽约、高峰段出租车供应不足、乘坐体验差、付款方式繁琐不便等等。UberP2P模式链接了乘客与司机两端,在GPS定位技术支持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挖掘,做到了最优化调度出租车资源,准确迅捷地响应需求。

Uber应用的用户端界面相当简洁,乘客的全流程标准操作过程仅为四步,体现在四张信息量并不大的界面上:首先是一张为确定接送出发点进行点击设定的地图界面。其次,Uber会计算出这次乘车的预估费用,如果你接受这个价格Uber就将安排司机前来。第三,通知已为你指派的车辆司机信息,同时有一张地图为你显示实时更新的用车当前距离和预计抵达用时。最后,抵达目的地时显示价格,并为本次体验满意度进行评级。

四个用户界面和使用流程看着简单,后台功夫却很深,算法正是Uber整个运营设计的核心。例如,当用户在地图上实时查看接他/她的出租车还有多远、预计用时多长时,精准计算非常重要。因为等待中的人们之所以不满,是因为与他/她的期望有差距。但也不能把预估时间故意拉长,这很可能令着急的用户放弃使用Uber。所以,准确是制胜关键。

与很多初创公司一样,使用GoogleAPI是非常经济的选择,起初Uber用的也是Google算法,但准确度并不令人满意,可能存在3.6倍左右的误差。这意味着电脑告诉你5分钟后就能坐上出租车,你却可能眼巴巴地等了15分钟车还没有来。Uber不能容忍这样的体验,果断放弃Google API,同时启动招募一个顶级科学家团队解决预计抵达时间的算法优化。

据说,包括了火箭研究科学家、计算神经科学家甚至核物理学家……最终,Uber在算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预计抵达时间的准确度比Google API算法高出了42.5%,平均时间精度比Google API精准186.3秒,也就是约3分钟之多。

3分钟可不是小事,想象一下:客户站在狂风暴雨的街头煎熬3分钟会是什么心情?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Uber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行驶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Uber致力于对预测时间算法做更多优化,令准确度接近完美。

巧用动态定价杠杆

2012年初,波士顿的Uber团队从既往供需数据中,发现了打车需求响应状况最差的一些时段。例如,周末凌晨1点左右,许多派对结束,人们等着出租车送他们回家,司机们却也大多收工了,大量需求无法得到响应。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杠杆则成为Uber调控供需的第二个利器。

Uber司机并非是雇佣制下的员工,而是独立个体的司机(受地方政策限制,Uber在中国需要通过与出租车运营公司合作才能将司机接入系统中)。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出租车运营公司,Uber更像是个交易平台——司机出售服务给乘客,供需双方在Uber平台上协商服务细则和价格,Uber从供方收入中抽取20%作为交易服务费。遇到需求旺盛而供应不足时,提高价格是标准手段。

铁血管控司机

Uber司机并不是享受快乐工作的人群,事实上,他们抱怨Uber就差没进行军事化管理了。对于如何管理司机,Uber的考评指标非常简单,只看拒载率和用户满意度评分,一旦不达标,惩罚手段相当严厉。

比如:每次用户发出需求,Uber会根据算法来选择最适合接单的司机,向其发出订单。此时司机并不知道出发地点和目的地,却不能选择拒载。因为Uber对拒载率有严格考核。一旦拒载率超过某一标准,该司机就面临暂停运营的惩罚。在中国,如果司机的接单率低于70%,当月的奖金就会泡汤了,如果低于30%,该司机就会被系统列入停用察看的状态。

不难看出,为了确保用户端的体验,Uber对司机的要求非常苛刻,该公司的管理基于这样的前提:每个司机都是理性状态下的经济人,都会为获得最佳收入而选择Uber用算法规划好的方案做出行动。相反,Uber不太能接受协商、变通、特例,条款也缺乏可选择的自由度,这体现了公司强硬的机器文化。

因而,当Google推出无人驾驶汽车时,Uber兴高采烈地采购了这些更为听话的机器,并肆无忌惮地称“未来司机们将会被一堆传感器和远程操控的智能机器所淘汰”。

在Uber的理念里,提供服务的司机很可能会被淘汰,而用户需求却永远不会消失,因而“明智”地选择了向后者倾斜。这样做的结果是,确实有一批持有不同价值观的司机远离了Uber,但更具适应性的群体选择留下,同时换来了用户更多的认同感。

如今,Uber的野心早已超出了既往出租车领域。在它看来,所有关于运输的供需交易都可能成为Uber的商机。业界高亢地传出“Uber for Everything”的期待:想给女朋友送个花?Uber替你送;感冒了家里没药?Uber帮你买;车库里整天闲着的私家车太浪费,把车卖掉吧,有Uber呢,这会更省钱。美好的未来就这样勾勒于Uber的理想国中,问题是,作为买单的你我,愿意相信吗?


来源:臻迪


强烈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