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五步拆解实验难点

 许愿真 2015-04-24

一个完整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对象、实验条件、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测量与记录、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实验结论等。整个实验过程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简约性和可行性原则等。可见,实验设计的内容繁杂,需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才能在实验与探究能力上有所突破。本难点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准确把握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1.实验目的的确认方法

1)根据题目信息,要求考生直接写出实验目的。此类试题难度较小,一般先找题目中含“探究(验证、证明或研究等)……”的字眼,或者题目提出的问题(或假设)等,然后进行语言修辞上的整理,使其读起来既符合语言逻辑,又符合生物学原理。如“甲型流感病毒正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常见的流感病毒都是RNA病毒,同时提出疑问:甲型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下面是该兴趣小组为探究甲型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而设计的实验步骤,请将其补充完整。实验目的是                    。”题目中含有“探究”字眼,也有“提出疑问”,因此很容易据此找到实验目的,即探究甲型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2)题目给出实验装置或实验现象等,然后据此推断出实验目的。一般情况下,实验目的中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自变量、因变量和二者的关系。自变量可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对比得出;因变量一般根据题目信息、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或由所学知识推理得出;另外,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实验而异,常用“促进”“抑制”“影响”等表示。

2.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变量,设计实验思路

实验目的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灵魂”,实验自变量、因变量或观察指标的确认,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结论的得出等都要围绕实验目的来进行。如果实验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则可判定出自变量为“有无光照”,因变量为“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可用有无氧气或淀粉的生成为观测指标。大致的思路是:两组相同植株分别给予光照和黑暗条件,检测到只有给予光照的植株生成了淀粉,进而验证了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的确认及作用

通俗地讲,实验原理就是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实验中相关实验试剂的选择依据(如鉴定脂肪酶属于蛋白质,需选用双缩脲试剂,依据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能发生紫色反应),主要步骤的设计依据等。因此,要熟知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各种试剂的选择依据及相应的生理过程,进而确认实验原理,或根据实验原理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

二、规范实验操作并正确选择实验方法

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

显微镜等各种仪器的规范使用、制作临时装片的规范操作、各种试剂的规范使用等,都直接影响着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而影响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如2010年江苏卷第26题第(5)小题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涉及的就是血球计数板、如何均匀取样的规范操作问题。

2.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找到一种巧妙的实验方法

教材中的很多经典实验,都得益于巧妙地选择实验方法,如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赫尔希和蔡斯也用此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等。

下面就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常用实验方法,做一简单的总结:

.有些试题需要根据实验设计要求,确定实验方法:如用最简捷的方法鉴定某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若是植物,则用自交法;若是动物或雌雄异株的植物,最好用测交法。

.检测某种物质的本质,一般用相应化学试剂进行检测,因此要熟悉吡罗红、甲基绿、健那绿染液、苏丹Ⅲ或Ⅳ染液、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二苯胺、碘液等试剂的使用及产生的现象。

.有些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观察到,需要借助其他观测指标。如检测是否进行光合作用,可测有无O2释放或CO2吸收或淀粉的生成;原子转移途径的研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检测细胞的活性,可用呼吸作用耗氧量、CO2产生量或产热量衡量,植物细胞还可用有无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来检测。

.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O2,可通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②减少O2,可将容器密封或将水煮沸再覆以油膜;③调节CO2含量,可用NaOH溶液和NaHCO3溶液;④除去植物体中原有淀粉,可将植物置于黑暗环境中“饥饿”处理;⑤提取细胞器,可用细胞匀浆差速离心法;⑥确定某种激素的功能可用饲喂法、切除注射法、阉割移植法、切除口服法等。

熟知一些科学的实验手段和方法,有助于考生快速、准确地作答。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方法的归纳总结,以提高实验与探究能力。

三、科学选材并控制变量

1.科学选材的意义和依据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复杂多样,因此揭示一些生理现象或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恩格尔曼选水绵进行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孟德尔选豌豆做遗传实验揭示了遗传规律,摩尔根选果蝇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格里菲思选肺炎双球菌揭示了转化因子等,这些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选材巧妙、科学。可见,科学的选材有利于彰显结果、现象,并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实验的选材是受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制约的。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目的是鉴定生物组织中存在还原糖,因而,应选含还原糖高的材料(甘蔗、甜菜不太合适)。鉴定的原理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所选材料最好是白色或浅色(不能选西瓜瓤、西红柿)。

2.严格控制变量是实验设计成功的关键

实验设计的“变量”有三种: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中的“单一变量”就是指自变量。因变量是指实验中由自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这两个变量一般都隐藏在实验目的中,可以根据实验目的来分析确认。

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额外变量有差异。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在实验设计时,无关变量应控制为“相同且适宜”,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四、准确描述实验步骤

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验步骤的关联性和实验操作的程序性,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特别是关键环节。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应该是“先保温,后混合”。具体来讲,就是先将酶溶液和底物分别保温在对应的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将具有相同温度的酶溶液和底物混合,再保温一段时间。如果操作顺序颠倒,变为“先混合,后保温”则不科学。因为混合时酶溶液和底物的温度都接近室温,混合后保持在某温度下,如 0 ,在逐渐降温的过程中,酶会催化一部分底物分解,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实验步骤应该用生物学术语进行准确、规范地描述,以免表达不清或引起歧义。

常见的实验步骤设计顺序是:分组编号→分组施加实验条件→放置(或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同时注意各步骤需掌握的细节:

①分组编号时需遵循“相同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即除单一变量外,其他变量必须相同(如药品的量等一定要相同)。

②施加实验条件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添加试剂时,对照组须添加等量的蒸馏水(有的须添加等量的该生物的等渗溶液),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增强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③如果实验现象能直接观察到,则直接记录现象;如果不能直接观察到,一定要借助实验器材或试剂(如热量产生的多少,常用到温度计;气体产生的多少,常用有色液滴的移动位置指示等)

五、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实验的最后,一定要弄清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区别:实验结果是一种实验现象,是实验者直接或借助仪器、试剂观察到的现象,而实验结论是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后得出来的,紧扣实验目的。因此,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问的是实验结果还是实验结论,二者不可混淆。如在验证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实验中,在脂肪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实验现象(或结果)为“溶液呈现紫色”,而得出的实验结论应为“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实验结论刚好紧扣实验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