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巷——孝巷

 闻歌起舞255 2015-04-24

 

 

罗源孝巷,因宋代孝子林戆孙宅位于巷内而得名孝巷

孝巷位于罗源县旧城垣的南城墙边,紧邻南门和南护城河,北靠中溪(旧内河),为罗源县城关规模最大,聚集古民居数量最多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一、孝巷名人

1、罗川孝子之林戆孙

据《闽都记》记载,林戆孙,字达叟,福建省福州市罗源人。少孤,事母笃孝。时邑有山寇,戆孙负母以逃,采拾为养,备历险艰。寇定归家,市薪自给,而供奉必极滋味。乡人名其居曰:孝巷 宋端平二年(1235),林戆孙以“特奏名”登进士第。

2、罗川英烈之陈曾远

《新修罗源县志》卷十九人物志忠节载:陈曾远,字奎聚。明季国学生。家巨富。国(清)朝鼎革,曾远不改明冠服,下狱就刑,吟曰:“王业三秋尽,君恩不死酬。忘家非已计,报国岂人尤!”

现位于孝巷  号保护较为完整的古民居“聚星堂”,是陈曾远后裔住宅。

3、中草药师林皇澡

林皇澡(1726-1795年),孝巷人,潜心于疔疮、无名肿毒诊治技术,采用中草药配制膏药,敷贴患处,对消炎化瘀疗效独特。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罗源城关十字街开设“林皇藻膏药店”,县内外享有盛名,至今后裔还在传承秘方。

4、倾心育贤吴型山

吴型山(生卒年不详),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屡请不仕,在罗川书院任教,倾心育贤,且热心公益事业。清道光九年总理《新修罗源县志》修纂。

 

二、孝巷区域衍变

孝巷区域城区形成于唐,五代闽龙启元年(后唐长兴四年,西元933年)初设永贞县,县署位于孝巷附近的水陆寺一带。宋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改名永昌县,翌年以境内罗江(今罗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更名罗源县。县署仍在孝巷。庆历八年(西元1048年)因本处地势较低,易遭水患,县署迁往凤山南侧。

孝巷古建筑群主体沿着孝巷路两侧展开,孝巷路仍保持着福州地区古代城镇街道的特点,路面狭窄,不能通车,两侧建筑密集。孝巷一带仍留有罗源内河网的残迹。区域内建筑有:

罗源县署公廨:设在孝巷附近的水陆寺一带,后因水患而迁往凤山南侧的县署今址。

罗源右哨千总署:清设。

罗源崇福宫:建于明,祀陈靖姑,故也称临水宫。民国时被改成中山堂,50年代后成为民居。

三、孝巷古迹

 

1、孝巷井(可井)

孝巷井,是罗源城内七星井之一,因路井相交,形如“可”字,故俗呼可井。建于宋天禧五年(1021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复开,后填塞。道光七年(1827年)又疏浚。今以石掩之,闲置不用。但仍可备消防用。

2、中溪桥

旧名“上桥”,在孝巷中溪头。宋元祐丙寅(1086)造(《新修罗源县志》卷九津梁志)。旁有石刻“唵、哞、呢、、哩、吽、口發、吒。”

3、崇福宫

根据《道光新修罗源县志》原文载:崇福宫在孝巷城边,明时建。相传神姓陈名靖姑,闽县下渡陈昌女,由巫而神,乡人祀之。宋淳祐间封夫人,赐额顺懿,左祀林夫人,右祀李夫人。附近居民口述与此类似,即为祭祀陈靖姑的临水宫。

民国22年(1933年),崇福宫辟为罗源戏院,将旧戏台按当时舞台标准进行改造。抗日战争期间改称中山纪念堂,城关地区凡集会、公演戏剧、放映电影皆在此举行,来罗戏班常在此演出。至少在1950年代仍被称为中山堂。该建筑目前已为民宅,戏台已无存。

4、水陆寺

 

水陆寺是罗源古城垣范围内现存唯一的佛寺。五代周显德四年(西元957年)僧正友始建。北宋庆历八年(西元1048)后,县治从寺北迁往北门今址,县治旧址拓之为寺。明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改为公馆;成化三年(西元1467年)僧圆亮募建佛殿及法堂,后圮;弘治十七年(西元1504年)护印僧明殷募建后厅3间,又圮;嘉靖十三年(西元1534年)重建;万历十八年(西元1590年)改后厅为文昌祠。清康熙间(西元16621722年)又改祠为永贞义学,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改为罗川书院,移寺门于东向,留后殿为寺。道光七年(西元1827年)僧坤玉募缘重建。

5、古民居

◆聚星堂,位于孝巷路47号,为一座三进清代民居,带门头房,前后共有两个天井,主厅堂穿斗式梁架。曾有一古联,“堂列五星文光奕耀,门排三戟武卫森严”。

◆“树德务滋”宅位于罗源城关南城墙附近的孝巷,后门在孝巷,从建筑形态判断为民国所建。第二进厅堂两侧有马鞍形封火墙。第三进建筑为一座二层阁楼,阁楼一层正中辟为厅堂,直通后门。后门为拱券门,通往孝巷,门上方面向孝巷一侧书有“树德务滋”四字,其内侧书有“勤俭治生”四字。孝巷一侧立面墙体呈“凹”字形,拱门上方墙体只至一层,而两侧墙体二层高,顶上均为屋檐覆盖。该宅内部近年经过较严重的加建和改造,对原貌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石鼓里,位于孝巷16号,为三进明清民居。

◆立雪堂,位于孝巷 号,明清民居,为游氏住宅。

◆阮厝厅,位于孝巷26号,明清民居。

◆吴厝里,明清代民居。

吴氏“启贤堂”(罗川掌故p44

6、古城垣(始建明朝,现存一段)

 

7、土地庙(始建时间不详)

 

四、孝巷传统老字号

 

1、王记肉燕老字号

纯手工工制精字号:肉燕、肉条、肉松。原为王大富“王聚记清水肉燕”,1958年,作为罗源食品代表参加福州市食品公司组织的肉燕制作比赛拨得头筹,被冠以“水仙”品牌,直销港澳及东南亚,成为罗源创汇产品之一。

2、金蛋肉松加工寓

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凤山镇孝巷路81号

3糕饼店

罗源县城关孝巷路16

 罗源县凤山诗社

孝·道一唱(58首)

黄士乾(3)

孝心是本传家宝,道德为绳处世经。

孝廉笃守家声远,道义弘扬国运昌。

孝廉典范千年颂,道义文章万古扬。

 

谢飞峰(4)

孝心岂止三餐奉,道义难能千载传。

孝子厅中娱父母,道人坛上重衣冠。

孝循故事拘泥古,道秉先王再创新。

孝不敢言惟顺也,道无定法总存之。

 

宁阳生(1)

孝心待母亲尝药,道义为民自建功。

 

黄士演(5)

孝不恭行非好友,道能相契属知交。

孝关人本衡卑尚,道合天心贯古今。

孝必齐家承古尚,道关兴国贵中庸。

孝坊彰范扬清化,道碣流芳读善风。

孝亲路远频通电,道歉心诚几叩门。

 

陈学铃(4首)

孝心怀念双亲惠,道德长存一国兴。

孝顺传家无价宝,道行修炼一身功。

孝慈博爱常行善,道艺深藏此技长。

孝经常读家兴旺,道艺勤磨体会深。

 

林伟国(4)

孝感还须多探问,道明更要慎言行。

孝曾未报母先逝,道却常怀梦里思。

孝行天下慈于始,道统世间德在先。

道德长施兴古国,孝慈远播立新风。

 

林明亮(6)

道能通达朋交喜,孝若不知父母嗔。

孝晋三分方避恶,道高一丈总生魔。

孝子仁怀乡里颂,道人正气鬼神惊。

孝献真心宜自勉,道行正义莫忽悠。

孝敬有方臧易得,道行不义祸将来。

孝尽平生诠妙谛,道修三界觅真源。

 

张兆东(3首)

孝至性慈经苦难,道深学博反谦虚。

孝必言行皆并致,道无规矩岂相传。

孝行自古贵无价,道义如今值几钱。

 

阮为玑(4)

孝行天下亲情暖,道播众生恩义深。

孝诚忠智明常理,道合志同建伟功。

孝子推恩尝福果,道明尽义亮高风。

孝义为先尊父辈,道经是本睦乡邻。

 

阮华杰(4)

孝行天下情温暖,道法自然理峭寒。

孝义随缘存万古,道儒立世各千秋。

孝无深浅心何在,道有高低肚自明。

孝廉故事传千里,道德新风遍九州。

 

林书宝(2)

孝义无声千古颂,道家片语万年传。

孝心常绕双亲爱,道德难成一日功。

 

黄再青(2)

孝关德育宜从幼,道合天怀每问心。

孝风普化书宣教,道法超然墨有神。

 

徐新文(5)

孝亲联句千秋颂,道友悬壶四海行。

孝心身带情千种,道笔口传求万端。

孝义温心清夜梦,道情软语白头吟。

孝心映月修身客,道性迷人骗世徙。

孝老敬贤心上语,道长谈教俗中言。

 

杨锵(10)

孝因簾应良心理,道可浑成德化篇。

孝挂嘴边多作秀,道开色外尚知真。

孝过度剖膛引绝,道封建守节镌芳。

孝子石前思古训,道山路口顿仙篇。

孝感动天尧立舜,道惟善水老传谁。

孝已动天沿上善,道能益智证无为。

孝孺十族连天祸,道子五牛传世珍。

孝品无阶今续古,道缘五斗古传今。

孝兴德化延伦理,道恶改刑殃纪纲。

 传说

孝巷巷名与井名的由来

南宋时,西隅里中溪头有一书生名叫林戆孙,父亲早丧,家贫好学,夜间苦读经史,日间上梅峰砍柴,奉养母亲。因此乡里人都叫他“林孝子”。有一年发生战乱,戆孙负母上梅峰紫霄岩下避祸。一日,倦极枕石假寐,朦胧中梦见两位美貌而容仪端庄的少女,邀他进屋,谈论诗文。并告诉林戆孙自己是五代时石元帅的二位女儿,长名月华,次名雪英,石元帅夫妇相继去世,遗下姐妹二人相依为命。她们不但长得姿容出众,而且精通诗文,因其才貌惊人而遭“山贼”虏掠。行至福源山俗称“布袋漈”潭前,月华说:“我们宁死而已,决不受辱!”姐妹二人纵身跳入潭而没。之后,姐月华口占一律,云:“世乱年荒起盗兵,纷纷蝼蚁尚逃生。妾身不幸遭俘虏,雨涕何时积恨平。百尺潺湲探禹穴,寸心皎洁付陶泓。皇天不泯坚贞女,召拜云附浪得名。”妹雪英接着吟道:“昔日繁华若转蓬,千玑万琲总成空。肉芝胜比莲花鲜,甘露何如竹叶浓。物外烟霞随处得,世间风雨任牢笼。知君已有曾参道,暂与寻常一径通。”

吟毕,对戆孙说道:“吾石氏二女,遭难而死,上帝怜悯我们姐妹贞烈,敕为‘水火二部真妃’,封此岩为‘紫霄岩’,命我们主管。先生是位孝子,早已闻名于乡里。现今虽然贫困,不久定当富贵。”说完,送他出门,戆孙醒来,睁眼四望,人屋俱无,知是梦幻。但因迷信,渴望遇“仙”,助他早日高中。于是将二女所吟之诗抄录下来。到了明朝被闵文振收录《涉异志》一书,流传至今。·

宋端平二年(1235),林戆孙以“特奏名”登进士第。他的住所的街道被县人命名为“孝巷”,巷东三叉街处的方形石栏水井,是宋代城内“七星井”之一,名为“孝巷井”;井与路的布局犹如“可”字形,故俗呼“可井”。

 

 

 

孝巷和孝子石

张兆浩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罗源县有两个地方,都留下孝子的故事,有一个遗迹还在。

过去在罗源县西隅里中溪头有个读书人名林戆孙,早年失怙,家贫但潜心向学,夜间苦读经史,白天上梅峰砍柴,以奉养母亲,通城人都叫他林孝子。一年山寇作乱,戆孙背上母亲到梅峰紫霄岩下躲避战乱。一日,枕石假寐,梦见两位端庄少女,邀他进屋,评诗论文。姐月华口占一律,云:世乱年荒起盗兵,纷纷蝼蚁尚逃生。妾身不幸遭俘虏,雨涕何时积恨平……”妹雪英接着吟:昔日繁华若转蓬,千玑万琲总成空……知君已有曾参道,暂与寻常一径通。吟毕,对戆孙说道:我们是石氏二女,遭难而死,蒙玉皇大帝怜悯我俩贞烈,敕为水火二部真妃,封此岩为紫霄岩,命我们主管。先生是位孝子,早已闻名遐迩。现今虽贫困,不久自当富贵。说完,送他出门。戆孙梦觉,环视四方,人屋俱无,知是梦幻。但美丽的梦境使他信心倍增。兵乱结束,母子返家,家余四壁,风雨飘摇,母亲受寒,又加高龄(80余岁),病情日笃。戆孙号泣于天九日夜。夜出采薪,听到空中有天语:赐寿一纪。后来母亲果然病愈。戆孙一面加紧攻读,一面肩薪供奉,母子生活倒也其乐融融。宋端平二年(1235年),林戆孙以特奏名登进士第。他所住的街道被命名为孝巷。文化革命时这条小巷被改为革命路,文革后恢复旧地名。至今林戆孙故居遗址附近的中溪水,还在缓缓长流。

另外一个孝子名叫李盛山,也跟林戆孙有同样不幸的遭遇,少年时失去父亲,家贫如洗,也靠砍柴卖钱赡养母亲弟妹。每餐吃饭时都不敢在母亲前先吃。父亲健在时,因欠人债,别人来家逼债,盛山总说:希望不要辱骂我的父亲,容我定个时间必定尽力偿还。县志记载他:家居不妄嬉笑,闻人谈忠孝节烈,辄悲歌慷慨。

有一年母亲忽患重病,他四处求医,但均不见效。也许是庸医说的吧,必须要用亲人的肝脏和药同煎,药物才能凸显药力。李盛山毫不踌躇,在衣袖里藏了一把尖刀,瞒着母亲和弟妹,出门几步,四顾无人,向天默祷,用刀剖开胸膛,但没能达到肝部,再忍受剧痛向下开挖终于触及,割下肝脏一片,转念一想,怕不够,又切一片。他掩住鲜血淋漓的腹部,回屋,呼唤妹妹说:用这东西和药煎好给母亲喝下!还到房中探视母亲,见没有什么动静。因肝痛难以支持,要呼叫,又怕被母亲发觉,强撑着将床铺移到离母亲卧铺稍远的地方,昏睡而去。过三天,母亲的病居然痊愈。但李盛山却撒手人寰。临死时嘱咐他的堂兄说:我死了你就用旧草席裹了,埋掉吧。还拜托你将我家的田中稻谷卖了去买棺材一副,如果以后我母亲病故,就用它收殓。李盛山死时年仅27岁,还没娶媳妇。盛山孝行传播全县,县令邢文明奏报省里,巡抚又上疏朝廷请求表彰。雍正皇帝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表了态。他说:我继承祖宗世祖、圣祖的遗教临御天下,视人命为重,不可以愚昧误戕自己。孝道虽为至弘,但不可以毁伤才是正道。你们主管官员未尝用圣贤的道理与国家爱养的原则给他们做好教育工作,致使愚夫愚妇为救亲人而捐躯,殉夫而殒命。但现在既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如果不给予旌表,又无法彰显他们的苦志。雍正还相当动情地说:父母爱子,无所不至,若因己病而致其子割肝刲股以充饮馔,和汤药,纵其子无恙,父母未有不惊忧恻怛惨惕而不安者。况因此而伤生,岂父母所忍闻乎?最后他要求做这等事情都要合乎圣人的中庸之道,李盛山还是于常格之外,特例旌表吧。后来就在县城的西门外立了牌坊,很可惜1966年被超强台风刮倒。幸好孝子割肝的乌石岩(即孝子石)还在,静立大道之旁。

皇帝一言九鼎,但在野的读书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黄铨同意圣旨,作了一首诗:孝子盛山名际隆,母氏郑荣辉其翁。翁死母在幼弟幼,悬罄一室凄秋风。樵山捞海供母食,孝子瘦绝弟腹充。一朝母病医曰死,昏夜抽刀啼向空。乌石岩,何巍巍。剖开肝,肝倒垂。一割犹嫌少,再割持作糜。子肝母所遗,还以供母母甘之,母甘子死天实为。圣主哀其志,绰楔兀当逵。纷纷世上多男儿,货财私妻子,母病无由知。过孝子之居掉头曰:彼愚孝噫!黄铨的诗情感复杂,既赞扬李盛山的勇气和孝顺,也批评他的愚昧,又给偏心单爱妻子,不顾父母的男人顺手一击。

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薛锡熊却大不以为然,他在羁旅台湾时写了21首绝句,其一就高声赞赏李盛山的行为。诗这么写:乌石山边住几年,过闾21首绝句,其一就高声赞赏李盛山的行为。诗这么写:乌石山边住几年,过闾必式此间贤。谁言愚孝非纯孝,名在闽书第一篇。他把李的孝行抬举得很高,可称全省之最。其词溢美,其心蒙昧。

封建社会十分倡导孝悌之道,有二十四孝之说。但二十四孝中有相当部分是愚孝,如吴猛因穷没有蚊帐,就整夜坐在父亲的床边,让蚊阵包围,吮吸己血,以使其父安寝;又如王祥卧冰求鲤,用赤身融解坚冰,让鱼儿跃出水面;还有郭巨埋儿,郭怕粮食不够吃,饿了母亲,就将亲生的儿子埋掉等。我看吴猛第二天会全身起红泡,久了还会皮肤糜烂,医药费也不懂哪里报销;王祥一个弱书生,如果不患重感冒,发高烧,那才怪;而郭巨更是残忍至极,岂可为父?所以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狠狠地批了这丧失人性的愚孝之举。

孝,作为中华伦理,它有积极的一面,如今我们还在提倡,但我们绝不赞赏李盛山、郭巨式的愚蠢之孝。

最后还要回过头来批评当今的年轻人。有一次我路过孝巷,听一老人给孙子讲林戆孙的故事,孙子竟然这么说:爷爷,你是过时人了。什么叫孝子,你说的不对。孝子嘛,就是要孝顺儿子,这是旧词新解!真有创新意识,不愧时代新锐!难怪现在有那么多的啃老族,可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