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生活中需要文学“慢餐”

 庸庸学馆 2015-04-24

阅读生活中需要文学“慢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杜浩

小说《傅科摆》是翁贝托·埃科在完成《玫瑰的名字》之后花了8年时间写成的巨著,自1988年问世以来,便成为世界公认的挑战阅读极限的又一部“天书”。书中将学术和虚构共冶一炉,弥漫着神秘主义和哲学的色彩。即便是在它的“原产地”意大利,《傅科摆》也被喻为“钢铁之书”,在世界上被公认是非常“难读”的。

尽管如此,此书却不乏读者,甚至痴迷者,当然,这其中有赞扬的声音,同时也伴有批评的声音。对此,《傅科摆》的译者说:“书出版后,许多读者从四面八方发来了质疑、商榷和勘误,这本书是个慢餐,不是快餐,如果不认真读,是挑不出毛病来的。有人读,而且还不少,说明现在的年轻人不全是读快餐书的,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我高兴的了。”

《傅科摆》为什么被叫做“慢餐”?作者翁贝托·埃科的家乡在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大区,这里正是世界上倡导的著名“慢餐运动”的起源地。文化环境、时代氛围和精神趣味,或许决定了这部书为什么那么“难啃”!

其次,《傅科摆》的阅读过程,是一个“细嚼慢咽”的过程。你必须要做笔记,甚至查工具书。读前20页读不进去,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等你读进去后,就欲罢不能,天天有个东西牵挂着,就像爱丽丝掉进树洞里。该书译者说他的阅读感受是:译完《傅科摆》后,他还在不断重读原文。有时候,一句话可以琢磨一天。“有的书你一看就懂,但是看过就忘,而有的书你要像嚼橄榄一样去嚼,带着脑袋去读。这是一种享受。”

由于不少读者对《傅科摆》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是“难”和读起来的“慢”,我不禁想到,英国作家罗斯金曾说过:“读书是一种人类高级智慧的探求,需要付出千辛万苦。当你打开一本好书之前,你必须对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自己能否像那澳大利亚的采掘工一样吃苦?我的锄头铁铲是否有用?我的思想是否准备充分?如果再把这比喻打下去,那么你所探求的金子便是那作者的思想,他的文句便是你为了寻金所必须捣碎和冶炼的矿石,你的丁字镐便是你自己的辛苦、聪明与知识;你的熔炉便是你那探索事物的心智。离了这些工具和你那炉火,你休想去弄懂一位作家的意思;实际上你的一套刀具得利而再利,精而再精,你的一番冶炼也得辛苦耐心之至,才有可能挣得一粒黄金。”这样的阅读品质,阅读的探索意志,正是我们阅读《傅科摆》这部“天书”、“难书”时,所需要的一种阅读状态。

的确,凡读书者,在阅读生活中,既有轻松易读的书籍,又有艰深繁难的书籍。尤其是在当下我们的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方式,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这种读书的选择,便越发显得可贵。(杜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