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城人文读本(草案)第四编 母贤子圣教化功

 雨中笠翁 2015-04-24
邹城人文读本(草案)第四编 母贤子圣教化功

 












 
 
 
 

第四编 母贤子圣教化功
雨中笠翁图书馆


 
一、三迁教子——孟母
【生平简介】
孟母(?~前317),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逝世后葬于孟母林(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北二十里马鞍山麓),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历代都有石刻颂扬她的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并建有孟母祠。
 
 
孟母赞
班昭
孟子之母,教化别分①。处子择义③,使从大伦。予学
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③,为当世冠。
【作者简介】
班昭(约49~约l20),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
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女,史学家、《汉
书》作者班固及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之妹。以其夫为曹世
叔,被称为曹大家。曾整理、续撰《汉书》的八表及《天文
志》。和帝时常出入宫廷,担任后妃的教。师。著有《东征
赋》、《女诫》七篇等。
【注释】
①教化:《史记·三王世家》:“蓬生麻中,不扶自
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这里
取此意,比喻环境影响。'
②处:上声,此作安排解。义:行之宜日义。这句指择
邻而处之事。
③遂:于是。
 
孟母赞
(晋)左贵嫔
邹母善导①,三迁遗教。邻止库序2,俎豆是效。断机.
激子,广以坟奥③。聪远知礼,敷述圣道④。
【作者简介】
左贵嫔(?~300),西晋女辞赋家。名芬,字兰芝。齐
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人。晋武帝的妃嫔。为中国古代
著名才女之一。曾作《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的左思,是她的
哥哥。左芬貌陋,不甚得宠。但少好学,善作文。皇帝重其
辞藻,每得各地或外国贡献的方物珍宝,常命她作赋称扬
之。今存诗、赋、颂、赞等作品二十余篇,除答兄诗书外,
均为应诏之作。
【注释】
①邹母:孟母。这是古时候以地望代姓氏的一种说法。
孟子邹人,故称。
②庠序:中国古代乡校叫庠序。《孟子·滕文公上》t
“设为庠序学校以敦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⑧坟奥:渊深奥妙的古代典籍。
④敷述:详细的论列、陈述。
 

 
孟母断机教子图   清·康涛
 
1、康涛:《孟母断机教子图》
——形象生动 立意鲜明
 
 
 
孟母教子图局部
 
一生布衣的康涛,可以说是清代一位隐逸之士。他远离官场,不求功名,潜心研究着自己钟情的艺术。他善山水、花鸟,尤精仕女,姿态静逸,可在能妙之间。他还工书法,年70时精力依然旺盛,能写蝇头小楷。
 
  此幅康涛的《孟母断机教子图》,为绢本,设色,纵88.4厘米,横31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右上方有作者以楷书题述了《列女传》中孟母三迁择邻断杼教子的内容。这个故事说的是,孟子少时父丧,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痛哭,孟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于是,迁近于屠,孟子又学买卖宰杀之事,孟母又说:“这不是居住的地方。”再搬近学官旁,孟子与学童嬉戏,彼此之间揖让进退,孟母则说:“此处可住。”并且孟子日见长进,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这说明环境对学习的重要,应当“择其善者而从之”。
 
  画面下方描绘了孟母断机教子的情景。在图的中心位置,孟母侧身立于织机边,左手指机,右手执刀,似在训教;右下方,孟轲面朝母亲弓身拱手、毕恭毕敬地站立,那神色专注的样子,未脱顽童天真稚气,表现出对母亲极其恭顺。画家本以孝敬名扬,画此图也许是自己年少时的生活写照,同时也企盼天下的人们都孝顺父母,“以孝为先”,体味父母的良苦用心。
 
  作者通过对画面精心的构置,充分发挥人物画“造情”、“造境”之功能,鲜明地揭示了绘画的主题。这得益于他对人物造型的生动处理。画中线条运用纯熟,人物形象古朴、清秀,孟母面部的表情也描绘得生动细腻,衣纹的勾勒,生动的体现出材料的质感。母子二人头巾上的青色和孟轲鞋上朱砂的运用,协调、自然无生涩之感。织机的结构勾勒的缜密细微,设色淡雅。巧妙的构图,精道的用笔,使整个物象跃然纸上,进而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擅长人物画的功底,同时还可见作者对人物画“传神写意”之要素的把握。画面署款:“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岁次昭阳协洽皋月既济生画于西子湖头读画楼并记。”
 
  康涛,生卒年不详,后更名为焘,字逸斋,一字康山,号石舟,又号既济生,晚号山笃老人、莲花峰头不朽人、茅心老人、荆心老人,钱塘(今杭州)布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尝作《三娘子像》;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作《仕女打鹂图》。传世绘画作品有《华清出浴图》、《贤母图》等。史料记载,康涛乃钱塘布衣,以孝闻名,除此图外,还有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流传。
 
 
2、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其一)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之。
  
孟母三迁(其二)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买肉啖子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孟母训子
 
孟子少②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⑤,以此戒之⑥。自是⑦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字词注释】
①    选自《韩诗外传》
②    少(shao):小时候。
③    辍(chuo)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辍:中止。
④ 喧(xuan):因为分心而遗忘。
⑤    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织:这里指织的布。
⑥    戒:警告。
⑦               自是:从此。
 
 
 【诗文翻译】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
[注释]
 
①既:已经。
 
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
 
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
 
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
 
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
 
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导读]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汉·刘向《汉·刘向《孟母颂》曰:
 
  “孟子之母,教化别分。处子择义,使从大伦。
   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又有晋·左贵嫔《孟母赞》曰:
  “邹母善导,三徙成教。邻止庠序,佾豆是教。
  断机激子,广以坟奥。聪达知礼,敷述圣道。”
 
  明·刘浚《三迁教子》诗曰:
  “孟氏三迁宅已荒,至今犹说断机堂。丝成交匹勤方得,身入芝兰久自香。俎豆容仪非贾衔,经纶事业岂寻常。母贤子圣谁能似,故里千秋尚有光。”
 
  明·廖森《三迁教子》诗曰:
 “今古谁知孟母贤,殷勤教子地三迁。养蒙肯使为屠贩,学礼宁教戏豆笾。
 
  一旦功夫私有淑,万年道统果能传。看来作圣皆由此,尽说天生未必然!”
 
  明·邹贤《谒亚圣庙》诗曰:
 
  “新庙岩岩碧汉边,一龛香火散轻烟。七篇仁义扶名教,万古斯文得正传。
 
  心在辟邪兼翼正,气惟善养更知言。抠衣此日趋庭拜,重叹三迁母氏贤!”》曰:
 
  “孟子之母,教化别分。处子择义,使从大伦。
   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又有晋·左贵嫔《孟母赞》曰:
  “邹母善导,三徙成教。邻止庠序,佾豆是教。
  断机激子,广以坟奥。聪达知礼,敷述圣道。”
 
  明·刘浚《三迁教子》诗曰:
  “孟氏三迁宅已荒,至今犹说断机堂。丝成交匹勤方得,身入芝兰久自香。俎豆容仪非贾衔,经纶事业岂寻常。母贤子圣谁能似,故里千秋尚有光。”
 
  明·廖森《三迁教子》诗曰:
 “今古谁知孟母贤,殷勤教子地三迁。养蒙肯使为屠贩,学礼宁教戏豆笾。
 
  一旦功夫私有淑,万年道统果能传。看来作圣皆由此,尽说天生未必然!”
 
  明·邹贤《谒亚圣庙》诗曰:
 
  “新庙岩岩碧汉边,一龛香火散轻烟。七篇仁义扶名教,万古斯文得正传。
 
  心在辟邪兼翼正,气惟善养更知言。抠衣此日趋庭拜,重叹三迁母氏贤!”
 
孟母戒子 《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邹孟轲母
原文: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孟子处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敏。”异日闲居,拥楹而叹。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上。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饭,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无攸遂。’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君子谓孟母知妇道。诗云:“载色载笑,匪怒匪教。”此之谓也。
  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 乃去,舍市傍(就,于是) (2) 及孟子长(等到)
  译文
邹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最早记述孟母教子故事的是作于西汉文、景时期的《韩诗外传》,其次是晚生于司马迁七八十年的刘向所作《列女传》。其记述内容,一是“三迁”,二是“断织”,三是劝止孟轲出妻,四是赞成孟子去齐,五是对于守信。分别记述如下:
  1.关于“三迁”:
  《列女传》:“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少时,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之。’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
  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关于“断织”:
  《韩诗外传》:“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断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列女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坠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3.关于劝止孟子出妻:
  《韩诗外传》:“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而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曰:'何也?’曰:'踞。’其母日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韩诗外传》:
卷九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
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孟
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
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止,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
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诗曰:“宜尔子孙绳绳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
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
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
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
子自责,不敢出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 敢去妇。
 
——引自《韩诗外传》
 
  [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母是一个善于教子的母亲,“孟母三迁”、“孟母对织”的教子故事几乎家喻晓除此之外,《韩诗外传》还记载了他教育孟子认识自己的过失,自责自律的故事。)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止,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诗曰:“宜尔子孙绳绳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诗经》上说:“你的子孙多又多, 世代绵延长啊。”说的就是品德高尚的母亲可以使儿子品德高尚。
 
 
孟子欲休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家里,伸开两条腿坐着。孟子进门看见了,就对他母亲说:“这个妇人太不懂礼节了,请让我把她休了。”孟母问:“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条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没有礼节,不是你妻子没有礼节。《礼》上不是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要先问清楚里面都有谁;上了台阶将要进入房内时,必须要提高声音让房内人知道你要进去;将要进屋门时,眼睛必须眼往下看。’礼上的这些都是为了不让人无所防备。而今你进入你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门时没有任何声响,这才被你看到了她伸开两条腿坐着。这是你没有礼节,不是你妻子没有礼节。”母亲的一番话,使孟子知道了自己的不是,不再休妻了。
 
    (《韩诗外传卷九》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3、母爱
斑驳了岁月的甲骨
尘封了历史的竹片
绚灿了千年的锦帛
那已泛黄的纸张
处处记录着你沧桑的容颜
从女娲手中诞生之日起
便注定要以你无限的魅力
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
你在神州大地上歌颂爱的真谛
诠释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散文的哲思        神话的寄愿
诗经的现实        楚辞的浪漫
唐诗的瑰丽        宋词的端庄
元曲的缠绵        小说的跌宕
伏在你背上代代相传
你用周身的血液
烘出岳母刺青的忠义
凝为孟母三迁的韬略
铺就女娲造人的神奇
哭成慈母丧子的辛酸
罩着迷离唯美的光环
溢着清淡纯粹的芬芳
你一路风尘地走来
穿越千年
走出一条平平仄仄的征途
涅槃的凤凰
用冲天的火焰
点燃了龙之传人心中的火
为母爱的征途撒下光明
 
 
4、孟母教子
 
孙吉来 刘超 邵明奎
   
 
    在中国古代,许多母亲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教育艺术和伟大的人格修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硕学鸿儒与清正廉洁之士。比较有名的母教故事有“孟母三迁”、“陶母训子”、“苏母勉子”、“岳母刺字”等等。“陶母训子”是教子为官之道,“苏母勉子”是教子效仿先贤,“岳母刺字”教子忠君爱国,而“孟母教子”却是一种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母教文化的根源在孟母教子发生之地——邹城。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仉氏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直到“真可以居吾子矣”。“孟母教子”在传统母教文化中,影响最深远,内容最丰富,最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孟母的教育思想重环境教育、重言传身教、重教育方法、重教育养成,对孟子的教育贯穿于孟子的一生。据《韩诗外传》记载,孟母怀孕时,就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她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母教子”重以身垂范。孟母教育孟子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孟母三迁之前,在庙户营村市集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随口漫应:“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孟母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肘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
 
    “孟母教子”重环境育人。孟子6岁左右时,孟母发现这是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阶段,环境十分重要,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留传下“孟母三迁”的美谈。
 
    “孟母教子”重教育艺术。孟母三迁后,孟子有一天逃学,孟母“断机教子”,以此教育他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留下了“子不学,断机杼”的佳话。“断织督学”的一幕给孟子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孟母教子”重思想引导。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孟母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孔子的孙子子思。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孟母教子”重自省其身。孟子成亲之后,孟母仍不忘对儿子的教育,据《烈女传》记载:孟子因其妻由氏在卧室内裸袒身躯走动,勃然不悦,竟有意休妻。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省孟浪,与妻子和乐相处。
 
    “孟母教子”重学以致用。孟子学术有成后,理想的去处是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转眼孟子到了知天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而正当孟子的学术思想处于顶峰时候,孟母溘然长辞。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在于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子的前程。《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孟母作为贤良母亲成就了孟子的圣贤之实。汉代刘向感叹说:“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孟母“善以渐化”,也许就不会有著称于世的儒家圣贤。如何将母教中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教育好未成年的子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吸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充分重视母亲的教育作用,在为儿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培养孩子积极的上进心,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注重培养他们健康、坚强、善良的品格及道德修养。
 
5、孟母教子五传说
 
 
    最早记述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汉文、景时期的《韩诗外传》,其次是晚生于司马迁七八十年的刘向所作《列女传》。其记述内容,一是“三迁”,二是“断织”,三是劝止孟轲出妻,四是赞成孟子去齐,五是对于守信。分别记述如下:
 
    1、关于“三迁”:
    《列女传》:“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少时,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之。’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关于“断织”:
    《韩诗外传》:“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谊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断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列女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坠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3、关于劝止孟子出妻:
    《韩诗外传》:“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而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曰:'何也?’曰:'踞。’其母日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列女传》:“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惰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刊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姑母之道。”
    4、关于赞成孟子去齐:
    《列女传》:“孟子居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敢。’异日闲居,拥楹而叹。孟母见之曰:'向见于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土,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虾,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阃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无攸遂。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君子谓孟母知妇道。诗云:'载色载笑,匪怒伊教。’此之谓也。” 《韩诗外传》未记此事。
    5、关于对子守信:
    《韩诗外传》:“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诗》曰:'宜尔子孙绳绳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包含学习、生活、事业的各方面。其影响从幼儿时期,青年以至中年。由于孟母的教育成就了一代圣贤,因此孟母教子的传说历朝历代一直受到人民的称赞,被尊为母教第一人,这都不是偶然的。她注重家庭教育的精神,和选择教子的方式方法,在现代仍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6、刘墉:孟母该不该三迁?
 
 
  在我高中的时候啊,台湾流行一句话,“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意思是啊,先考上台湾最好的台湾大学,再想尽办法去美国留学,那时候可真是留学潮,尤其进了名校,好像下一步当然就是要到美国留学。我曾经问过,好几位早年的留学生,他们在台湾很有发展啊,我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跑到美国来?
  答案居然一样,因为大家都走,同班同学跑了一大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也就跟着一起准备托福,一起申请过美国研究所就出来了。人是群体的动物,再孤僻的人都会受群体的影响,当你发现身边一群人突然往同一个方向跑,你能不拔腿跟着跑吗?也正因此,古人会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太大了,今天就来谈一谈我们应该给新新人类创造怎样的环境。
  因为我应聘到美国大学教书,刘轩啊,就是我儿子在小学二年级,不得不跟着移居美国,刚去的时候他半句英文不会,为了交朋友,只好学一些小魔术变给同学看,渐渐英文上了轨道,也跟着美国孩子打成一片。可是到了星期六下午,当别的孩子都在外头玩的时候,我的儿子却常常躲在屋里哭,为什么啊?
  因为我要他读中文,连我母亲就看不惯了跑来骂我,念英文已经不容易了,还逼孩子念中文,你想把孩子逼死啊?我那时候甚至跪在地上给我老娘磕响头,说中国人不能不会中文啊,请她老人家别管。所幸后来我家附近搬来不少中国人,而且有了中文学校,当我的儿子发现不少中国孩子跟他一样,每个周末都得做中文功课,星期天都得去中文学校的时候,他对中文的排斥就小多了。
  人既然是群体的动物,就少不得要比,比谁漂亮、健壮、聪明、成绩好,比谁家有钱、享的福多,甚至啊,比谁吃苦、受的罪多。可不是吗?你注意那些下过乡、当过兵,经历过战乱、灾荒的人,他们聚在一块儿常常吹,自己当年吃了多少苦,表示他能熬过来很不简单。
  人的快乐与不快乐,也常常以后比较的对象不一样,而有很大的差异。举个例子,今天你只有一只眼睛,可能为这个事儿不快乐,但是就算你有两只眼睛,改天把你放在每个人都有三只眼睛的星球,你也会沮丧。为什么啊?因为你看人家都有三只眼睛,搞不好后头还有一个,多一只眼睛多好啊,你就会觉得自己是残疾了。
  我说这么多,是要讲孩子觉不觉得读书苦,或者是对未来有什么憧憬,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如你孩子所有的同学每天都补习到深更半夜,假日都有繁重的功课,他举目望去,都是跟他一样“悬梁刺股”的孩子,他就算苦也不会觉得太苦。相对的,如果像我儿子小时候一个人在屋里头做中文功课,窗户外头却传来邻居小朋友玩耍的笑声,就算中文功课并不多,他也会觉得“斯人独憔悴”,只有他最苦命。
  正因此,重点学校里的老师跟设备,不见得比一般学校高明多少,学生的表现却可能好得多,因为那里头的学生个个拼命啊,K书K到天亮是很平常的事儿,没人觉得苦。相反的,比较差的学校,因为“山中无大木,小草也为尊”,一个孩子没用多少功,跟四周比较松散的同学比起来,就已经觉得,哦,我好伟大了。
  我绝不歧视差的学校,也不认为只有进重点学校才有希望,只是我要在这儿呼吁做父母的人,就算你孩子没能进好学校,四周全是爱玩的孩子也不必气馁,你真正要做的是给孩子制造与好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且开展他们的视野。举个例子,你可以认为孩子在假日跟他的同学出去鬼混,也可以安排全家去博物馆、艺术馆、科学馆、海洋生物馆,孩子就算因为不能跟他那票朋友混,起先不高兴,真去了,嘿嘿,他也会觉得新鲜。
  结果,你一方面把他带离原先比较松散的环境,一方面让他看了外面的世界,比如他看到了博物馆里正在细心做笔记,或者是听导览解说的其他的学生,知道那些展品都来自勤苦有成的作者;加上如果你全家同行,增加了亲子接触的机会,孩子当然在潜移默化当中会有改变。这比你穷凶极恶的骂孩子不用功,规定他不准上网、不准打电话、不准看电视,只能蹲在家里K书,他却心不在焉跟你大吵的结果,不是恰恰相反吗?
  所以当父母希望孩子进步的时候,应该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进步;当大人要孩子用心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用心,孩子受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他第一接触的环境啊。我也建议学校跟老师,与其你恐吓学生未来考试有多难,他们的程度有多差,不如你把学生带出去,看看好学校的学生在做什么,也看看不同的行业有哪些辛苦,要他们自己想想将来要走的路。
  我还要提醒一件事儿,有孩子出去打工的家长,社会是大染缸哦,充满诱惑,从正面想,你的孩子可以在打工的时候早点接触社会,由此立定志向;比如在医院打工的后来学了医,在律师楼打工的,后来选择了法律系。但是从负面上,他们也可能因为打工的地方很有有司,交了异性朋友,或者是受到同事的怂恿,结果放弃学业。
  所以孩子在哪里打工,大人必须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什么明显的性向,却很容易受影响,是那种跟鸡在一起就容易成为鸡,跟老鹰在一起就容易成为老鹰的那种,你做师长、做家长的就更得小心,更得学“孟母三迁”了。今天就讲到这儿,下次继续跟大家聊。
 
 
 
7、孟母教子经
邵泽水
天煌煌  地泱泱  母教子  大文章
善教子  顺天时  得人和  享地利
修其身  齐其家  治其国  平天下
母齐家  先修身  儿女立  是大任
子不教  母之过  子不立  母之惰
教不当  母之错  教不灵  母无能
一年计  在于春  教儿女  要抓紧
子年幼  母相伴  品与行  多濡染
百姓事  天下事  母与子  共知悉
明担当  亲万民  辨是非  知乾坤
千里行  足下始  重小节  重小事
蚁穴堤  溃千里  古来训  莫忘记
布衣暖  菜根香  读诗书  滋味长
读一日  启心智  读一生  真本事
闻鸡舞  早读书  惜时光  用功苦
今日事  今日毕  有良习  天自助   
苟日新  日日新  求新知  换脑筋 
读活书  通经史  历万事  得真知
三人行  必有师  见贤哲  要思齐
读一寸  行一尺  学万物  自得师
行万里  读万卷  广见闻  存高远   
身体健  是本钱  心胸阔  养浩然     
先读书  后习艺  书若舟  艺如楫
艺在手  饭一口  书在手  天下走
子厌学  勿打骂  效中医  细观察 
望闻问  切病根  方子好  最要紧
子顶嘴  多有识  子不言  多善思
子平庸  多顺从  子好奇  多鼓励
燕择户  人择邻  环境好  风水顺
学堂好  四邻善  乡风淳  金不换 
家贫寒  子多立  富贵家  常败子
穷励志  贫养气  贵生娇  富多戾
跌一跤  筋骨壮  蹲蹲苗  苗儿旺
吃点亏  是福音  逆风行  最练人
爱子女  不护短  观其行  听其言
知其善  很平常  知其恶  大不易
明人伦  重礼仪  孝父母  敬老师 
修仁德  守方圆  讲廉耻  能慎独 
丝半缕  米一粒  勤四体  分五谷 
讲节用  惜字纸  尚农耕  庆有余
朱者赤  墨者黑  疏小人  亲君子 
少结义  慎交友  远损友  近诤友
爱吃喝  喜赌博  好打架  三大恶
山吃空  人斗穷  家赌光  辱祖宗
一家仁  一国仁  一家让  一国让
仁者寿  让者贤  继往圣  天地和
德不孤  必有邻  效君子  做大人
礼为门  义为路  仁义家  万世福
家积财  子孙累  重家教  出贵人
传一经  家道兴  教一生  享太平
 
 
 

8、孟子、孟母:书写“子圣母功”的历史传奇
图=侯新建  文=王川  肖卉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的母亲仉氏,克勤克俭,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在邹城,保存着丰富完整的“三孟”文化遗产和孟母教子遗迹,每年有几十万海内外游客、宗亲及学者前来览胜、祭拜、考察。“三孟”之一的孟子林,也称亚圣林,是埋葬孟子以及后裔的墓地,位于距邹城东北十几公里的四基山西麓。登上四基山极目远望,一万多株侧柏蓊蓊郁郁,孟子墓静静地处在神道的顶端,掩映在万古常青之中。

孟母林鸟瞰

       孟子林西5公里处,就是孟母林,也叫西孟林。孟母林里埋葬着孟子的父亲和母亲,还有孟氏家族的后代。孟母林也是依山势而建的大型林墓群,占据了整个马鞍山的东麓。登上马鞍山顶,孟母林便尽收眼底,红墙、古冢、林海、青山、草地充斥视野。
四基山西麓的孟子林

       “四基山麓仰松楸,泉下声灵万木稠……传有七篇真治谱,不因秦火断风流。”这是清代邹县令娄一均拜谒孟子林后留下的诗句,也是孟子林千古沐圣、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
       孟子林位于四基山西麓,四基山“南面凫峄,北拱岱岳,层峦叠嶂,环拱交错。远接洙泗之水,近联岗岭之脉”,一片苍松翠柏,遮天蔽日,芳草如茵,肃穆幽深。
       孟子林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现存古树万余株,是国内现存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家族墓地之一。2006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

孟母教子塑像

       孟子林形成现在的规模与孔子第四十五代嫡孙——孔道辅有着密切关系。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孔道辅任龙图阁直学士、兖州知府,以恢张儒学,兴复斯文为已往。他认为孟子有大功于圣门,而孟子故里邹县又在他的治所之内,便派出官吏四处寻访,终于在四基山下找到了孟子的坟墓和一直在为孟子守墓的孟子后裔。于是,组织能工巧匠,扩建林墓,兴建庙堂,做出明显标识,并推荐孟子第四十五代嫡孙孟宁到朝廷做官,授迪功郎,主邹县簿,负责孟子林庙的保护和孟子的祭祀。此后孟子林得以确认和保护至今。虽然孟子庙堂因距城较远在几十年后迁于现址,但孟子林墓依然随着孟子影响的不断扩大而得到不断修葺和保护。
       孟子林依山而建,陵园居林左高地,外有石墙围护,以主要建筑享殿为中心,前为石坊、神道、御桥,后为孟子坟冢。亚圣林石坊属典型明代风格的陵墓石坊,“亚圣林”三个大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所题,石坊背面“圣域贤关”由孟子七十三代嫡孙孟庆棠题写。神道长约1.5公里,直接通往孟子坟墓。两侧参天的白杨、古柏已近千年,它们见证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沿着这条大道无比恭敬地走向过圣贤长眠的地方。过御桥后沿石砌甬道步行500米到达享殿。古往今来,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到了御桥,就要下马下轿,步行瞻拜孟子。
       享殿本是帝王陵寝内供祭祀用的殿宇和帝王祭天祀祖的殿堂,孟林之内设置享殿,含有尊敬圣贤和尊敬帝王的意思。享殿现为五楹,灰瓦覆顶,单檐斗拱,朱漆彩绘,造型古朴。据记载,宋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县令章时鸾创建正殿五楹、左右厢房三楹。现存享殿基本保持了明代面貌,只是左右厢房已坍塌无存。殿内高大宽敞,是孟子后裔祭祀孟子的场所,设有供案和孟子神位。殿内两侧陈列的碑刻,跨越宋、元、明、清,详细记载着历代帝王祭祀孟子的祭文和历代修建孟子林的情况。

孟母墓

       由享殿一侧的角门进入,瞻拜孟子墓冢。孟子墓冢封土高约6米,底径20米,整个墓冢底座由花岗石垒砌而成,上圆下方。墓前这块雕龙巨碑是清道光年间所立,上刻楷书“亚圣孟子墓”。碑前设置石炉、石瓶、石供案等。人们可通过台阶绕孟子墓步行一圈,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红墙环绕、松柏掩映之中,凭吊先贤,净化心灵。
       孟林内的侧柏群,树种单一、保存完好,是我国目前第二大古墓侧柏山林,极具观赏性和研究价值。在四基山东北山坡及周边地带,还沉睡着众多的汉代鲁王墓,出土文物丰富价值很高。
马鞍山东麓的孟母林
       孟母林位于马鞍山东麓,马鞍山是一座美丽的小山,因为形势两头高,中间凹,形状像个马鞍,得名马鞍山,也叫天马山。孟母林也是依山势而建的大型林墓群,占地面积570亩,占据了整个马鞍山的东麓。那里除孟母和她丈夫孟激的墓外,历史上的孟氏子孙死后也都葬于林内,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氏族墓地之一。
       林内遍植杂木,有桧、柏、槐、楷、杨、槲古树名木一万多株,浓荫蔽日,地上杂草茂密,环境十分幽静。马鞍山虽不高峻,但怪石嶙峋,危岩兀立。若登上山顶,整个孟母林便尽收眼底,红墙、古冢、林海、青山、草地充斥视野,享殿隐于绿树之中,神道位于林的正南。点点古墓之间,鼎炉、石瓶、碑碣、供案,错落交叉,井然有序。
       孟母林因有围墙保护,加上林里土质肥沃,所以林里树茂草丰,俨然一派原始森林的景象。在阳光下,抹上金黄色的橡、楷、杨树和点点红叶,于苍翠之中又增添些许异彩。林木间古坟新茔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丛生的杂草没膝,五颜六色的野花竞相怒放,给这片荒芜、苍凉的古林平添了几分生机。

孟子林享殿是孟子后裔祭祀孟子的地方

       沿林道进入林门,往西走不了几步便是享殿,享殿是祭祀孟子父母的地方。这座享殿是清乾隆九年间建造的,为红墙方院,八字形砖砌门楼。院内正中建殿堂三楹,殿内有石碑。享殿后院,竖有神位碑一块,上面写着“启圣邾国公、端范宣献夫人神位”。
享殿西边约五十米的地方便是孟子父母之墓。墓前有石鼎炉、石烛奴、石供案、竖石碑三块。中间的石碑上刻的是“大明邾国宣献夫人之墓”,右为元代所立的“孟母墓碑”,左为金代所立的“邹国公神庙碑”。
       孟母墓旁边,有“新泰伯孟仲子墓”。孟仲子是孟氏家族的二世祖。旁边还有一座重要的墓——孟子45代孙孟宁之墓。孟宁被孟氏后人称为中兴祖。孟宁墓碑是元代立的,碑阴刻有孟氏世系表。
       孟母林的西边,就是孟子出生地凫村。村里现尚存有孟子故宅、孟子故里坊、孟母故井、孟母池等有关的文物古迹。孟子的童年时,孟母领着他三迁择邻,就是从凫村出发的。

苍翠的古柏见证着悠远的历史

       孟母的享殿不在墓的前面而在墓东面,这在其它地方是不多见的,或者说是孟母林独有的现象。孟母林的柏树也与别处也不同,它们插在山上,极似一支支毛笔,古人誉之为文柏。享殿前边根系相交、树杆并列的“三兄弟柏”和枝叶相交、树根相连的“姐妹松”,像孟母哺育的后世子孙携手并进,亲昵和睦。那些合抱不交的松柏,虽不像孟庙的松树高大参天,却又竞相生长,枝叶茂密,宛如一个巨笔筒上插上了数杆毛笔,令人称奇。
 
       一代圣贤长眠在邹城,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孟子的尊崇,或叩拜,或鞠躬,或题诗赋咏,遥看孟子千年的背影,品味着孟子做人之道、谋事之道、为政之道,在苍松翠柏中,他们的心灵与圣人交融在一起。
       两千多年来,孟母教子的故事成为妇孺皆知的模范教育样板。人们在祭拜孟子的同时,没有忘记祭拜这位被誉为历史上最贤良、最伟大的母亲之一的孟母。
 
 

  《孟母教子图》,宋人绘。

 

 
 
 
 
 
 

 

 
 
9、铭记孟母
李木生
 
  我的深切理解孟母与孟子,是从历史不经意间遗下的两个细节———
  虽然孟子休妻的事早已淹没在时间的烟霭里,我却觉得它也许是孟子人格成长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我甚至能栩栩如生地“看到”当时的情景。那是一个炎热夏天的正午,刚刚织好一匹布的孟子的妻子,在婆婆的再三催促下才回到自己的房子里休息。酷热,疲惫,倦乏,忍不住关了门,解下外衣,舒展了四肢躺在床上小憩。谁知这时孟子推门进来,看到妻子裸臂岔腿的“不雅”姿态,顿时火冒三丈,气冲冲就要休妻。孟子想不到母亲不仅不为儿子帮腔,反倒严厉地批评起儿子:将要进门的时候先要问一声有没有人,这不是《礼记》的教导吗?你进屋不敲门不问询,是你的无礼;媳妇刚刚在泼火的天气里织完了一匹布,又累又乏,你不去体贴却还责备,更置媳妇的生命生活于不顾动辄谈休,咱将心比心品品,这不就是不通情理的无情无义吗?现如今你的受委屈的媳妇不知该怎样心乱如麻呢,还不快去认个错!谁能说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不就是发轫于此呢?
  孟母不仅在为孟子的人性锻造,融入着美与善,还会在重大关节处,眼明心亮,成为儿子正直与正气凛然的后盾。
  孟子离齐也许是他最难决断的时候。齐国是当时的大国,最有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力量与天地,可是齐王“霸天下”的心态与孟子“仁者爱人”的仁政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道不同不相与谋,岸然的孟子是决计要离开了。但是离开了齐国也就失去了高官厚禄,母亲年事已高,还要拖家带口,真让大儒孟子踌蹰而忧郁、“拥楹而叹”起来。细心的孟母探清了原委,毫不迟疑地劝儿子:“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子何忧也。”这等于说,走你的仁义之路吧,母亲赞成你、支持你、帮助你!于是,孟子不仅果断离齐,还高傲地拒绝了齐王馈赠的百镒黄金(按一镒二十两计,也有二千两)。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因了孟子而成为世代读书人的座右铭,并业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反叛与独立的传统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忘记这位母亲的爱与理解的。正是这种爱与理解,使得这个传统虽然常常处于榛莽丛中和潜流状态,却能够血脉相传、绵延不绝。
  这种来自母亲的爱与理解,其实更是一种拯救。
  它拯救孟轲于顽劣的孩童之时,将他引向知识与思想之路,从而使得颓势之中的儒家学说获得了空前的丰富与拓展。
  它是人类的摇篮,也是引导人性的众川回归的海洋。即使人性的堕落如高山滚石,母亲也会用她的身躯拦住它,并用爱鼓舞它、陪伴它远离深渊,重新向上。它还是世道人心的拯救者。有野蛮与血腥的时代,有愚昧与黑暗的时代,有颓废糜烂的时代,但是只要有母亲的爱与理解在,就有新生的希望。因为她那悲悯慈爱的情怀,就是令万物复苏、万木葱茏的大地啊。
  当然,这种浩无涯际的母爱,更是女性自己的拯救者。当她为世俗所诱或生计所迫而丧失本性的时候,当她囿于环境沉湎于声色犬马而不能自拔的时候,只要她想到儿女,想到要做儿女的榜样,想到儿女绝不能过自己这样的生活,她就会立刻升腾起战胜自我的力量,从善从真从美,从而找回那美丽而灿烂的人性。
  我们谁不是在母腹中孕育而成的生命?寒冷里,母亲的这种爱与理解就是一个火盆,温暖着儿女们的胸膛。火盆中燃烧的,就是母亲的骨架与血肉啊。黑暗中,是母亲为我们点亮了灯。当我们沉浸在光明的欢乐之中时,我们可不能忽略,那点燃的,正是母亲的心啊。她可以用缕缕白发织成儿女远航的征帆,她可以耗尽全副心血化作浇灌儿女成长的雨露。哪一位母亲,不都是一部读不尽的关于爱的大书?在我们忘形地享受人生的欢乐,甚至忘记了母亲的存在之时,被忽略的母亲为了不打扰儿女的欢乐,会忍住厮守儿女的强烈欲望,躲开,悄悄地、孤独地生活。躲开着,孤独着,仍会给我们送来最为深长的祝福。人生毕竟是艰辛的,当我们承受苦难或厄运临头、亲朋疏远之时,不遗弃我们的最后一个人肯定是母亲。她会用为儿女操持了一辈子生计的手,抚平我们的忧伤与绝望,让我们重新获得生与前行的力量。一点一点的,母亲把她的生命之水献给我们,再献给我们的儿女。流干的时候,也就是母亲生命的尽头。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她也会淌下两行泪,滴成儿女生旅上思念与挂牵的溪流;或微笑,笑作一朵祝福的小花,开在儿女生命的枝头。真的,母亲的哪怕一个眼神所包含的爱,就够我们受用一生了。
  不用去寻找两千多年前的孟母了,你的,我的,他的母亲就是孟母一样的母亲。母亲与母爱,也就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上最为伟大的教师了。
 
10、丁亥年祭孟母文
 
    维公元二00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岁在丁亥,邹城市各界人士,海内外宾朋,满怀崇敬之情,谨备鲜花雅乐,肃立于孟庙之前,恭祭亚圣先师孟子。
    其文曰:
    洙泗溢彩,峄凫飞虹。绿掩庙堂,红缠阁亭。燕衔柳芽,蝶绕花丛。
    舞动邹娄,歌颂亚圣。孔子之后,独享高名!孔孟经学,齐驾并行。
    至圣薪火,亚圣明灯。天降大任,舍我谁行?浩然正气,气贯长虹!
    舍生取义,杀身仁成。社稷次之,民贵君轻。富贵不淫,反身而诚;
    贫贱不移,守志忍性;威武不屈,宠辱无惊。尊德乐道,廉洁自清。
    孔言性近,习教分行。孟言性善,四德勘呈。仁义礼智,存心养诚;
    忧乐天下,王道仁政。一国兴仁,万邦风从。洪钟大吕,环宇震惊!
    千年激荡,发聩振聋!斯人己逝,景德景行。斯土斯民,仰圣祭圣。
    盛世再现,道远任重。天地人和,百业同兴。仁民爱物,敬贤使能。
    泮池巍峨,章甫诵经。翰墨奋藻,学子书英。蹈仁叟妪,良知孩童。
    花遮人面,树掩楼穹。阡陌纫兰,畴畦蓬茸。芳草绿堤,嘉卉灌丛。
    四海告善,五洲有朋。仁爱和谐,天人一统。日月不老,古国新风;
    峄山不倒,青春再生!
    伏维尚飨! 
 

 


 

 
 

 
 
雨中笠翁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