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外科常用方剂

 pengxq书斋 2015-04-25

外科方剂


  • 阳和汤

    阳和汤:阳虚寒凝而成之流注、阴疽、脱疽、鹤膝风、石疽、贴骨疽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者。

    《外科全生集》卷四。
  • 内补黄芪汤

    内补黄芪汤:补益气血、养阴生肌。治痈疽溃后,气血皆虚,溃处作痛,倦怠懒言,间或发热,经久不退,脉细弱,舌淡苔薄等症。

    《证治准绳》
  • 五子衍宗丸

    五子衍宗丸:肾虚精少,阳瘘早泄,遗精,精冷,余沥不清,久不生育。(不孕、不育)。用于补肾阳,改善精液质量,治疗不育症。

    《摄生众妙方》卷十一。
  • 橘核丸

    橘核丸:疝。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

    《济生方·卷三》
  •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

    《保命集·卷中》
  •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丸:痢疾,脘腹痞闷,腹痛,大便窘迫,小便黄赤涩少,或大便不通,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内外伤辨惑论》
  • 左归饮

    左归饮:真阴不足,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积、舌尖红、脉细数。

    《景岳全书》
  • 牡蛎散

    牡蛎散:体虚自汗、夜卧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质淡红,脉细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医林改错》
  • 十枣汤

    十枣汤:1.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2.其人漐漐汗出,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而里未和。3.邪热内蓄,有伏饮者。

    《伤寒论》
  • 六味地黄

    六味地黄: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小儿药证直诀》
  • 人参养荣汤

    人参养荣汤: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急者百日,渐至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虎潜丸

    虎潜丸: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或眩晕,耳鸣,遗精,遗尿,舌红少苔,脉细弱。

    《丹溪心法》
  •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丹: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崩漏带下,肾虚不育,腰膝酸软。

    《本草纲目》
  • 右归丸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引起的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

    《景岳全书》
  • 四物汤

    四物汤:血虚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以及一切血虚证而见舌淡、脉细者。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等
  • 三妙丸

    三妙丸:肝肾不足,湿热下注,腰腿疼痛麻木,脚气,湿疮,淋病,白带。湿热腰痛,或作或止。湿热下注引起的脚气病,腰膝关节痠痛,湿疮,以及带下、淋浊。

    《医学正传》
  • 导赤散

    导赤散: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小儿药证直诀》、《医宗金鉴》等
  •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伤寒论》
  • 四神丸

    四神丸:温暖,涩止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 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饮: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灼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女科万金方》
  •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金匮要略》
  • 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证见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金匮要略》
  •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 鸡鸣散

    鸡鸣散: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朱氏集验方》
  •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祛风湿痹证,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证见腰膝冷痛,肢体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弱。

    《备急千金要方》
  • 牵正散

    牵正散: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杨氏家藏方》
  • 玉真散

    玉真散: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

    《外科正宗》
  • 小活络丹

    小活络丹:风寒湿痹。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肢体渐觉活动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甚则眩晕颠扑,不知人事,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

    《医学衷中西参录》
  • 玉枢丹

    玉枢丹: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及小儿热盛惊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以及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温病条辨》
  • 缩泉丸

    缩泉丸:下元虚冷、小便频数、遗尿。

    《魏氏家藏方》
  •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丸:肾关不固、遗精滑泄、腰酸耳鸣、四肢无力、脉细弱。

    《医方集解》
  • 黄土汤

    黄土汤:阳虚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金匮要略》
  •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下焦热结。症见血淋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玉机微义》
  • 暖肝煎

    暖肝煎: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弦沉迟。

    《景岳全书》
  •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金匮要略》
  • 二妙散

    二妙散: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丹溪心法》
  • 八正散

    八正散:湿热下注膀胱的热淋、石淋、证见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或隆诸闭不通,小腹胀满或痛,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 五苓散

    五苓散: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伤寒论》
  • 新加黄龙汤

    新加黄龙汤: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温病条辨》
  • 济川煎

    济川煎:老年肾虚。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景岳全书》
  •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

    《伤寒论》
  •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金匮要略》
  •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丸:食停肠胃,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四肢厥逆,苔白而润,脉象沉紧或迟者。

    《金匮要略》
  • 麻仁丸

    麻仁丸:肠胃燥热,大便秘结。大便涩滞不通。

  •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

    《伤寒论》
  • 败毒散

    败毒散:1、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2、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呕哕寒热,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小儿药证直诀》等
  •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此事难知》
  •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伤寒论》
  • 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饮:各种疔毒、痈疮疖肿。症见局部红肿、或发热、舌红、脉数者。

    《医宗金鉴》
  •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见皮肤、巩膜如桔子色,小便赤黄、大便不畅、胸闷、口渴、苔黄腻、脉滑数等证

    《医方集解》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