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诊科夜班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快速识别

 渐近故乡时 2015-04-25



夏日将至,那些“膀爷们”的最爱——路边烧烤美味逗引了他们的神经,邀约好友三五个,几瓶啤酒下肚后的腹痛之时,急诊夜班的的你千万要当心鼠药中毒的凝血功能障碍。毕竟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还是让人提心吊胆。另外那些不明原因的疾病导致DIC也是急诊室夜班要提防的。


作者: Tony Ge 来源:医学界急危重症频道


病史要点


1.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基础疾病,尤其是感染、组织创伤、手术、产科意外和肿瘤;


2.外伤或手术后出血情况;


3.使用抗凝药物,入院前肝素使用情况,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和路边烧烤摊儿进食情况。


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博、呼吸、血压、神志以及与心、肺、肝、肾、脑相关体征;

2.专科检查:


(1)多发性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有无注射部位和切口的渗血及皮肤大片瘀斑;


(2)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体征(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和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实验室指标


1.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2.诊断DIC应送检的项目包括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P试验;溶栓二聚体II(D-Dimer)。并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观察上述结果;


3.有条件时,可查纤溶酶原、血、尿FDP,血浆β-TG或PF4及TXB2以及AT-Ⅲ含量及活性,血浆因子ⅤⅢ:C活性等。


诊断标准


1.临床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并有下列一项以上临床表现:


(1)多发性出血倾向;


(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2.实验室检查:


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20mg/L(肝病 FDP>60mg/L),或 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


(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肝病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秒以上);


(5)周围血破碎红细胞>2%;


(6)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7)抗凝血酶 Ⅲ(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


(8)血浆因子Ⅷ: C活性低于50%;


(9)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试验(TAT)浓度升高;


(10)血浆纤溶酶和纤维酶抑制物复合物浓度升高;


(11)血(尿)纤维蛋白肽A(FPA)水平增高。


鉴别诊断


1.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2.重症肝病出血。

3Vit K缺乏症。


治疗要点


1.对病因及原发病的治疗是终止DIC的根本措施。


2.肝素的应用:肝素治疗急性DIC,成人首次可用5000u静脉推注,以后每6小时静滴500u~1000u。也可用肝素每次5000u皮下注射,Q8h。一般将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1.5~2倍,TT(凝血酶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两倍或试管法凝血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较为适宜。近年来肝素用量已趋小剂量化。


3.抗血小板药物:潘生丁每日400~600mg。低分子右旋糖苷,每次500ml静脉滴注。


4.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及抗凝血因子:如血小板明显减少,可输浓缩血小板;如凝血因子过低。可输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物及纤维蛋白原制剂。


5.抗纤溶治疗:抗纤溶药物在DIC早期忌用,只有当继发性纤溶亢进成为出血主要原因时才可与肝素同时应用。常用药有6—氨基己酸(EACA),止血芳酸(PAMBA)等。


6. 鼠药中毒首选维生素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