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画“笔墨”禅悟(陈同基)

 雨林修养馆 2015-04-25

 

“禅宗兴,绘道昌;禅宗萎缩而画坛冷落”的说法由来以久。“两千年以来,佛教与吾国的绘画,极是相依而生活,相携而发展,在绘画与佛教的变迁程途中,什么地方找不到两相关系的痕迹?”宋人标出“墨戏”,明人始唱“画禅”,及后“石骆开金陵,八大开江西,石涛开扬州,其功力全从蒲团中来。” 画与禅确乎不可分割,文人画名家无不俱禅家精神,他们的作品,无不是禅境的示现。在一定程度上,画即是禅,作画无异于参禅,没有禅的工夫,纵对名画,没法欣赏,何谈创作。

文人画——是文人“化”中国文化入画的伟大创举。它始萌于李唐,成熟于宋元,千年来,流演不衰,绚丽辉煌!作为世界文化史上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合诗、书、画、印“四绝”昭然于纸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亘立于中国文化之巅。它是文化精华的浓缩,更是我们探寻古人客观心理存在及其精神的最直观材料,它是津梁,足以帮助我们由此追昔,由此及彼。

文人画是以水墨语言来释放文人的内在性灵,表达他们心中深藏的感觉,再籍着墨与水的特性,将造化中的一切所见赋予自己的感情和意念。由于文人画这种“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于心合”的特性,故有“画为心印”之说。而其笔墨精髓的书法亦是如此,扬雄日:“书,心画也。”因此,国人常把文人画称之为“心的艺术”。

“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是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禅,促使国人接触大乘佛法后体认自己心灵深处,并将其创造性发挥到哲学和艺术境界,以此获得对生命本质的顿悟与最高审美体验。可文人画的开悟从何处体现呢?“空纳万境”禅宗情怀,也许体现在“澄怀观道”的审美理想中。芸芸众生,唯独人能观照世界,因他有真心的本觉,这种本觉使“观道”成为可能。而澄怀所观之“道”,即是生命之本源,真心之显现,文人画美之本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之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觉心自现,文人画家才可以“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对生命实相和美之本体进行体认。文人画家虚静恬淡、不滞于物,回归于真心的自由之境,才可以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迁思妙想。因为“一物并非实际上在知觉中被给予的,它是内在地由我们造成的,就其与一个世界相联系而言是由我们重新建构和经验到的。”也只有在觉心自现,即“开悟”之后, “每件事物——每一棵树,一座山,一间房子,鸟鸣一一失去一切冷漠和平凡,好像它们是第一次被召唤出来似的”。八大山人笔下“活”着的一条小鱼、一只雏鸡、一块石头,映衬着背后无边的空白。何尝不是他开悟后的真心显现?“既是最灵动的,又是最静穆的”,文人画的空灵,来自于妙悟,即拈花微笑中领悟色相“空”,与真心“无二”,使“我之为我,自是我在”成为可能,心由“空”生万有的涅椠之后,进发出最大最强的自由之光!

大体而言,中国艺术无不根源于语言、文字两条不同的途径。源于语言者,发挥语音美,衍为听觉艺术;源于文字者,发挥字形之美,而衍为视觉艺术。就“源”而论,语、诗同源、书、画同源。不同“源”的艺术,功能亦不同。如“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和“绘事图色,文辞尽情”的区分。怎样打破它们之间的间隔,使其水乳交融珠联璧合呢?任何一种新形式的诞生,都是文化陶泳的结果,观念和技术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新形式便呱呱坠地了。在唐之前,虽蔡邕文、书、画“三美”闻名;王羲之书法、文章皆精妙绝伦,亦能画。但诗、书、画严格分类,各自为体。

自李唐始,合流之势渐萌。禅宗兴起,文人尚以艺会友,诗、书、画、舞交流互渗。“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中禅乎?诗画精神的自觉融一,始自王维,引禅以诗入画,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文人画的灵魂。习字与学诗是古代教育的两大支柱,这使诗与书成为文人的通能。而宋人大力推进诗、画的整合。诗、吟之、笔写之、形之纸、则为书,在娴熟书写之技的人手里,这种转换真可谓驾轻就熟。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要有人开其风气,将诗写到画幅上,便能够造一种全新的画局一一在纸素上,诗由书法予以呈现,再加上朱红印章,融诗书画印“四合一”的画种,遂告产生。文人们便可游刃于诸艺而随心所悟,王冕《点水梅花图》,竟题写近干言的《梅先生传》。而倪瓒“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的竹、徐渭“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葡萄、则都淹没在大片的空白中。不懂“空白”,又何以悟此禅趣?通过禅,画家放下了“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化重担,超越了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自然情怀的抒发。而把画转变为调节画家和现实世界之间一种特殊的心理平衡方式,以此打开“人心”和“物象”之间的生命通道,从而体悟宇宙和人生的真谛,达到自我生命与最高生命的“一合相”。基于此,文人画与禅无二,即是修行,又是得道;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方法又是本体;既是定又是慧;既是心又是物;既是艺又是道。正因如此,文人画无不是自我呈现、自我显露、自我观照、自我体悟、自达圆成。而识与被识,见与被见,悟与被悟都消融于心,达到生命与宇宙圆融一体的至美至乐境界,这既是文人画的实质又是它的目标,古往今来的文人画家无不以此为最高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