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赵云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签语千寻 2015-04-25

  25、赵云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赵云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早年就跟随刘备东挡西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赵云不单武艺高强、能征惯战,而且人品好、境界高,史家和民间都对其评价甚高。袁阔成先生甚至说赵云就是三国时代的雷锋。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地位的官阶是很高的,据说被封为五虎上将,而且以关张赵马黄的顺序排名,赵云的位置相当靠前。民间甚至传说后来刘关张将桃园结义进一步扩大化了,赵云被扩大成了四弟。

  但事实上,赵云一生都就没有进入到真正的上将行列,只落个征南将军、镇东将军一类的杂牌将军的称号。排名不仅比不了马超、黄忠,就是连后来投奔刘备的魏延都排在赵云的前面。

  就赵云的能力、官阶和待遇问题,后世很多人都感到不解,所以长期以来大家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以解开赵云不被重用的谜底。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这样几个:

  一种观点认为真实的赵云能力有限,赵云的本领是后世的夸大之词;第二种观点认为赵云长期从事内卫工作,很少参加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战功不多,所以不能晋升上将;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赵云是刘备的心腹,不需要安抚,刘备将有限的高级军衔用来安抚马超、黄忠等人了。

  其实,这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都有很大的漏洞。第一,如果赵云能力有限,那么,当年刘备为什么要竭力拉拢赵云,将其从公孙瓒那里挖过来呢?《三国志》中记载,“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是说刘备在公孙瓒期间,刘备主动与赵云交好。

  赵云离开公孙瓒时,刘备“捉手而别”,等赵云投奔袁绍后,“先主与云同床眠卧”。从刘备对赵云的态度看,赵云决不是等闲之辈。如果光有把子力气,刘备是不会对赵云下这么大功夫的。以后刘备对赵云也有过中肯的评价,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刘备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赵云有勇无谋,而是对赵云由衷赞赏,与大家评价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是一个意思。

  第二,长期的内卫工作对赵云的晋升构不成任何障碍,相反,离领导越近,提拔的机会则会越多。封建时代的太监,现代社会中的秘书、小车司机一个个不都是很容易地就飞黄腾达了吗?

  第三,如果刘备真的认为赵云是自己的心腹而不需要拿军衔和待遇来进行安慰,那么为什么还要分别封关羽和张飞为前将军和右将军,假节钺呢?所以说赵云得不到重用和加封既不是赵云的能力、贡献问题,也不是因为领导把他当成心腹,认为没封赏的必要将其被搁置一旁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忠勇无比,资历深厚的赵云,落得个得不到领导承认的结果呢?

  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赵云不结派。《云别传》记载了这样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刘备与夏侯惇在博望坡大战的时候,赵云曾经生擒曹将夏侯兰。夏侯兰和赵云是同乡发小,赵云因此为夏侯兰向刘备求情。刘备也很给赵云面子,没杀夏侯兰,夏侯兰从此归降刘备。但赵云却始终与夏侯兰保持着一般同事之间的关系。第二件事是赵云镇守桂阳时,原桂阳太守赵范想要将自己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也被赵云拒绝。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赵云做人本份,不拉帮结派。

  赵云不拉帮结派的为人品格是值得赞赏的,但现实生活这样做却往往行不通。没有帮派,领导虽然用不着防着你,但关键时刻也不会有人出手帮助你,因此,赵云在蜀汉政权中一直处于孤家寡人的境地。

  第二,自己公而忘私,却影响别人利益。刘备刚得了益州后,大家都议论如何分配成都的房屋和良田。赵云却对刘备说,当年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今天比匈奴危害性还大的国贼曹操仍然占据中原,我们还不是安逸享受的时候。并且,益州人民刚刚经历了战火,我们应该把田宅还给百姓,让他们好好休养生息。刘备觉得赵云说的有理,就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应该说,赵云的建议充满着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他的提议是西川民众的福音,同时也有利于巩固蜀汉政权。但众将之中,能有几个人会愿意和赵云一样放着好房子不住,放着好地不占呢?许多人跟随刘备打天下,目的不过是为了官阶和田宅罢了。可赵云一个提案,就把大家的奋斗目标给毁了,大家能说赵云好吗?

  第三,慷慨直言,惹领导不高兴。刘备夺取汉中后,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刘备在签属任命文件后,曾经问魏延,你现在是汉中太守了,今后有什么想法?魏延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是说:有我镇守汉中,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兵前来进攻,我不让他进国境半步;如果曹操带十万人前来,我肯定把这十万人歼灭。魏延的两句话不但气魄大,最关键是说到了领导的心坎上了,这样的人能不重用吗?反观赵云,不但没见他说过什么领导爱听的话,还尽提些反面意见。

  当年孙权击败关羽,夺取荆州后,刘备大怒,想讨伐孙权。赵云进谏说,现在的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先灭掉曹魏,则东吴自然服从。而不应该把曹魏放在一边先与东吴开战。刘备不听,执意伐吴。

  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赵云的真知灼见,但领导执意要干的事情,你却偏偏阻拦,这不是没病找病吗?同时,赵云无意间还提到了一个很让刘备反感的问题,就是国家和帝王的关系问题。

  在专制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故意混淆统治者与国家的观念,告诉大家皇帝就国家,国家就是皇帝。但赵云却将二者分开,他提到先伐国贼的问题,翻译过来就等于是在说,国家是国家,刘备是刘备。当刘备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相抵触时,刘备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刘备听了能不反感吗?

  当领导的需要的是属下对他亦步亦趋地顺从和服从,而不是特立独行的思考,他们需要的是没有思想的奴才,而不是思想健全的干才。

  正是赵云的正直、无私和正确的国家观念构成了自己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赵云错了吗?显然不是,只是因为这个世界太现实。当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对赵云的悲剧结局也就不需要做太多解释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仍然对赵云不予重用,北伐的时候只给赵云少量的人马充当疑兵使用。更为可气的是,由于诸葛亮指挥失误,马谡丢失街亭,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虽然只有赵云的部队没有损失,但赵云却吃了挂落,被贬为镇军将军。

  好在上天是公正的,赵云虽然仕途失败,但却活到了七、八十岁的高龄。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当年刘备、诸葛亮之流一直打压赵云,但后来的人们却给予了赵云极高的评价,这是那些当年打压赵云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