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云为何一生不受刘备重用?

 西家泉 2015-06-12

  赵云是三国时代一位很具传奇色彩的真英雄,此公不但武艺高强、能征惯战,而且品格高洁,心思慎密,为人低调,从不争功摆好,自夸其能,其人品、境界可称一流。然而,为蜀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各方面都很完美的赵云仕途却很不顺遂,甚至可以用“坎坷”二字来形容,武功盖世且忠肝义胆的他,一生所获职务与他的资历、能力、品格和立下的殊功不成正比。俗话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谁曾想大名鼎鼎的三国英雄赵子龙也有这种遭际与困惑,那么,是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人才出众、功勋卓著的赵云一生不受刘备重用?其不受上级待见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呢?   

    

     赵云是三国时期一位难以绕过的风云人物,他很早就追随刘备东征西讨,且不畏艰险,血染战袍,堪称蜀汉建立之大功臣。赵云不光武艺超群,而且其人谨言慎行,人品佳、境界高,不论官方还是民间的口碑都很好,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出其右。按理说,赵云这样的人,做事兢兢业业,而且无条件服从领导,不提任何条件,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完成领导布置的艰巨任务,甚至有人戏说他是三国时代的劳模,这样任劳任怨的属下那个领导不喜欢?按理说,凭赵云的人品、能力,一定会被刘备倚为肱骨,成为蜀国的柱石之臣。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赵云连个上将的资格都没混着,只是被刘备授予征南将军、镇东将军一类二流军衔。赵云在蜀军将领中的排位,不要说和关羽、张飞比,也不跟马超、黄忠比,就连很迟才投奔刘备的魏延都后来居上,军衔竟排在赵云的前头。

 

赵云为何一生不受刘备重用?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官阶很高,地位也很尊崇,仅次于刘备结义兄弟关张之后位列五虎上将之第三席,位置相当靠前,同样勇冠三军的马超、黄忠只能敬陪末席。魏延甚至连上将资格都没有。正史中却无五虎上将之说,想是后世杜撰的情节。小说中赵子龙白盔白马白袍,长相英俊潇洒,极具偶像特质,不知撩拔过多少怀春少女的痴梦。赵云手中一条银枪使得出神入化、水泼不进,他长坂坡单骑救主,杀得曹军魂飞魄散,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他就没有日后的“蜀二世”刘禅,可谓有大恩于刘备。然而,史料中真实的赵云,只是个征南、镇东将军,几乎相当于元帅与将军的身份落差,其幕后真相,直让人困惑不解。

   

     赵云的能力和其所立的功劳,与他的官阶和待遇不成正比,让许多人为之不解并为他愤愤不平,长期以来,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他因何不被刘备重用的谜底,一位1800年前的古人竟引得那么多后人为他愤愤不平、替他不值,亦属不多见的现象。  

    

     遥想当年,赵云还在公孙瓒手下“打工”之时,刘备便倾心结纳,暗中极力笼络之,为的是“挖角”,想让这位武艺精熟更值得信赖的人才为己所用。历史文献明确的记载过这段情节,说彼时的刘备势穷力孤,不得已投奔公孙瓒,因而得遇在公孙瓒麾下为将的赵云,并主动和他交朋友。

 

     赵云本为蛟龙,公孙瓒这口小池塘如何让他施展得开?不久赵云离开公孙瓒,转投袁绍,刘备依依不舍,与他拱手而别。赵云投到袁绍手下后,似乎也不被重用,反而是刘备对他念念不忘,于是追踪而至,二人彻夜长谈,甚至“同床眠卧”。假如赵云真的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能力平平,抑或只是个鲁莽的悍勇匹夫,自视甚高的刘备犯的着用这样恭顺体贴的态度去对待、结纳、感化他吗?

 

赵云为何一生不受刘备重用?     有人说,赵云为人机警干练,细致耐心,但能力有限,他的惊天本领不过是后世演义小说中的夸大之词。这样说的依据是赵云长期在刘备身边从事内卫工作,很少亲自指挥、参与重大军事行动,因而没有立下什么值得夸耀的战功,所以未能跻身上将序列。对这种说法也有反驳的意见,反对者认为,安排赵云担任“中央警卫局长”,本就是刘备对他的无限信任与倚重,既然是心腹中的心腹,也就赏无可赏,无需靠封侯赐爵来刻意安抚了,刘备知人善任,也深谙权谋之道,于是就将名额有限的高级军衔用来奖赏走得和自己不那么近的马超、黄忠等人了。

 

    刘备对赵云从来都信任有加,而且不吝赞美之词,他曾由衷地叹曰:“子龙一身是胆”,此话并无贬损赵云有勇无谋之意,而是对他有勇有谋、心细如发之为人发乎内心之激赏,这句评语并无拔高之嫌,而是不偏不倚、颇为中肯的评价。

 

    长期在领导身边担任内卫工作,按理说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比别人多许多,比如领导的秘书,大多都有不错的前途。然而细读史书,却发现赵云的人生轨迹似乎不是这样,既然刘备如此亲睐他,但他似乎并未因此而飞黄腾达。假如刘备真的将赵云视作心腹而无需授予上将职位并赐予相应优厚的待遇,那么为何却封赏关羽、张飞为前将军、右将军、假节钺等要职并赏赐丰厚呢?这不是明显的厚此薄彼吗?仅此一个疑问,就能把前面所有的假设推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既忠且勇、不类凡俗、资格甚老、立有奇功的宿将赵云,落得个劳而无功、得不到领导赏识、一生不被重用的悲催结果的呢?

 

     细究史料,还是能查出些导致“赵云难封”的因果机缘的。赵云官场不得意,概括起来似乎有以下几点:

      :赵云是个独行侠,从不拉帮结派选边站。

      :赵云大公无私,无意中却影响了蜀中权贵之利益。

      :赵云是个直肠子,说话口无遮拦,经常当面指出领导过失,惹得刘备很不高兴。    

 

      先说说赵云一贯独来独往,不拉帮结派的事。想当初赵云率兵镇守桂阳之时,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寡嫂樊氏长得颇有姿色,赵范想將樊氏嫁与赵云为妻,与太守结亲可谓强强联合,一般人想巴结都巴结不上,可赵云却硬生生一口回绝,弄得赵范灰头土脸、好生尴尬。赵云在博望坡大战时曾经生擒魏将夏侯兰,这夏侯兰与赵云是同乡,又是一起光屁股玩大的发小,于是赵云向刘备求情留夏侯兰一命。夏侯兰感激不杀之恩,于是归降刘备。赵云身为夏侯兰的救命恩人,二人又是同乡旧交,按理说应该成为来往密切、相互关照的 “圈中人”,可赵云抑或为避嫌,始终与夏侯兰保持一定距离,两人关系不冷不热,最多算泛泛之交。由此可见,赵云不愿搞山头主义,他为人本分,谨守底线。

 

      再说说赵云心无偏私,一心为公,却成为影响别人获取利益的绊脚石。刘备刚刚获取巴蜀之地(益州)时,大家就吵吵嚷嚷商议如何分配成都城里那些原属益州牧刘璋以及富人们的田产与豪宅,众将士对成都府库里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更是觊觎垂涎万分,早就急欲瓜分了。大家跟着刘备出生入死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这些吗?赵云却不识时务,他苦口婆心的劝刘备,说我们虽然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了,但实力雄厚的曹操还占据着广袤的北方,他正虎视眈眈,欲吞巴蜀,所以现在还不到贪图安逸享乐的时候,想当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了汉武帝赏赐的府邸田产,难道今日的曹操不比昔日的匈奴威胁更大吗?刘备听后深以为然,于是采纳了赵云的建议。眼见即将到手的富贵一霎那烟消云散,众人不禁愤懑焦躁,纷纷迁怒赵云。  

   

    赵云认为战乱刚刚平息,应该让百姓好好休养生息,这样做的好处是迅速恢复经济与社会秩序,同时能使万众归心,最终巩固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赵云的建议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刘备能接受亦属万民之福,但那帮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追随刘备打打杀杀这么多年的老粗们又有几人能领会他的苦心?血里火里这么多年,不就是为升官发财吗?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块喘息之地,却放着好房子不住,放着肥沃的良田不要,看着如山的财货不分,赵云这厮的脑袋进水了吧?即便你自己境界高视富贵如浮云,也不能挡别人的财路啊!或许赵云自己也想不到,他的一条建议,竟让这么多人梦想幻灭,不仅无意中将这些人彻底得罪,也陷自己于孤立,倘使今后一遇到事情,这些人能说他的好话吗?

 

     赵云心直口快,说话单刀直入,不善于察言观色,经常让领导下不了台,惹领导不高兴,最终因直言取祸。想当年吴将吕蒙偷袭荆州,荆州守将关羽猝不及防,兵败身死,孙权重新夺回荆州。刘备闻讯大怒,准备起兵讨伐东吴。赵云劝谏道,现在蜀国的大敌是国贼曹操,而非孙权。如果倾力灭掉曹魏,东吴自然不战而屈服。因此,不能因愤怒而丧失理智,举国与东吴开战而让曹魏得利。岂不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古训?刘备早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不听劝阻,执意伐吴。其实,赵云的劝谏可谓真知灼见,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也证明了他的睿智,可领导已经拍板决定的事情,你却执意阻拦,这不是自讨没趣、没事找事吗?

 

     相较于快人快语的赵云,魏延则乖巧许多。当年刘备攻取汉中后,任命魏延作汉中太守,在颁发印绶时,刘备顺嘴问魏延上任后将怎样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魏延朗声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意思是假若曹操举全国之力倾巢来攻,我将不让他踏进国门半步;如果他命偏将率十万兵马来犯,我一定杀他个片甲不留,管教他有来无回!魏延的话说得拔山吞海,慷慨激昂,不光气势大,关键是说到了刘备心坎里去了,一席话说得刘备心花怒放,通体舒泰,他能不重用如此识趣会说话、会揣摩领导意思的魏延吗?反观赵云,犟头犟脑,从不会依领导的意思说些场面上的话,反而尽提些让领导听着不爽的意见。

 

     在封建专制时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故意用儒教混淆是非观念,比如皇帝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皇帝。而赵云却不明就里,偏偏将国与家掰开,他主张先讨伐国贼曹操,意思是以国事为重,而刘备想为关羽报仇的私怨可以先放一放,蜀国是蜀国,刘备是刘备,刘备的利益也要服从于国家的大局。身为蜀国之主的刘备听了这话能不极度抵触与反感吗?

 

    赵云毫无私利,一心为公,他有错吗?他当然没错。然而站在刘备的角度看,他的内心感想如何直接决定了赵云的前途。那个年代的领导需要的是绝对服从、唯唯诺诺的下属,而不是不媚流俗的、有自己独立见解的思想者。赵云错在太清醒,太固执己见,太较真,他输给了那个过于现实、极度功利的混沌世界。当然,刘备也清楚赵云一身本领,而且机警过人、忠贞可靠,于是让他作了自己的卫队长兼生活秘书,此举实属大材小用。

 

     看清了那个可怕的现实。我们对赵云一生不被重用的悲剧也就不难理解了。

 

     刘备不重用赵云,可他死后,那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依旧将这位一身绝学且忠肝义胆的宿将置之一旁、不予重用。诸葛亮率军出祁山北伐曹魏时,只划给赵云少量的羸弱部队作为疑兵使用。赵云倒也不抱怨,而是率部认认真真的配合主力行动。由于诸葛亮指挥失误,用人出错,导致只善夸夸其谈的马谡丢了街亭,丧失了战略主动权,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不反思己过,而是下令将自己的弟子、那位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杀了,之后他还觉得不解气,居然将唯一未受损失的赵云贬为镇东将军。  

    

    纵观赵云一生,不光武艺惊人,而且心底无私,对领导从无二心。他不被刘备重用,既是他个人的悲哀,亦是蜀国的遗憾。好在上帝是公平的,他为赵云关上了一扇门,同时却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史载赵云虽然仕途失意,但却无灾无病的活到76岁(也有说71岁)方才谢世,在彼时可算高寿了。虽然刘备、诸葛亮一直不太喜欢直言敢谏的赵子龙,也一直有意无意的压制、边缘化他,然而后世史家和民间却给于他极高的评价,民间更是将他奉为“常胜将军”而顶礼膜拜,对他的美誉度堪称三国之最,这结果有些出人意料,恐怕连一直贬抑他的刘备、诸葛亮等人也想象不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