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文山三七

 真皈一 2015-04-26
2015-03-30 11:02 
  刘俊娥(文山)

  滇南有草本,密林自生息。老翁往打猎,偶然山间遇。

  伏维望属类,五科草本系。种子落尘泥,春夏浸红雨。

  幼芽拱土皮,初萌苗柔荑。茎分三枝节,枝生七片叶。

  自始生山岭,经年望风月。村夫观形状,取名曰三七。

  猎者疮伤裂,涂汁竟痊愈。妇孺瘦骨疲,食粉神采奕。

  夫者觉奇怪,毅然返荒野。荒山寻几许,细究七神秘。

  乡民互传递,观者常争议。明公李东璧,反复作斟别。

  本草纲目记,三七极珍稀。常食补气血,强身亦键体。

  美名金不换,南国神草曰。倘若制药剂,此物不可缺。

  考究七药力,慨叹甚怪异。病者除痼疾,弱者复康益。

  追根溯来历,年代竟上亿。起源三世纪,古带植物遗。

  中国滇南籍,文山主产地。土壤极特别,湿度亦相宜。

  海拔千余米,气候温凉区。寒酷不耐袭,管理必精细。

  干茎犹滑腻,表皮甚光洁。叶脉透翠绿,边缘长细锯。

  顶部抽花絮,茎端独自立。花蕊呈伞形,渐次变籽米。

  盘籽数十粒,颗粒生浆液。嫩时色葱绿,熟时似红玉。

  身高六十厘,茎下生根须。根似圆锥体,肉质极丰腴。

  味甘些微苦,性温补益气。常食三七粉,活血化积淤。

  信步乡村里,民众皆识趣。丘陵山坡地,到处种七粒。

  文献曾传译,民植七秘诀。回首微算计,历史堪优越。

  世代种下去,仿佛无置疑。种植五百载,使用六百余。

  潜心细探析,研制七药业。评价有论据,推介世人喜。

  八方宾朋聚,高峰论药理。客商速云集,踊跃抓商机。

  闻者均试行,药性极高级。见者均足惜,行囊总相携。

  以七调药兮,医家最在意。举世相传悉,药力极神奇。

  花叶冲茶饮,甘甜如清溪。根炖三七鸡,清香飘宴席。

  保肝养胃脾,美容颜清丽。益智七生力,让人难列举。

  近年广种兮,七品入市集。价格有升跌,买卖常已矣。

  善于植七者,家庭增收益。生活上阶梯,精神倍鼓励。

范牧群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林小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