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入人间仙境,请上白石云松!马鸣山森林公园(俗马鬣寺)地处白石沟中游马峪乡碾底村东北面,系中隐山支脉,距榆古干线公路2.4公里,距太祁高速公路4公里,距县城12公里,距葡峰山庄、贯中祖茔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马鬣寺始建于唐朝,位于素称清源古景之一的白石云松——马鸣山上,堪称三晋第一石塔的唐代建筑“文殊石塔”屹立山顶,汉唐佛教圣地——马鬣寺遗址石拱窑洞、潺潺流水历历在目。龙林山的这条龙,龙头所在的西北部,在东圪台头的东南面,龙身由南向北,再向东,到石窖村西再向南,龙尾在涧沟村北面。有的文人叫他为盘龙,有的文人叫他为卧龙。《清徐县地名志·圪台头》中说:"传说,此村后面的山脉似龙形,村庄位于龙的头部,故得名'圪台头'。"清代知县和羹在诗中说:"满河白石衬青松,乱山含岈隐卧龙。"这些记载都是叙述龙林山这条龙的。马鬣寺自古就是梵宇寺的俗名。马鸣山上的普济寺,又叫佛阁龙洞,群众叫四梁庙,《永乐大典》上叫龙神祠,座落在山巅的向阳背风处,地址选得非常好。寺庙现在已成残垣断壁。寺庙的三孔石窑洞还在。洞上有阁楼的残壁,还有上楼的楼梯。再后来,又将此庙改称普济寺了。现为梵宇寺。梵宇寺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住持重建的僧人是正新大师和怀壁大师。他们重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照壁、僧院等,占地约800平方米。经过梵宇寺一千多年来8次重修,几度兴盛,几度衰落,几次更名,几次重建,他香火常接不断,兴盛时,寺内高僧云集,馨声回荡,经声不断,至今仍知姓名的高僧就有正新大师、怀壁大师、凝之大师、戎明大师、全彻大师、资公大师等,从寺前寺后的两处和尚墓地看,砖灵塔已坍塌无存,石灵塔就有数十座。直到上世成三十年代,寺中仍有三个僧人,大和尚傅海金、三和尚、小和尚,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从清源上龙林山扫荡的日军将三和尚打死了,埋在壕之掌的废砖窖里,大和尚和小和尚逃走了。寺庙也在这个时期毁坏了。2001年,清徐县为弘扬民族文化,投资1700多万元,又将梵宇寺重修一新。 梵宇寺,俗称马鬣寺 ,是龙林山的主要建筑群落。它座落在龙林山的山坳里,弯腰沟(亦称碗窖沟)的沟掌上。整个建筑群落包括寺院、僧院、偏院、斋楼、龙林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回廊、龙池洞、总建筑面积1218平方米。整个龙林山,我觉得最凉快的就是山门,如果有时间真恨不得在此好好休息一下。绝对风水宝地。
小庙般迁到山上 沿着白石河沟都是葡萄 涧沟桥(不过桥)右面小路上山 登山之路 碑记 土路进入梵宇寺(正在修周边) 远望舍利塔
资公塔,亦称石佛殿,建于元代元真元年,即公元1295年。是为纪念资公和尚在梵于寺的功德而修建的,塔为石塔,是少见的一座蒙古包式的建筑物。塔高2.5米,圆形,顶为藻井砌筑,不用梁架,顶周出檐,宝刹为球形,属典型的元代风格。塔内为资公和尚石刻座像,雕刻细腻,栩栩如生。资公的功德见《资公传记》。
沿旧晋祠路,过晋祠、姚村、仁义村、进入白石沟,过后窑村,李家楼村、涧沟村,上山。全程52公里,门票15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