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文化价值无穷。人们对家谱社会价值不能封闭、片面、保守的认识评价,家谱不仅有“思亲念祖”、“敦亲睦族”、“世系传衍”等价值, 可以通过它了解和认识家族成员之间的行辈、世系关系,切实、具体地对家族成员进行“序长幼,辨尊卑,识礼仪,敬亲祖”等文明礼貌教育;还可以让人们了解和统计家族历代人口的准确数字,掌握不同时期人口繁衍增长情况,为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统计、经济发展具体“把脉”,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数据;还可以了解家族历代成员的婚姻姓氏关系,分析和掌握家族人口的姻亲分布范围,帮助人们科学认识地方不同家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关系,以及血缘传承关系,有效地防止近亲结婚、保证优生优育,确保家族人口得到健康的繁衍。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姓氏家谱的宏观研究,认识了解历代人口、族群的播迁轨迹和文化风俗传播情况,提供珍贵的文献参考,家谱是观察和认识社会发展历史情况的“显微镜”和“万花筒”,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作用非止一般。
家庭和家族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团,没有健康的细胞、细胞团,就不会有健康、强壮的身体。国家、社会的肌体由无数家族和众多民族所构成。没有一个个幸福、安定的家庭和家族,就不会有一个文明、和谐的国家和社会。如果说“户口”是家庭一两代成员的生命记录的话,记载一个个家族生命传承情况的家谱,就是一部部世代传衍不绝的宏伟生命档案。通过民间家谱续修活动,不仅可以使每个家族成员从小培养起强烈的亲情意识和友爱感情,培养起对亲人、对家族、对故乡、对祖国的亲情感、热爱感、道德感、责任感、自豪感、荣誉感,为建立文明礼貌科学和谐的家族、社会、奠定牢厚、坚实的基础,更可以因此而激发出强大、无穷的精神力量,有力地推动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事业,推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类生命的繁衍印记,融会在每个人的血液和灵魂之中。生命融会血缘,血缘萌生亲情,亲情孕育文化,文化凝聚精神。家谱是家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是民族团结和国家昌盛的永恒象征,更是提高和加强国家和民族的亲和力、认同力、感召力、向心力、回归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能源”和文化核心财富。源生于家族血缘基础上的骨肉之情,是一个无人可以否认的客观存在,这种珍贵的血缘亲情,不仅是维系家庭和家族成员之间感情的天然纽带,更是维系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之间感情的天然桥梁。无法想象一个破碎、分裂的家庭,能够培养出感情健全、精神健康的儿女;也无法想象一个只顾一己之私、对故乡和亲人冷漠无情的人,能够真诚地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俗话说:血浓于水,骨肉相亲。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家族和家谱紧紧连系着亿万普通民众的骨肉和心灵。
张家祠堂
张氏祖祠台骀庙,晋祠圣母殿南侧和晋祠东南一公里许王郭村之东北各有一座。 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王郭村台骀神庙始建无考,据史、志载,早在唐代就有此庙,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毁于兵火。嘉庆十七年(1812),又受汾水漫淹。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仅建正殿三间,东西耳房、厢房各五间,山门、钟鼓二楼及西偏院一所。之后失修,殿宇倾圮,古木被代,庙院荒芜,只有台骀神像为村民保护至今,藏于原废正殿改修的平房内,现在庙址新迁。台骀不仅是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尊敬,他还是张氏先祖。台骀神庙——张氏祖祠无疑是海内外张氏寻根谒祖的圣地。



郭家祠堂
“百川汇海,万岳朝宗,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传统美德,也是郭氏后裔对阳曲祖庭的赤子情怀。从郭序于公元前767年受封阳曲距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历代郭氏族人无论是功业显赫的王候将相,还是默默无闻的庶民百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抒写着郭氏的史诗华章。有的以文治武功的骄人业绩荣耀乡里,有的则以辛勤耕耘为故土建设添砖加瓦。在中华郭氏的发展史上,有两段最为鼎盛的时期,并由此而孕育了两个著名的郭氏家族:一是魏晋时期世袭阳曲候的郭淮世家;二是“再造唐室”的汾阳郡王郭子仪家族。追根溯源,“阳曲侯”与“汾阳王”乃是同根共祖,一脉相承,都是阳曲郭氏后裔,其祖籍故里。




孟氏祠堂
孟氏祠堂“始祖”孟和及祖妣齐氏的名讳旁边,用朱红楷书记有“元始祖时,承亚圣之统,自洪洞县而来,居斯乡,始系籍焉”等文字;又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源县长头村孟氏家谱原序》有如下记载:“余孟氏闻先人相传:吾始祖实系亚圣之后,乃大贤之苗裔也。自前数世由山东邹县迁居关中;后复迁于晋之平阳府洪洞县;至元始祖一统之后,均赋均丁,奉敕迁居于此里,属米阳户十甲,系民籍焉。”民国二十四(1935)年《孟氏新修家谱序》对此也有考证记述。可见这个“亚圣后裔”家族很早就迁出祖籍山东邹城,中间曾几次辗转迁徙:先是从山东迁至陕西关中(今渭南地区及西安一带);又由关中迁至山西晋南地区的洪洞县;到元始祖一统之后(1280年前后),才由洪洞“奉敕迁居”于县长头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贾氏状元祠堂
历史记载,贾廷诏出生在东高白村,乾隆7年(即1742年)因韬略精深、武功卓绝,被乾隆皇帝钦点为武状元,并封为头等御前侍卫。由于贾廷诏从小有抱牛练武的习惯,膂力超常,在民间还有“举牛状元”之称。乾隆11年(1746年),贾廷诏到山东莱州府出任抚标中军参将,他严于职守,清正廉洁,治军甚严,多次击退海盗进犯,并著有《三韬六略之解》、《孙子兵法浅释》,供清军驻山东官员学习参考,在历史上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能人。 乾隆30年(1765年),贾廷诏因遭太监陷害,被革职后吞金而死,年仅52岁。为纪念贾家这位卓越的武状元,高白贾姓族人专门在现在的东高白村西北角修建了状元祠。1992年,这座祠堂被列为清徐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祠堂
晋祠圣母殿东侧不远,有一座建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代表中国王氏宗祠的子乔祠。这是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子乔祠原称晋溪书院,更确切地说,应该叫晋溪园,是王琼的别墅。嘉靖十一年王琼死后,晋溪园改为晋溪书院。
晋溪书院书大门上方高悬“晋溪书院”原匾额,落款为王琼十四世孙王宪。其占地 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晋溪书院主建筑为子乔祠,祠堂门上高悬“子乔祠”匾额,室内正中有王氏始祖太子晋塑像,四壁绘有《太子晋史画》二十四幅;左右耳房供奉着太原王氏十八个分支的始祖牌位,左右配殿陈列着当代王氏后裔书画家的艺术作品,与海外王氏社团赠送的文献资料和礼品,和王氏历代名人画像。祠内还保留有历代王氏族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海外王氏联谊后援会、泰国王氏宗亲总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下,晋溪书院动工修建子乔祠,作为王氏朝宗谒祖的殿堂,1993年6月告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