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算结论
看风
看着它“长大成材”
《暗算》,我可以说是看着它“长大成材”的。一年前,该剧的导演兼主演柳云龙给了我一本书,名字就叫做《暗算》,作者是麦加。他说这是一本中国作品从来没有涉足过的领域——特情题材,他还说自己打算拍电视剧。
数十万字的小说,我几乎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赶着看完的。《听风》《看风》《捕风》分别写了三个特殊的人物,一个是眼睛瞎但是能听得出初生婴儿性别甚至血缘的异人“瞎子阿炳”,一个是心直口快敢爱敢恨甚至有些风流的漂亮女科学家黄依依,最后一个是打入敌人内部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用自尽的方式送出情报的地下党员钱之江。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份让人难以置信的传奇,而这些传奇又是被制造情节的高手麦加紧密地串联在故事中,让你拿着这本书欲罢不能。不过,原著是三个看上去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的故事,做成电视连续剧一定要上下贯通前后一体。事先很多人也都为此担心,没想到柳云龙竟然神奇般地做到了,他将三个故事用我和我父亲的方式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第一次当导演的柳云龙显示了他的实力。张学军
听风
不走寻常路
拥有超能力的人保卫国家、反击邪恶,这种故事在美国大片里不鲜见,《暗算》算是填补了国产影视剧在这方面的空白,“不走寻常路”,在故事题材的选取上就先胜一筹。
这尤其表现在《暗算》的第一部分《听风》上,王宝强扮演的瞎子阿炳有许多武侠小说里深藏不露的隐士的特质,而这样一位大侠被我党发掘,投入到反敌特的斗争中,这种情节想起来就令人振奋。
虽然故事有些邪乎,尤其是最后,阿炳仅用一秒钟就从孩子的哭声里听出了他的亲爹是“药房老李”,并因此羞愧而死,但观众除了一笑而过,很少有人去质疑电视剧的真实性——这全依仗《暗算》整剧营造出的半虚半实的氛围吧。
从故事的精彩程度上说,《暗算》的三部分参差不齐,《听风》最传奇,可看性最强;《看风》也传奇,但重点是跳出来讲述女科学家黄依依的情感纠葛;而《捕风》相对比较写实,讲的是我党地下工作者和敌人的斗智斗勇,其中很多情节最接近我们以往看同类影片的经验。可能正是因此,我个人认为《捕风》的部分也是《暗算》里最薄弱的一环——一个心理素质极强的地下党员耍着一群愚蠢的乌合之众玩,这种情节过去看得太多了,而《捕风》并没做出太大的突破,那些冗长的周旋场面甚至让人觉得厌倦。
如果以为《暗算》只是靠几个离奇的故事取胜就大错特错了,在导演、摄影等等基本技术方面,《暗算》也做得非常出色,别的不说,大部分时间里,故事都在快节奏地向前发展,这是国产电视剧里最欠缺的。
其实影视圈从业者都明白,加快节奏讲故事的电视剧一定好看,只是那些“正在热播”的绝大部分国产电视连续剧都得从50集压缩到20多集,这不太符合国产电视剧已经习惯的“市场规律”。
捕风
算得不够精
相较于近几个月令人乏味的那些电视剧,《暗算》新颖的题材的确是让人眼前一亮,演了不少卧底的柳云龙这次也算是将卧底、特务事业进行到底了。但是,观众从最初被吸引,到坐下来等着连续收看这部电视剧,是需要情绪逐步递进,高潮迭起的情节来支持的。然而连着看了几天《暗算》后,我发现在情节方面,显然还算得太少。
无论是《听风》还是《捕风》,在关于特情人员破译密码的情节方面都笔墨太少,而对于人物感情的描写又太多,让人看起来觉得很难过瘾。
记得看过柳云龙的采访,他说最初要拍这部戏的初衷就源于被主人公的死法吸引,可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听风》和《看风》中两位主人公的死法却恰恰是最匪夷所思的。王宝强饰演的阿炳,具有破译密码的超能力是可信的,但是居然能听出孩子的亲爹不是自己而是“药房老李”就太夸张了。还有海归女数学家,作风大胆独立,不安心于破译密码,却非得要追求安在天,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我行我素,可最后也就把命送在了自己的我行我素上。阿炳和黄依依都是英雄,可英雄却都死得轻于鸿毛,实在是让观众难以接受了点。
如果单说柳云龙对于自己所扮演人物的塑造,那绝对是成功的,在前两部中他把安在天对事业忠、对爱情贞、对同事敬、对兄弟义的形象表现得相当到位。起码在当两位特情人员发生意外的时候,他所做出的表现还是合乎常理的。杨博怡
【瑕不掩瑜】
三个漏洞
1.黄依依的钱用早了
本报接到热心读者周先生的电话,周先生是业余研究、收藏钱币的爱好者,据他介绍,电视剧第二部《看风》描写的是1965年之前的事情,直到黄依依死时才到1965年,可是却在剧中出现了1966年才发行的10元的“大团结”。周先生说,10元“大团结”属于第三套人民币,1966年1月10日之后才发行的,根据《看风》的这个年代,10元钱那个时候应该还不存在。而剧中多次出现了10元币。黄依依的钱用早了。
2.钱之江的笔迹
第三部《捕风》中,钱之江为了防备敌人发现出问题,写情报的时候都是在模仿阎京生副参谋长的笔迹,这也使得后来阎京生被他当作挡箭牌。可是到后面代主任让他写假情报迷惑外面的地下党时,他的笔迹应该是他本人的,“大白兔”却没有发现问题,这个笔迹和以前情报的笔迹应该是不一样的了,为什么没发现呢?
3.两份情报为什么一样?
同样在《捕风》中,有观众就提出,代主任为了让“警犬”的死不被地下组织发现,在报纸头条登出“警犬”被捕的新闻,然后再有意让共产党截获“警犬”叛变并交代会议在“本月12日凌晨3点在霞飞路浦江饭店402室召开”的假时间、地址的电报,以此迷惑地下组织,误以为“警犬”是诈降,认为会议可以如期召开。但代主任不放心,担心共产党万一没截获电报,担心“警犬”叛变从而取消会议。于是代主任做了画蛇添足的事。他让钱之江书写一份密信,内容是:“警犬叛变,务必取消12日晨3点,浦江饭店之行动毒蛇。”这点就很奇怪,因为“毒蛇”不像“警犬”,地下组织认为“警犬”是被捕后交代的假的会议时间地址,而认为“毒蛇”是破译一份密电,没有被捕,为什么“毒蛇”写的密信上时间地址也是假的?要说“毒蛇”可是知道真正的时间地址的,这让地下组织领导看完了难道不会起疑心?信报记者任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