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老婆脸菜![]() ![]() 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栽培,赤野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地黄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已知地黄有6种。常见的是地黄和天目地黄。天目地黄,花红茎细,多为野生。比较少见的是裂叶地黄,叶浅裂或深裂。古人以地黄名之,大概取天青地黄之意。还有一种原因,大意是地黄的地下根茎为黄色,用它做颜料染衣不易退色,所以叫地黄。在北京地区,和地黄同时开花的泡桐,也是玄参科植物,同样是原产中国。泡桐花落,一年之春也就快结束了。 中国古代,对地黄的药用价值,评价极高,并视为珍品。《抱朴子》一书记载:有一山鸡被老鹰叼伤,山鸡便逃到地里用地黄叶点之而愈。谢灵运《山居赋》曾有“采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冬”之句。苏东坡《小圃地黄》有“地黄食老马,可使光鉴人”之说。以地黄喂马,更早出自《抱朴子》:“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老马,生三驹,又一百三十岁乃死。”足见地黄在古代文人墨客中的神奇夸张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认为是补药的六味地黄丸,地黄是主药。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曾被列为皇封贡品。清时乾隆五十四年,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有诗云:“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诗中把“四大怀药”――山药(薯蓣)、牛膝、地黄和菊花的种植盛况收罗殆尽。 地黄的地上部分长得并不发达,它的主要精力都在地下根茎上。每年的秋天,当地黄叶片逐渐枯黄的时候,就可以采挖了。地黄的根茎发达,野生的地黄根茎比较细一些,大约指头粗细。而栽培的地黄,纺锤形的根茎粗壮发达,有点像我们熟悉的小块红薯。 地黄还常用来女性养颜。“益寿永贞膏”就是以地黄为主药。此外,还常用以煎汤、熬膏、酿酒、煮粥等多种方式服食。地黄的美容作用主要在于润肌肤,明耳目,乌须发。地黄补肾益精,也是固齿护牙的良品。地黄对齿黄不白、虚火牙痛、牙疳露龈有较好疗效。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汁涂或揉搓。 【选方】治恶疮似颊者:地黄叶捣烂日涂,盐汤先洗。(《千金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