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低音之王”——筠连苗族大唢呐!霸气!

 廿氏春秋 2015-04-27

在四川省筠连县境内,有一种深受苗、汉通报喜爱的独特名族乐器——苗族大唢呐。苗族大唢呐形制特殊:长度为一般唢呐的几倍,其音色浑厚、粗犷、能吹奏七声音阶,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并具有转调、移调的功能,演奏时,多为两只唢呐与打击乐相结合的吹打齐奏。


形制的独特


大唢呐的形制独特,构造却不复杂,由哨子(又称口)、巅子、赌气盘、琴杆、碗口(喇叭口)五部分组成。


哨子是将没有扬花的野麦子(或者油麦子)杆掐下约1公分长的嫩青杆筒,经开水煮后晒干而做成。在苗族乐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唢呐哨的采摘必须在野麦子含苞时进行,且麦秆需经过“蒸”、“露”处理,即白天用热气蒸一次,晚上让露水淋一夜,但不能受雨淋,要前后经过蒸露九次后再修剪加工。


大唢呐琴杆是一根长约60-80厘米的丁木或泡桐木管,实际上是一根琴管。它上小下大,上面一般的管直径约1.5厘米,下面一半则开始逐渐扩大到3厘米。琴杆正面和背面共八个音孔,前面7个音孔相距3-4厘米。琴杆是大唢呐最具特色的部分,其罕见的长度是它有别于小、中唢呐的标志,同时又是其音色浑厚、粗犷的原因之一。


代表大唢呐特征的还有他硕大的“喇叭碗口”。碗口是由泡桐木制成。从上到下由小到大地张开,上面大小刚好套在琴杆上,下面口径一般是25厘米左右,大的可超过35厘米,碗口壁较厚。琴杆与碗口可以分开,随时可接上取下;吹奏时接上去,休息时则往地上一放。不过碗口接到琴杆上却颇有讲究,拧紧拧松直接关系到大唢呐的定调,如果几把唢呐齐奏,即可利用拧紧拧松碗口和琴杆的接头进行定调。


吹奏的特殊


大唢呐以其长大的形体和低沉浑厚的音调而独具特色,其音域为两个八度,在吹奏时往往可以吹高八度。


大唢呐一般不独奏,演奏形式是“吹打”齐奏。通常由四人操作五样乐器:两人大唢呐,一人打大锣和小鼓,一人一手击小锣一手用半边小镲在桌上拍打。这种组合班子在川南山区叫做“座堂”。


大唢呐乐手们吹奏唢呐时特殊换气方式堪称一绝:他们运用的是鼻腔吸气,口腔存气的换气法。吹奏时,嘴唇抵在堵气盘上,两个腮包一直鼓得很大,鼻腔有规律地吸气,吸的气进入腮包,在徐徐吹入哨子吹响琴杆,这样唤起,鼻和口腔配合得很巧妙,不知不觉把气换了,听起来就像一气呵成,不现一丝停顿换气的痕迹。


吹手与乐谱


吹奏班子人少得精悍便于集中。乐手们空闲收外出吹奏,平时在家务农,有人相邀即着急附近几人前往、


苗族大唢呐乐曲从来没有乐谱,流传于乐手们之间的曲子被他们称为“啷当调”:师傅在传授乐曲时,以啷、当二字代替唱名,啷、当两个字有规律地穿插旋律中,就像用啷、当作为歌词谱写的啷当歌。


在流传的大唢呐乐曲中,只有一些曲目有名称,如“节节三”、“大青龙”等,很多的至今还没有曲名。



将师造型二店隆重登场!众多帅哥美女等你来!


(请在WIFI环境下播放更流畅,土豪请随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