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某猪场母猪流产情况分析报告

 有君生活 2015-04-27

作者:李增强1,陈基萍2,喻正军2
(1 广西南宁新南方养殖服务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0;
2 扬翔研究院兽医研究中心,广西贵港 537100)

从10月9日开始,某猪场陆陆续续有母猪出现流产症状,起初每天2~3头流产,到第4天突增至11头,高峰时甚至达到了13胎,疾病呈井喷式发展趋势。截至11月3日,流产母猪共计有94头、多为初产母猪(1~2胎),加上保育猪群出现呼吸道症状,初步诊断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现将记录的数据按胎龄和流产天数进行分类统计,以期找到疾病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1 母猪流产情况汇总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此次母猪的流产胎龄主要集中在1胎、2胎和3胎,总计占到90.6%;流产时段主要集中在怀孕中、后期,总计占到76.6%。

因早期流产的胎儿骨骼尚未形成,故一般不会排出母体外,母体吸收溶解后在下个情期出现返情。记录早期流产(0~28天)的母猪是否出现明显的流产症状(如流出排泄物),如果没有症状、只出现返情,需将上月的配怀率与本场平均配怀率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是否由此次疫病导致流产。

2 此次疫病发生的抗体水平背景(表1、表2)

1~2胎母猪的猪瘟抗体平均值仅为38.08%,未达到阳性水平的临界值40%;合格率为28.5%,远远未达到能给猪群提供保护的合格率80%,后备母猪和初产母猪的猪瘟免疫工作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是免疫程序没有执行到位、免疫操作过程存在失误,还是猪群感染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导致免疫失败,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1~2胎母猪蓝耳抗体的滴度与齐整度均不理想,猪群的抗体OD值仅为0.745,未达到保护水平的蓝耳抗体滴度范围0.8~1.5,因而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力,为野毒的感染提供了可能。接近一半的初产母猪蓝耳抗体检测为阴性,形成蓝耳免疫程序中的短板,极易成为病毒攻击的突破口,从而造成疾病的群体性大爆发。

3 发病特点

(1)以1~3胎龄的初产母猪为主要攻击对象;(2)以怀孕中后期流产为主要特征;(3)高致病性、传播迅速、疾病呈爆发趋势。

4 分析与建议

(1)收集、保存流产胎儿的胎衣组织(-20℃),送到相关机构进行抗原检测。重点检测猪瘟病毒、蓝耳病毒和其它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病毒,判断是否存在病毒的混合感染,以便采取相应的消毒和治疗措施。若蓝耳病毒抗原检测为阳性,将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与市面上不同的疫苗株进行基因比对,选用与本场蓝耳变异株同源性最高的产品,提高免疫交叉保护效果,为猪群提供足够、可靠的保护力。

(2)此次疫病的爆发与初产母猪群中猪瘟及蓝耳抗体的水平较差直接相关:一方面由于群体保护力水平低下导致病毒的感染与爆发,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免疫抑制性疾病野毒的感染而导致疫苗的免疫失败。由此可见,维持良好的抗体水平是评价群体健康、避免疫病感染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平时应加强重视预防免疫工作,严格执行免疫程序,确保每一栋、每一栏、每一头都及时得到免疫,免疫注射时最好有技术人员或者主管在场进行监督指导;定期进行免疫效果检测,掌握使用免疫程序的抗体消长规律,及时调整免疫时间和免疫剂量。

(3)加强后备母猪的管理,高度重视后备猪群的免疫预防工作。后备猪群是保证猪群健康、稳定和持续生产的源动力,源头中的任何隐患都有可能在后续生产中被迅速放大,形成蝴蝶效应,最终难以控制和消除。确保每头后备种猪在配种前都按照免疫程序做完,做好猪瘟、蓝耳、伪狂犬、口蹄疫、细孝乙脑和腹泻二联等疫苗的强化免疫,并采血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只有检测合格的后备种猪才能投入生产。多次免疫仍达不到有效抗体水平的后备种猪直接淘汰,将风险控制在源头。

(4)加强蓝耳病的控制,做好蓝耳病的驯化工作。一是统一感染,感染源包括发病猪血清、商业化疫苗、本场分离的蓝耳病自家苗(但要确保血清和自家苗中无其他感染性病原);二是加快猪自身的病毒血症清除,阻止带毒猪排毒,饲喂泰乐菌素,淘汰带毒猪。维持猪场内蓝耳病感染的动态平衡,阻止外源性血清型的入侵与感染。

本报告是以提供的母猪流产信息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为基础进行的分析与论述,可能与生产实践上存在一些出入,仅供参考。具体操作需要场长及场内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阻止疫病的蔓延,将损失降至最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