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文化是在本土新石器文化基础上,由中国古代及周边多种民族和文化不断交流影响融合后形成的青铜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正是滇文化高度发达的重要原因。自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期,滇文化已经成为可以与当时世界上任何一种青铜文化相媲美的古文化。滇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古文化,其卓越的文明成就不止体现在青铜器,滇国珠玉制作的技艺之高超,风格之独特,因文化赋予的形态之迥异一直吸引着广大珠友的关注。 “滇”是我国古代西南边疆,以越人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古王国,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北部部分地区的 20 多个县,滇国因地处滇池区域,有“周回数百里”的滇池而得名。大量考古资料证实,古滇国起源于战国时代的中期,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期为鼎盛期,西汉后期走向衰落,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被中原王朝设制的郡县所代替。汉朝在滇国设益州郡,郡治设在今晋宁县晋城镇,为滇国都邑,24 个县的郡治所在地。孝昭始元元年( 公元前 86 年) ,益州郡境内土著民族廉头、姑缯等部落造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被中原王朝镇压,战乱后滇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滇国存在的时间大致有500年左右,即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 历史上短暂存在的滇国却蕴含着许多神秘文化,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嗜古之人。言归正传我们谈谈乳突。 乳突是滇国玉器中最有代表的器型之一。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乳突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敛葬用珠褥上的串连饰;二、滇人衣物上的装饰;三、青铜扣饰上的镶嵌器。玛瑙乳突按年代早晚可分为四型: Ⅰ型 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 上图标本尺寸:底直径3cm,高1.8cm 这一型的乳突是最早期的乳突,器形上反映出云南早期少数民族的审美观。钻孔技术原始、打磨痕迹无序且明显。抛光粗糙,不如中后期乳突那样有强烈的玻璃光,但经长时间土埋后反而产生了一种细腻的包浆感。背部镶嵌面的处理采用打制与磨制相结合的方法。二次钻孔,孔口直径与孔道直径有一定差距,两孔之间间隔很宽,孔道与背部平面约呈50度角,突的顶部圆滑无磨平,中间的凸起是所有乳突中最高的一类。
Ⅱ型 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 上图标本尺寸:底直径3.3cm,高1.2cm 上图标本尺寸:底直径2.1cm,高0.9cm 上图标本尺寸:底直径3.2cm,高1.2cm 上图为Ⅱ型乳突正面与背面对比图 这一型乳突整体呈金字塔形,突与底无边界,少数例外。相较上一型,这一型的打磨更先进一些,抛光近似细磨砂效果,背部镶嵌面处理方法以磨制为主。二次开孔,先使用大直径实心钻定位后用小空心钻向下直到两孔对接,所以看上去开孔大而孔底却很小。开孔定位角度与背部平面约呈30度角,是所有类型的乳突中最小的。孔道浅而短,两孔间间隔小。1和2都有铜锈附着,可见原本是镶嵌青铜所用。 Ⅲ型 西汉中期 上图标本尺寸:底直径2.6cm 高1.0cm(金为后包,非原装) 上图标本尺寸:底直径3.3cm 高1.4cm 上图标本尺寸:底直径3.0cm 高0.9cm Ⅲ型乳突正面与背面对比图 这一型乳突制作于滇国鼎盛时期,不论取材还是工艺皆达到了所有乳突类型中的极致,打磨痕迹不再像Ⅰ、Ⅱ型乳突那样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往同一个方向延伸,形如牛毛。抛光细腻,器表玻璃光明显。背部镶嵌面的处理以打制为主,部分磨制。开孔规整,定位痕迹不明显,孔口与孔道的衔接流畅。孔道在所有类型的乳突中最深,孔道与背部呈70度角。突顶端有磨平且高度较Ⅰ型降低许多,我认为这是古滇人针对Ⅰ型乳突高且尖的突在日常使用中容易损坏或者造成使用者受伤的缺点而进行的改进。 Ⅳ型 西汉晚期 上图标本尺寸:底直径2.4cm 高1.2cm 上图标本尺寸:底直径2.8cm 高1.0cm
上图为Ⅳ型乳突正面及背面对比图 随着滇国国力日益衰竭,乳突的制作水平也有所下降。这一型的乳突正面虽然维持了Ⅲ型精湛的打磨与抛光,但背部镶嵌面的处理已显粗糙,开孔的规整程度也不比Ⅲ型。正面突与底的边界相较之前Ⅰ、Ⅲ型的锐利变得更圆润,孔道也回归Ⅱ型的短浅形态,孔道与背部平面呈30度角,两孔之间的间距是所有类型的乳突中最小的。 Ⅰ、Ⅱ、Ⅲ、Ⅳ型乳突对比图,从左至右分别是Ⅰ型、Ⅱ型、Ⅲ型、Ⅳ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