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恒星的热量被认为是系内行星孕育生命的关键因素,但是天文学家指出,不围绕恒星运行的“流浪行星”仍能孕育生命。虽然这听起来像科幻故事,但是流浪行星可能对科学家提供研究外星生命的一个新途径。法国天体物理学家肖恩·雷蒙德(Sean Raymond)研究分析了流浪行星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法国波尔多天体物理学实验室的天体物理学家肖恩-雷蒙德对生命如何在流浪行星上形成进行了研究。他在《万古杂志》撰文指出:“如果想孕育出生命——至少与我们类似的生命——一个自由飘浮版地球需要存在液态水。” 行星需要保持合适的温度才能形成液态水,在没有恒星光线照射情况下,形成液态水所需的热量一定来自于行星内部。雷蒙德表示:“流浪行星地表的冰层可起到高性能隔热层的作用,锁定行星内部的热量。如果冰层拥有足够的厚度,行星的冰层下方可形成一个液态水海洋。”根据雷蒙德的计算,这个冰层的厚度至少要达到10公里,才能在数十亿年时间里保持冻结状态。 无独有偶的是,芝加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多利安-阿布伯特和埃里克-斯维泽在几年前也曾得出类似结论。他们的计算结果显示在一颗没有母星提供直接热源的行星上,生命也可以存在数十亿年之久。 根据他们的研究,生命所需热量来自于行星核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两位科学家将他们的发现命名为“荒原狼行星”,因为在这种行星上存在的任何生命都会像荒原狼一样,游荡在星系荒原之中。阿布伯特和斯维泽并没有推测荒原狼行星上可能的生命形态,但他们认为这些生命的体型一定十分微小。 雷蒙德表示除了内部热量外,流浪行星保持“体温”的另一种方式是借助厚重的大气层。他说:“一颗自由飘浮版地球如果拥有氢气稠密的大气层,其表面温度可达到零度以上,允许地表形成湖泊和海洋,进而孕育出生命。” 流浪行星很难发现,原因就在于它们不环绕恒星运行,几乎不反射任何光线。过去15年时间里,科学家共发现50颗流浪行星,促使一些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流浪行星。 天文学家对流浪行星尤为感兴趣,因为它们可能代表着一种未能演变成恒星的天体,例如褐矮星。褐矮星是一种亚恒星天体,质量不足以支撑核聚变,但它们的质量仍达到木星的13倍。 巨行星与低质量褐矮星之间的确切分界线仍在讨论之中,发现更多流浪行星有助于科学家解答这个疑问。科学家表示宇宙中的流浪行星数量可能超出预计。 荒原狼行星 荒原狼星球是指一颗行星从行星系统中被抛弃,进入冰冷的太空深处,但它仍有可能在冰壳之下存在液体海洋,或许适宜生命存在的现象。科学家认为这木卫二可能存在着微生物。 生存在“荒原狼星球”上的生命体不仅要适应在星际混乱之中幸存,还需要进化适宜在海底热液喷口处存活。目前,相关科学家并未透露这种类型外星生命的特征,但有科学家认为其主要形态是微生物。
如果这样的行星适宜生存,那么其生命体有就机会抵达地球,假设这样的行星仅距离地球0.01光年,那么从地面上通过望远镜即可进行观测。但是这种情况的概率非常低,如果的确有生命体存在于“荒原狼星球”,那么生命体的奇特性也将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