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剧结构的节奏问题

 haosunzhe 2015-04-28


  第一,戏剧结构各部分的匀称问题。一个人的身体如果头大身小,就不匀称、不美,戏的结构也是如此。


如果头上说明部分占的篇幅太大,譬如占全剧三分之一或更多一些,那么剧情发展部分就不得不匆忙局促,草率了事,显出头重脚轻的毛病。有些戏二三场过去了,观众还摸不着头脑,到底主要矛盾冲突在哪里,剧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也不知道他要带我们往哪儿去。那就糟了,观众不久就会对剧本失去兴趣。还有一种情况,剧作者集中精力写好第一二幕,剧情中重要事件在头上都交代出来了,的确引起了观众浓厚的兴趣,但作者写到第三四幕时就觉得尤以为继、枯竭了、精疲力尽了,这都是失去匀称的结果。



  第二,人物和情节的恰当处理问题。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并不一定造成头绪纷繁。有些戏需要很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问题在于剧作者对于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处理、安排得好不好。


  如果处理得好,在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巾可以理出一个简单的头绪来,写成一个节奏分明的好戏。人物之多不能不推《在底层》和《日出》了吧,情节之复杂不能不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和曹禺的《雷雨》了吧,但由于他们对人物和情节安排得好,有条有理、有主有次、有前有后、枝叶虽繁、枝干分明、交代清楚、方向正确。《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可以说复杂之至,但作者层层交代,逐步澄清,一丝不乱。《在底层》里的人物可谓多矣,但作者用回顾、对比、行动、语言、细节、气氛、内心活动、心理变化,有节奏地在主题思想的统一下一一表现出来,把观众吸引住了。初学者结构不好,往往枝节横生、喧宾夺主、意图含混、方向不明,使观众如堕云里雾中。


剧情虽然复杂,但讲起来却很简单,就象阿契尔说的:“好戏只用十行字就可以把故事讲清楚;而坏戏用一版的篇幅也说不清它混乱的意念。因此,对一个初学写作的人,可以介绍他用以下的预测性的试验,来断定他未来的剧作是好还是坏,他能不能把剧本的梗概用一百字左右写出来,就象薄伽丘的小说的大纲一样。但也并不是剧本的故事越简单越好,因为过于简单,又嫌内容空虚了。空虚和填塞都是剧作要避免的两个极端的毛病。”


  第三,观众的兴趣问题。剧本要从头到尾引起观众的兴趣,不断提高观众的兴趣。当然我们这里所谓兴趣,绝不是低级趣味,更不是廉价的浅薄的兴趣,而是真正的有思想意义的兴趣。在第一幕或第一场里要引起观众的兴趣,然后以后的许多幕和场里要不断提高兴趣。大仲马谈过“全剧要有兴趣”的话。韦尔特在他的《独幕剧编剧技巧》,一书里,以兴趣作为结构技巧的贯串线,他说道:“一部好的独幕剧的动作可以用以下简单的话概括起来:戏的开场是抓住兴趣,戏的发展是增加兴趣,转机或高潮是提高兴趣,戏的结束是满足兴趣。”他接着说:“兴趣就是真理,有用的普遍的真理,不仅今天如此,一千年以后也是一样。这条真理就是:戏,不论头,尾和全部,必须要有兴趣!”兴趣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也就是戏剧结构节奏的依据。



来源:科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