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和神道教的亲戚关系

 廿氏春秋 2015-04-28

日本人也有结婚送礼金的习俗,金额的数字以单为宜,一般来说应邀出席的宾客拿3万日元的居多。中国人说好事成双,礼金通常要以偶数开头,这是两国人情的一个小小差异。不过,三这个数字在日本显然有不同的地位,折射了文化和历史的流变。

日本天皇有“三种神器”,八咫镜、八尺琼钩玉和天丛云剑,类似我国的传国玉玺。日本的传统观光地,最有名的则是“三景”:宫城的松岛、京都的天桥立、广岛的严岛。(日本现代海军草创期,还有以此命名的所谓“三景舰”。)熊本县的熊本城,与大阪府的大坂城、爱知县的名古屋城(或兵库县的姬路城)则被称作三大名城。金泽的兼六园、冈山的后乐园、水户的偕乐园,并称日本的三名园。明治维新有三杰:西郷隆盛、木戸孝允、大久保利通。德川幕府麾下有最亲近的嫡系“御三家”,而“御三家”在今天遍布日本各行各业:化妆品是资生堂、花王和高斯,汽车是丰田、日产和本田……三,在日本的独特地位不言而喻。八卦一点地说,三菱(三大财阀之一)、三井(三大财阀之一)、三越(高级百货店)、三矢(日本最早的碳酸汽水品牌)……他们为什么都如此中意三?

三在中国文化中,渊源最深的是道教。《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和道教典籍中,常常出现三的数字。如“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三才三光(天地人,日月星)、“三宝”(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神山”(瀛洲、方丈、蓬莱)……这种现象与日本人的崇“三”有确实的关联。

简略言之,在于道教与日本神道教的血缘。

其实,这个说法不够严密,因为道教作为宗教的明确建立,通常以汉末为期。但其前身的种种信仰,早已随着大陆移民渡海抵达日本列岛。理论上讲,大陆移民,特别是方士多出的山东半岛周边的移民,奠定了日本列岛的宗教基础。我在书中曾引用吕玉新教授的《古代东亚政治环境中天皇与日本国的诞生》里所述,日本人今天在参拜神社时的拍掌,即为周人祭祀礼仪。所不同者,在于日本因为大海阻隔,没有参与大陆上的变迁,使得这些传统信仰大体得以保存流传。最具影响的,莫过于天皇的大祭司身份。中国隋朝阶段,隋文帝对倭国使者说的倭王专司鬼神,亲人处理政务大感诧异,但这实为殷周时代的传统使然。

中国的道教在形成之后,在岁月的湍流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与政权的互动,外来宗教的竞争,异族入侵的冲击,皆留下深刻的印记。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建议阅读葛兆光教授的《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但在日本,这个移民带来的原始宗教却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比如泛灵论和多神信仰。日本的再一次与大陆密切接触,是在隋唐时期。尤其李唐为求显赫家族背景,和太上老君攀亲,道教一时具有了国教的地位。唐高宗的道教信仰最为虔诚,下诏自称“天皇”。一些日本学者认为,这个称呼影响所及,原来的倭国国王也就变成了“天皇”。

后来,佛教传来,就像大陆上一样,受到刺激的本土宗教做出回应,神道教应运而生。就渊源来说,彼时的神道教和道教算是近亲。然而,到了近代的明治维新,神道教在政治上成为塑造鼓吹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国家神道),性质完全改变。特别是针对神道教与道教的关系,由于“神国”与“支那”的水火不容,真相就成了禁忌。早稻田大学教授津田左右吉曾撰文指出天皇神话的不实,以及该称号与中国道教的亲缘,结果不但书籍被禁,本人更因学获罪。

战后日本的天皇从神格恢复了人格,并在美军占领下贯彻政教分离,神道教大致恢复了本来的宗教信仰面目。不过,神道教缺乏完备的理论建构,虽然在日本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神社),却更像一种传统风俗或文化习惯。还有部分人士出于脆弱的自尊心,不愿承认神道教与道教的牵连,而诚实的学者们则对津田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

我要着重强调的是,确认神道教和道教的血缘联系,确认天皇称号的大陆源流,这些都不是为了满足中国民族主义者的虚荣心。即便日本天皇至今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寻找年号,并不能让我们觉得骄傲自豪。这个话题的真正价值,在于如何理解东亚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文化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异。

日本传统文明的主体是大陆文明由移民方式带入而生的,请注意,我没有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中国”。其特点有二。一是因为地处海外,与大陆交流受限,很多原始的特征和古早的传统得到了保存。我觉得对日本的一些信仰和风俗的研究,有助于对先秦文化的探索,进而绘制东亚早期的文明地图。二是日本的特殊地理环境,如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如海洋性气候和岛国特点,使得这个大陆分支文明发生了一些独特的变化。俗话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就是此理。

经常听到有人说日本的传统保持得好、古迹或古物妥善保存,这确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就像神道教和今天的道教已经很难说有多少共通一样,归根结底,日本因其岛国地位,没有经历大陆漫长而剧烈的历史变迁。大陆上的文明对抗,民族融和,宗教交流,政权更迭,程度之深,涵括之广,都是日本无法比拟不可想象的。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无法判断谁好谁坏,幸运或不幸,我觉得最值得推许的态度,是钱穆先生所说的“温情与敬意”吧。(文/王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